天天看点

武侯祠里石猴驮金蟾

作者:无名老律师陈维国
武侯祠里石猴驮金蟾

   我曾经两次到成都,去武侯祠游览过两次。诸葛亮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传奇人物,他逝后,人们为他建庙修祠,体现了他在历史中的重大影响。武候祠位于成都市南门武侯祠大街,是中国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庙,不知为什么,人们把这里叫武候祠,而不叫刘备陵。武候祠是由纪念的刘备的汉昭烈庙、纪念诸葛亮的武侯祠等建筑群组成的蜀汉君臣合祀的所在。人们只称武侯祠,进到里面才知道有汉昭烈庙和刘备墓(惠陵)的存在。

四月的成都,气候宜人,花木盛开。成都多云雾,日照短,春天较干。与东北相比,成都早晨天亮较晚,晚上太阳下山也晚,时差约有一个多小时。

武侯祠同汉昭烈庙、刘备墓(惠陵)相毗连。大门、二门、汉昭烈庙、过厅、武侯祠五重建筑,严格排列在从南到北的一条中轴线上。刘备殿最高,诸葛殿次之,整体建筑雄伟壮丽。武侯祠后有三义庙、结义楼等建筑。

  汉昭烈庙大门上有“汉昭烈庙”的牌匾,门内两侧各有一碑廊。东侧碑廊内,有“蜀汉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是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立,是国家一级文物。由唐朝名相裴度撰文,著名书法家柳公绰书写,名匠鲁建刻字。裴文、柳书、鲁刻,三者俱佳,被后世誉为三绝碑。碑阳、碑阴、碑侧遍刻唐、宋、明、清时代的题诗、题名、跋语。

碑文对诸葛亮的一生进行了褒评;赞颂了诸葛亮的高风亮节,文治武功。碑文记载了马谡因失街亭被诸葛亮处斩,临刑时哭诉死而无怨的史实。对李严与廖立因犯罪被诸葛亮削职流放,二人自甘服罪,在诸葛亮病逝时,“闻之痛之,或泣或绝”的史实予以褒评,称颂了诸葛亮的法治思想,同时也对历史人物如何自省也是一种颂扬。碑文辞句贴切,文笔流畅,令人百读不厌。

武侯祠里石猴驮金蟾

刘备殿正中有刘备贴金塑像,左侧陪祀的是孙子刘谌。刘备的儿子刘禅昏庸无能,在历史上是极为典型的。刘禅降魏,刘备的孙子刘谌对父亲的所为感觉耻辱,便到祖父的坟前哭拜,杀掉家人后自杀身亡。刘备庙建造初期有刘禅的塑像,但人们不耻他的行径,他的塑像在宋、明两代几次被毁,之后没有再塑,只有刘谌陪伴刘备受祀。从这件事情来看,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痛恨卖国行径,对那些为国家民族勇于就义的人物是赞扬的。

刘备庙东偏殿有关羽父子和周仓的塑像,西偏殿有张飞祖孙三代的塑像。刘、关、张桃园结义,虽为君臣,实为兄弟,他们三人共生死的事迹家喻户晓,成为各历史朝代传诵的佳话。刘备庙的东、西廊房分别塑有蜀汉文臣、武将的坐像。东侧文臣廊房以庞统为首,西侧武将廊房以赵云领衔。庞统才高可比诸葛亮,可惜恃才骄傲过早战死,这是他的人生悲剧。赵云一生征战,几无败绩,是三国时期的风云人物。

刘备殿后面是纪念诸葛亮的武候祠,门上悬武候祠匾额。诸葛亮生前封“武乡候”,死后谥号“忠武”,人们将纪念他的祠堂称作武侯祠。诸葛亮殿上悬“名垂宇宙”四个大字,两侧有清代赵藩撰书的长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这副对联,对诸葛亮、蜀汉政权及刘璋政权的成败得失的分析总结极为精典,提醒后人在治蜀、治国时应借鉴前人的经验教训,要注意“攻心”和“审势”。历史经验也证明:攻心的作战效果有时比直接用战争手段的作用更大,审时度势是正确施行政策的重要原则。

诸葛亮正殿中供奉着诸葛亮祖孙三代的塑像。殿内正中是诸葛亮头戴纶巾、手执羽扇的贴金塑像,像前的三面铜鼓相传是诸葛亮带兵南征时使用的“诸葛鼓”,上有精致的图案花纹,是珍贵的历史文物。大殿顶梁有诸葛亮写给儿子诸葛瞻《诫子书》中的“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词句。意指: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诸葛瞻及其子诸葛尚在绵竹抗击魏军时兵败身亡,以死忠君明志,继承了诸葛亮一生忠君而无私的精神。

诸葛亮殿西侧是刘备墓,史称“惠陵”。《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八月,葬惠陵”。这是诸葛亮亲选的墓地。据《谥法》,“爱民好与,曰‘惠’”,故称刘备墓为“惠陵”。陵墓中合葬有刘备的甘、吴二位夫人。刘备墓前有清乾隆年间所立“汉昭烈皇帝之陵”石碑,陵墓建筑由照壁、栅栏门、神道、寝殿等组成。陵前的神道不大,是清代所建。惠陵坐北朝南,在汉昭烈庙与武侯祠西侧,与武侯祠之间有红墙夹道相连。

我围绕“惠陵”转了一周,心想:刘备被称“惠帝”,是割据地域的皇帝,他的帝王墓与前后各代帝王之陵墓相比,小得不成比例。

武侯祠里石猴驮金蟾

武侯祠内的字画、对联很多,现代书法家沈尹默书写的《隆中对》和岳飞手书的诸葛亮《出师表》刻石最引人注目。有人考证:《出师表》是明代白麟伪托岳飞之名所书。

武候祠厅堂的门外,有左右两块石景。我向左侧那块奇石偶然看了一眼,发现了一个奇怪的造型。上面是一个金蟾向前上方观望,下面则是一个猿猴之面。整个造型恰似神猿驮着金蟾拜见武候诸葛亮。

我估计这个景物的特殊造型,连景点的管理人员也未发现,确实有趣。

武侯祠里石猴驮金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