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武侯祠裡石猴馱金蟾

作者:無名老律師陳維國
武侯祠裡石猴馱金蟾

   我曾經兩次到成都,去武侯祠遊覽過兩次。諸葛亮在中國曆史上是一個傳奇人物,他逝後,人們為他建廟修祠,展現了他在曆史中的重大影響。武候祠位于成都市南門武侯祠大街,是中國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廟,不知為什麼,人們把這裡叫武候祠,而不叫劉備陵。武候祠是由紀念的劉備的漢昭烈廟、紀念諸葛亮的武侯祠等建築群組成的蜀漢君臣合祀的所在。人們隻稱武侯祠,進到裡面才知道有漢昭烈廟和劉備墓(惠陵)的存在。

四月的成都,氣候宜人,花木盛開。成都多雲霧,日照短,春天較幹。與東北相比,成都早晨天亮較晚,晚上太陽下山也晚,時差約有一個多小時。

武侯祠同漢昭烈廟、劉備墓(惠陵)相毗連。大門、二門、漢昭烈廟、過廳、武侯祠五重建築,嚴格排列在從南到北的一條中軸線上。劉備殿最高,諸葛殿次之,整體建築雄偉壯麗。武侯祠後有三義廟、結義樓等建築。

  漢昭烈廟大門上有“漢昭烈廟”的牌匾,門内兩側各有一碑廊。東側碑廊内,有“蜀漢丞相諸葛武侯祠堂碑”,是唐憲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立,是國家一級文物。由唐朝名相裴度撰文,著名書法家柳公綽書寫,名匠魯建刻字。裴文、柳書、魯刻,三者俱佳,被後世譽為三絕碑。碑陽、碑陰、碑側遍刻唐、宋、明、清時代的題詩、題名、跋語。

碑文對諸葛亮的一生進行了褒評;贊頌了諸葛亮的高風亮節,文治武功。碑文記載了馬谡因失街亭被諸葛亮處斬,臨刑時哭訴死而無怨的史實。對李嚴與廖立因犯罪被諸葛亮削職流放,二人自甘服罪,在諸葛亮病逝時,“聞之痛之,或泣或絕”的史實予以褒評,稱頌了諸葛亮的法治思想,同時也對曆史人物如何自省也是一種頌揚。碑文辭句貼切,文筆流暢,令人百讀不厭。

武侯祠裡石猴馱金蟾

劉備殿正中有劉備貼金塑像,左側陪祀的是孫子劉谌。劉備的兒子劉禅昏庸無能,在曆史上是極為典型的。劉禅降魏,劉備的孫子劉谌對父親的所為感覺恥辱,便到祖父的墳前哭拜,殺掉家人後自殺身亡。劉備廟建造初期有劉禅的塑像,但人們不恥他的行徑,他的塑像在宋、明兩代幾次被毀,之後沒有再塑,隻有劉谌陪伴劉備受祀。從這件事情來看,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痛恨賣國行徑,對那些為國家民族勇于就義的人物是贊揚的。

劉備廟東偏殿有關羽父子和周倉的塑像,西偏殿有張飛祖孫三代的塑像。劉、關、張桃園結義,雖為君臣,實為兄弟,他們三人共生死的事迹家喻戶曉,成為各曆史朝代傳誦的佳話。劉備廟的東、西廊房分别塑有蜀漢文臣、武将的坐像。東側文臣廊房以龐統為首,西側武将廊房以趙雲領銜。龐統才高可比諸葛亮,可惜恃才驕傲過早戰死,這是他的人生悲劇。趙雲一生征戰,幾無敗績,是三國時期的風雲人物。

劉備殿後面是紀念諸葛亮的武候祠,門上懸武候祠匾額。諸葛亮生前封“武鄉候”,死後谥号“忠武”,人們将紀念他的祠堂稱作武侯祠。諸葛亮殿上懸“名垂宇宙”四個大字,兩側有清代趙藩撰書的長聯:“能攻心則反側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這副對聯,對諸葛亮、蜀漢政權及劉璋政權的成敗得失的分析總結極為精典,提醒後人在治蜀、治國時應借鑒前人的經驗教訓,要注意“攻心”和“審勢”。曆史經驗也證明:攻心的作戰效果有時比直接用戰争手段的作用更大,審時度勢是正确施行政策的重要原則。

諸葛亮正殿中供奉着諸葛亮祖孫三代的塑像。殿内正中是諸葛亮頭戴綸巾、手執羽扇的貼金塑像,像前的三面銅鼓相傳是諸葛亮帶兵南征時使用的“諸葛鼓”,上有精緻的圖案花紋,是珍貴的曆史文物。大殿頂梁有諸葛亮寫給兒子諸葛瞻《誡子書》中的“非澹泊無以明志,非甯靜無以緻遠”的詞句。意指:不看輕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甯靜就不能實作遠大的理想。諸葛瞻及其子諸葛尚在綿竹抗擊魏軍時兵敗身亡,以死忠君明志,繼承了諸葛亮一生忠君而無私的精神。

諸葛亮殿西側是劉備墓,史稱“惠陵”。《三國志·先主傳》記載:“八月,葬惠陵”。這是諸葛亮親選的墓地。據《谥法》,“愛民好與,曰‘惠’”,故稱劉備墓為“惠陵”。陵墓中合葬有劉備的甘、吳二位夫人。劉備墓前有清乾隆年間所立“漢昭烈皇帝之陵”石碑,陵墓建築由照壁、栅欄門、神道、寝殿等組成。陵前的神道不大,是清代所建。惠陵坐北朝南,在漢昭烈廟與武侯祠西側,與武侯祠之間有紅牆夾道相連。

我圍繞“惠陵”轉了一周,心想:劉備被稱“惠帝”,是割據地域的皇帝,他的帝王墓與前後各代帝王之陵墓相比,小得不成比例。

武侯祠裡石猴馱金蟾

武侯祠内的字畫、對聯很多,現代書法家沈尹默書寫的《隆中對》和嶽飛手書的諸葛亮《出師表》刻石最引人注目。有人考證:《出師表》是明代白麟僞托嶽飛之名所書。

武候祠廳堂的門外,有左右兩塊石景。我向左側那塊奇石偶然看了一眼,發現了一個奇怪的造型。上面是一個金蟾向前上方觀望,下面則是一個猿猴之面。整個造型恰似神猿馱着金蟾拜見武候諸葛亮。

我估計這個景物的特殊造型,連景點的管理人員也未發現,确實有趣。

武侯祠裡石猴馱金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