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卢纶——大雪满弓刀的诗人卢纶——大雪满弓刀的诗人一二三四

作者:钟百超
卢纶——大雪满弓刀的诗人卢纶——大雪满弓刀的诗人一二三四

文\钟百超

卢纶(748—800?),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清王士禛称为“大历十才子之冠冕”。卢纶一生,历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

卢纶先世为范阳人,后迁蒲州(今山西永济县)。范阳卢氏是唐代五大姓之一,虽出身名门望族,但家世并不显赫。曾祖卢钊,永宁令,祖卢样玉,济州司马,父卢之翰,临黄尉,职位都不高。

卢纶历经两次进士考试,但都不幸落第。第一次在天宝末,“举进士,遇乱不第,奉亲避地于鄱阳”(《旧唐书·卢简辞传》)。所谓“乱”,就是指安史之乱。第二次在代宗朝,应举,又屡试不第。

但是,由于卢纶的人缘极好,唐代宗大历六年(771),经宰相元载举荐,授阌(wén)乡尉;后由宰相王缙(jìn王维弟弟)荐为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升监察御史,出为陕州户曹、河南密县令。之后元载、王缙获罪,遭到牵连。唐德宗朝,复为昭应县令,出任河中元帅浑瑊(jiān)府判官,官至检校户部郎中。

卢纶——大雪满弓刀的诗人卢纶——大雪满弓刀的诗人一二三四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泾原镇士卒兵变,攻陷长安,唐德宗仓皇出逃至奉天(陕西乾县),并被变军包围一月余,史称奉天之难。叛乱发生后,咸宁王浑瑊出镇河中,召卢纶为元帅府判官。这段军营生活,为卢纶日后创作边塞诗提供了宝贵的经历。

卢纶最负盛名的诗歌当数《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而其中两首诗更是为历代评家读者所相赞传颂,成为千古名篇: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稜中。(《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

这首诗,化用李广的典故:“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中石没镞,视之,石也”《李将军列传》。

“暗”字,一语双关,既指天色黑暗,又指树林茂密而显得幽深可怕。而“惊”字尤为传神,每当有风吹过树林,发出一阵阵的响声,仿佛草都受惊了。而这草“惊”,又引起人的惊慌,为“将军夜引弓”作了伏笔。惊什么?诗人没有交代,但从李广的典故可知,担心的是有老虎出没。“引”字也特别有神韵,把将军镇定自若、从容不迫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后二句通过对“没石饮羽”这一个特定画面,进一步渲染将军的神力,旨在彰显唐军的士气和精神,以及保家卫国的决心。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三》)

这首诗,首句营造了一个气氛肃杀的月黑环境,并借助“雁”这个意象,表达两层意思:一是客观中的雁,由于受到惊扰而起飞;二是暗指唐军的行动,通过雁的高飞,渲染唐军的气势。次句的“夜”字,既是时间的表述,更是心理描述,单于由于害怕唐军而连夜“遁逃”。首二句可以看作是对比关系,以“雁”象征唐军的勇猛,以“单于”比喻匈奴将士的胆怯。在简单的意象中,通过含蓄凝练的语言,把两军的态势彰显出来,可谓妙笔生花。

后两句描写唐军追敌与不追的心态,以及恶劣的大雪天,气势不凡。“欲逐”,是一种心理状态,为什么是“欲逐”,而不是趁机追赶匈奴?最后一句做了很好的补充,就在上马之际,弓刀上已经落满了雪花。“满”字,不仅渲染雪之大,更凸显将士们信心的满。如果不是单于已经逃遁,即使雪再大一点,也要出征,直至把敌军击退。

这首诗,通过环境的渲染,寥寥几笔,侧面描写唐军将士们英勇威武、敢于战胜敌人的信心,气概豪迈,风格雄劲,不愧为神来之笔。

学者董定一评论说,卢纶的《塞下曲》是对盛唐之音的一次回应和模仿,也是为盛唐之边塞诗辉弘气象增添的最后一抹辉煌。卢纶是大历有代表性的诗人中最后一个辞世的,自他之后,走上文学舞台的便换成了以韩愈、柳宗元、白居易、张籍等元和诗人,而边塞诗的主旋律也不复盛唐高调而日复凄惶,思妇怨卒成了这一类作品里的主要意象。文学最能够反映一个国家和一个朝代的发展轨迹,边塞诗的主题嬗递也是如此。中晚唐时期这种主题幽峭掩抑叙述悲愤愁苦的边塞诗的出现,是文学之大幸,却是历史之大不幸。

卢纶——大雪满弓刀的诗人卢纶——大雪满弓刀的诗人一二三四

《晚次鄂州》,不但是卢纶七律的佳作,而且是唐代七律的名篇,代表着玄宗、肃宗时期卢纶诗歌创作的成就。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pí)声。(《晚次鄂州》)

由于安史之乱,诗人浪迹异乡,漂泊不定,曾作客鄱阳,南行军中,路过三湘,次于鄂州,这首诗就是在即将达到鄂州时所作。

起句以“云开”起兴,一则表示云开雾散,二则表示心情开朗。“汉阳城”也不仅仅是下一站,而是一种沉郁情绪、颠沛流离生活的暂时终结。次句借“孤帆”这一意象,表明旅途的寂寞,以及渴望早日见到家人的愿望。“一日程”颇有李白“千里江陵一日还”的人生况味。

次联借估客和舟人的知和觉,间接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无风三尺浪”,况且在白天的行船中,浪怎么会静呢?显然是自己内心已经渐趋平静,因而耳朵所听,一切皆为静物;舟人夜晚停船休息,潮起潮落,本不是所关心的事,只是因为诗人内心又因为即将抵达汉阳,不禁又心潮澎拜起来。因此,次联表面描写他人,实则在映衬自己。

三联借景抒情,面对三湘,既抒发人生感慨,又表达归心的迫切。一个“愁”字,既道尽了家愁和国愁,又是对个人前途的喟叹,更是为后面的诗句埋下了伏笔。“愁鬓逢秋色”与杜甫的“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有着相似的感受。“万里归心对月明”,对故乡的怀念,与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着同样情感。

末联对当下的境况作出了概述,过去所有的努力,所有的事业功名,都随着战乱而烟消云散,何去何从,一片渺茫。而烽火未息,江上传来的声声战鼓,使诗人更加感到茫然。此刻,家愁和国愁再一次交织在一起,却只能化作三湘之水,让它滔滔不尽地流淌。

这首诗,构思独特,以“云开”起兴,以“鼓鼙(pí)声”作结,这一喜一忧,构成了诗人内心世界的全部。但是,如果这仅仅是个人的忧与喜,那么,就不足以体现这首诗的境界。把个人的忧乐置于国家的忧乐之中,希望国家和平,早日结束战乱的渴望,也是无数百姓的期望,也正是这首诗的高度之所在。

卢纶——大雪满弓刀的诗人卢纶——大雪满弓刀的诗人一二三四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一个诗人,如同一位将军,必须有自己的豪迈之气,这种豪迈,便是诗风。卢纶的边塞诗,与其说是展示唐军的气势,不如说是彰显自己的气度。即使不能成为马上的将军,也要成为诗坛的将军。

曹丕说:“文以气为主。”卢纶的诗歌,借天地之气,养诗歌之气。一场大雪造就了一把刀,一张弓,更造就了一首诗的神韵而传诵千古。

2019.4.1

卢纶——大雪满弓刀的诗人卢纶——大雪满弓刀的诗人一二三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