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近百年来,中国近代史学科不断发展

作者:中工网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原标题:近百年来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历程

世界的现代史是世界历史的最后一部分,也是最新的一部分,近百年的历史是其研究的内容。历史本身和反映它的现代世界史学科的发展,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进程有关。探索它们互动的过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世界历史上罕见的百年剧变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近百年来的变化是前所未有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20世纪初,第二次技术革命使电气化和内燃机越来越受欢迎,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诞生使科学革命从宏观向微观发展。20世纪中叶,以核能、计算机、空间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技术革命诞生了。20世纪末,出现了第四次技术革命,由信息技术主导。人类社会现代化水平高,食物、衣、房都大大提高。

自由资本主义发展成为垄断资本主义,其形式有一般垄断、国家垄断和金融垄断。这一趋势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但也带来了规模空前的世界经济危机、世界大战和生态危机。

社会主义是从理论进入实践的。十月革命的胜利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改变了资本主义的局面,团结了全世界的工人阶级。但道路是不平坦的。在1980年代末和1990年代初,东欧动荡不安,苏联解体。但是,像中国这样的国家继续推进社会主义事业。

亚洲和非洲被压迫人民的崛起。在近代史上,亚洲和非洲已成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现代历史则不同。20世纪初亚洲的觉醒,1949年中国革命的胜利,1955年的亚非会议。然后是不结盟运动和第三世界的形成、整个非洲的独立以及发展中国家已成为国际社会不可忽视的力量。

国际关系、战争与和平的分裂与合作是罕见的。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不是过去。一百年来,国际格局发生了三次变化,首先是以欧美大国斗争为中心的格局,然后是两极对立的"冷战"格局,然后是单边主义和多边主义的格局。

世界文化体育事业大发展,各领域取得丰富多彩的新成就,人类知识大爆炸式增长。随着全球变暖和传染病的发生,环境问题已成为现代历史上的新问题。

总之,历史的方方面面都表明,在世界的现代史上,世界已经迅速地从分散走向整体,走向全球化进程。

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建立

共产党的目标是解放全人类,因此中外共产党人都非常重视世界历史,特别是世界的现代史。中国共产党的先驱李大昭在十月革命后不久就向中国人民介绍了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五四运动是由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在巴黎和会议上向日本转移而引发的,因此早期的中共非常重视国际形势。周恩来同志在1920年至1924年访欧期间,写了几十份通讯,向中国人民介绍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当时,中国的高校虽然有外国历史课,但主要是关于西方历史的。西方历史不是现代史的一部分,甚至不是这个名字。现代史只是指近代史,而不是现代性。西方学者认为,国家档案馆要到几十年后才能出版,以前他们写不出历史,只能从事国际现状研究。

1940年1月,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理论》中提出"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必须认识现代世界革命的历史。延安的大学和团体当时研究苏联党史。解放战争期间,苏联的一些现代历史书籍开始在东北地区翻译出版。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成为现代历史主体的地方。它首先将1913年后的世界历史列为近代史的第三部分。自1946年以来,各级党校率先将这一部分分开,被称为"世界的现代史"。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高校自发取消了《西部史》课程。院系调整后,1953年,统一规划自上而下,将"现代史世界"作为历史基础课程之一,并开始培养新人,组建了一支专职教学科研队伍。

1957年,毛泽东同志赴莫斯科出席世界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大会,会上通过了《莫斯科宣言》,其中说:"我们这个时代的主要内容是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这种过渡始于俄国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此为指导,1958年,许多高校掀起了一股写《世界现代史》教材的浪潮。1962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出版了第一部《世界通史》,由于当时的国际形势,只有"古代部分"、"中古部分"和"现代部分"(上下),仍然缺少"现代历史"部分。但是,经过十多年的教研实践和相互交流合作,各机构形成了公认的"两段三线"学科体系,即1945年分为"两段",以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亚非民族主义三类国家划分为"三线"叙述。我们都尽力贯彻毛泽东思想,克服苏联教科书中的大国主义、教条主义和繁琐的倾向。然而,"文化大革命"打断了正常世界的现代历史教学和研究活动,即使有一些教学和研究活动,也随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民族解放运动的历史取代了世界现代历史的教学和研究内容。

