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1985年,邓小平为何决定进行百万大裁军?面临的几大难题是什么

作者:三目史官

1984年11月1日,国庆35周年阅兵式后一个月,中央军委在京西宾馆召开座谈会的第八天,各兵种、各军区军政首长悉数参会。时任军委主席邓小平同志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当时,距离邓小平出任中央军委主席刚满三年零五个月。会议中的邓小平,目光炯炯地注视着围坐四周的我军高层领导,其中有很多是他多年的老部下、老战友。沉思片刻,他轻轻伸出一根手指:“再减100万,一是必要,二是没风险。好处多得很!”

1985年,邓小平为何决定进行百万大裁军?面临的几大难题是什么

从建国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总人数就始终位居世界首位。1984年,我国的解放军总人数高达400余万,分为陆海空三军和二炮部队。因为延续了战争年代的经验和惯例,陆军一家独大,人数占比超过50%。

我国解放军起源于早期的八路军和新四军,成长于长期的战火洗礼中。具有精神面貌强大,思想觉悟高,作战热情和积极性高涨等优势特点。同时也存在机构和设施重复臃肿,实际作战经验不足等弱点。

更重要的是,我国的军队和国防整体处于一个科技和思路落后的状态,不但达不到与国际接轨,反而在信息化、技术化的浪潮中水土不服。

邓小平作为衔接战争与和平年代的中国高层领导人,高瞻远瞩地认识到了裁军对于中国军队现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很早就提出了军队裁员的理论和建议:

1985年,邓小平为何决定进行百万大裁军?面临的几大难题是什么

“......从军队本身提高素质看,都必须‘消肿’。就是战争比较早地到来,也得‘消肿’。不‘消肿’就不能应付战争。真打起仗来,也不在乎我们是300万,或400万、500万......战争不来是这样,战争快来也是这样,都要提高军队素质。”

邓小平提出裁军的时候,世界政治格局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军事对峙趋于和缓,退守台湾的国民党残部势单力薄,我国周边局势相对稳定。伴随着我国的国际地位逐年提升,国防上已经不存在可以危害国家主权的对手。

而在我国国内,经过多年休养生息,战争状态逐步消弭,满足人民群众对物质的需求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发展方向。军队是人民的军队,面对新时期人民的新需求,军队要怎么建设?向什么方向建设?这已经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了。

1985年,邓小平为何决定进行百万大裁军?面临的几大难题是什么

“......更多地节省开支,人头开支节约下来,改善我们的装备,更重要的是提高军队素质。”(邓小平语)

1985年,解放军全年军费约为191亿元人民币,不及美苏军费的零头,供养的军队员额却比美苏两国加起来还要多得多。这么庞大的人员并没有分散在基层连级以下单位,反而是集中到了部队的各级机关。每个军区动辄十几个,甚至几十个的领导干部。下属各部门,有样学样,甚至出现了“团职保密员”“营级打字员”。

邓小平语重心长地说过:“我们在战火中生活几十年,打仗靠指挥灵便,现在有什么灵便啊?这么臃肿的机构,真正打起仗来,不要说指挥作战,就是疏散也不容易。”他提出的“精兵”,其实是“精官”。

邓小平决定大规模精简部队的机构和编制,此举不知道动了多少人的奶酪。时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的何正文至今记忆犹新,一位已经退隐多年的高级将领因为一支老牌部队的编号能否保留的问题彻夜难眠,反复向他争取保留的机会。

1985年,邓小平为何决定进行百万大裁军?面临的几大难题是什么

截止到1985年,仅陆军的机构就精简了约25%,一大批战功显赫、历史悠久的部队番号纷纷被取消或合并。海陆空三军处以上机关减少了六分之一左右,人员缩减为原来的一半。军队指挥层面的压缩和整合,不仅提升了效率,明晰了职责,更在行动上为全军整体裁员行动作出了表率和榜样。

机构裁减了,接下来面临的就是多余出来的人员安置问题。按照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团职干部30岁左右,师职干部40岁左右,军职干部50岁左右”的基本方针,涉及到的待转业官兵高达60万。他们的进、退、去、留涉及到千千万万的家庭,也牵动着中央和军委领导的心。很多我党培养出来的优秀军官,受到裁军整体部署的影响,主动选择离开自己奉献多年的军营,服从安排回到地方工作。他们在和平年代体现出来的高风亮节,对大裁军起到了促进和保障的作用。

1985年,邓小平为何决定进行百万大裁军?面临的几大难题是什么

据何正文回忆,裁军中的另外一个难题是如何把现有的11个军区合并成7个大军区。军区的设立不是一朝一夕的,如今要合并取消,当然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具体的工作推进当中,何正文秉承的是“出以公心,胸怀全局,坚持原则,不徇私情”。

成都军区和昆明军区因为地理位置靠近,所处区域有较深的联系和交叉,原则上计划保留一个,取消另一个,军委最初的决议是把成都军区合并到昆明军区里。可是进入到了实际论证的环节中,因为西藏问题的特殊性,新设立的军区理所当然地担负着对该地区的战略纵深职责。

相对于昆明军区,成都的地理位置更加优越,而且交通、资源方面的优势显而易见。综合种种考量,最终改变计划,由昆明军区合并入成都军区。

1985年,邓小平为何决定进行百万大裁军?面临的几大难题是什么

何正文出身于成都军区。但是在做可行性研究以及后期实施的过程中,无论是他,还是两个军区的主要领导同志,都没有考虑个人感情和倾向。而是以大局出发,充分论证,平衡利弊,最终做出了“昆明入成都”的决定。

从1985年6月,军委宣布开始裁军,到1987年4月,时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的徐信宣布完成裁军任务。历时不到两年,中国军队实现了裁减兵力100万的目标。军级以上机构削减31个,师、团级减少4050个单位。原由军官担任的76项职务改由士兵担任,官兵比例骤降至1:3.3。

裁军之路是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强军之路。在新形势下的新时代里,中国人民解放军这支老牌劲旅,用壮士断腕的姿态轻装上阵,实现了重大的结构性调整。这场被世界媒体称为近代最有诚意的裁军行动至今,依然影响深远。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