现代世界史学科的创新

20世纪60年代、70年代,被压迫人民掀起了一场独立运动的风暴,三个世界逐渐形成,让中外学者不禁思考对世界现代史的研究。西方学者开始改变不重视世界现代史的局面,美国和英国等国家开始出现在全球历史、当代历史著作中。他们的新版世界通史作品也开始具有当代的一部分,但比例很小,并且仍然坚持"比较文化形态学"的观点,认为西方文化先进,落后在东方,西方国家应该引领世界。

中国改革开放迎来了春天各个学科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和许多新思想的诞生,对世界近代史学科的创新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例如,我们应该以开放的态度面对各国的历史,社会主义还处于起步阶段,充分认识全球化和多极化的趋势,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些想法使我们能够在研究世界现代史上的许多问题时做出新的陈述。

改革开放的现实,使学者们在重读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时,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例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等许多著作中都说过,人类历史有纵横的发展趋势。"纵向"是指社会制度从低级向高级的演变,以及随之而来的阶级斗争和革命运动。"横向"是指区域之间的连接,从分散到整体,使历史成为世界的历史。马克思指出:"世界的历史并不总是在过去存在的。现代世界史是实现全人类的历史,是世界的真实历史,在人类历史的全过程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根据这一理论,将现代世界历史的起点定在20世纪初比1917年或1913年更科学。人类历史的整合过程在不断变化,整体形成后,发展到先进阶段,走向世界。因此,世界现代史的阶段和部分也应该改变。世界现代史的下限暂定在20世纪末。《世界现代史》旨在讲述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凝聚起来的社会实践的故事,应该不同于研究国际现状的学科。

1979年8月3日至12日,在甘肃师范大学(今西北师范大学)举行的世界近代史研讨会上,"中国世界近代史研究所"成立。其主要成员是在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现代世界历史学家,以及改革开放后开始加入的第二代学者。到20世纪末,第二代学者已成为教学和科研的主力军,第三代学者开始出现在研究所的学术活动中。

20世纪80年代,吴玉轩教授、齐世荣教授编辑了国家编纂教科书《世界史》,出版于1992-1994年,共6卷,其中第5卷和第6卷为近代史。20世纪末,齐世荣先生编辑了四卷《世界史》,其中第3卷和第4卷是近代史。这些著作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完整性理论为指导,仅从现代史的比重可以看出,它们与西方学者的世界史著作大相径庭。

同时,国内学术界也涌现出大量具有不同特色的世界当代史作品。只有在教材方面,即有不同的版本适应不同地区、不同类型机构、不同群体的需求。此外,还出版了各种专著,对世界现代史上许多重要问题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例如:一是研究反法西斯战争,中国学者讨论了战争的出发点、起因和性质,讨论了西方学者的观点,出版了关于法西斯主义的专著,并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问题提交国际历史会议讨论。随着研究的深入,中国学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济、文化和国际关系方面取得了新的成就。其次,在"冷战"研究上,中国学者充分利用国内外最新档案资料,对"冷战"的起源、性质、演变、形式和结束提出了独特的观点。第三,在十月革命的重新认识和对苏联动乱的研究上,苏联解体后,对俄国和西方的十月革命是完全否定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会举办了多场学术研讨会,分析苏联从外部和内部原因的解体,充分肯定了十月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和历史意义。第四,关于亚洲、非洲和非洲的近代史研究,中国学者讲述了西方学者很少谈论的民族解放斗争史,独立后的社会发展史也开始被讲述,特别是这些国家与中国的关系。五、在现代科技文化问题上,中国学者已经开始在新版中介绍各种关于世界历史的教材,这对文科人士来说很难,但只要尝试是学术研究的进步。

几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一直密切关注世界近代史学科的创建、发展和普及,这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密切相关。在党的关怀和指导下,现代世界史研究必将创新进步,并取得丰硕成果。

(张翔,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近代史研究会原副会长、顾问)

负责编辑:王伟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