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以来,A股市场波动、分化加剧,展望第四季度,仍面临诸多挑战:经济下行压力、高企多轨标准估值约束等,未来市场走势将如何解读,热点走势将有哪些投资机会?
10月9日晚,中信保诚基金与中国建设银行联合举办以"热点机遇前行,寻求保障增长"为主题的首播,并在中国基金报、新浪财经、财联、风能、通化顺金融、环军等近20个权威平台上进行了现场直播。
直播邀请了中信保诚基金股权投资部总监王锐、中国建设银行个人理财主管王伟宇、Spot PickUp Investment创始人朱昂等嘉宾共同探讨投资策略和市场观点。

01
您对第四季度市场解读有何看法?接近年底时,需要关注的直接因素是什么?
王锐:首先,我们对中国资本市场的中长期发展充满信心。
如果我们将整个股票市场比作一只股票,则其趋势是业绩增长率和估值水平。我们认为,中国经济的长期业绩增长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制度保护,二是结构调整。从制度上看,我们应该越来越有信心,疫情过后,我国的产量复苏和经济增长是世界领先的,反映出我们制度的效率优势更加突出,结构性方面可以看出,在疫情最困难的时候,我们也坚持住房的基调,住房不炒没有动摇, 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在经济结构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从估值来看,即市场流动性,过去几年外资的持续流入是资本市场流动性的增量部分;这也可以从过去两年基金发行的大幅增加中看出。基于我们对经济增长和估值水平的判断,我们对资本市场在中长期内的表现持乐观态度。
长期方向确定,短期波动成为机会的可能性急剧增加。国庆节前市场整体表现分为两类,还是基于对两个问题的担忧,一是经济复苏减弱,二是通货膨胀。经济复苏的减弱趋势实际上是一种早就应该出现的预期,对市场影响不大,因为在经济疲软的过程中,流动性通常相对充裕,这对市场有利,特别是对技术增长有利。
通货膨胀是一个相对困难的问题或风险,也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流动性释放的程度和进展。但这一轮通胀的根源来自供给侧的阶段性失衡,我们认为,从需求端的过热情况来看,政府更是主动管理,也不是特别担心早盘有一些反馈,如果出现进一步的波动,那就是一个机会。至于市场结构,随着经济变得更加稳定和成熟,经济增长放缓是不可避免的,因此高增长将永远是稀缺资源,结构性机会将是全面牛市之前的常态,这是主动管理时间的优势。
02
今年以来,新能源等板块的增长明显好于消费等蓝筹股,但波动性也非常明显,之后该如何看待机遇?
王锐:我们一直秉承价值增长的理念。首先关注行业的增长和可持续性,其次关注估值,因为优质资产也应该存在定价问题。电动汽车和新能源本身给行业爆炸节点,同时叠加了双碳的大背景,未来几年的工业气候也没什么可担心的。
目前,引起争议的主要原因是,新能源板块在过去两年中经历了相对较大的涨幅,估值水平也在不断上升,部分股票的估值出现了一定的泡沫。从我们的角度来看,行业还是一个好的行业,但未来个股也可能被分割开来,未来几年一些好的公司市值可能比现在更明显,但有些可能会在竞争中落后,未来的市值会萎缩,这将考验我们主动管理选股的能力。
03
您如何看待估值和投资的成本效益?
王锐:一方面,估值必然是有用的,其次,估值不是一把剑,在不同的产业周期和繁荣周期中,估值也应该有适当的波动范围。当我们设定价格时,我们会从纵向历史维度、横向行业比较维度、海外估值体系的参考和行业繁荣周期的判断等维度来支持估值的合理性。这样的多个维度是可以比较的,基本上要建立一个我们可以接受的估值水平,通过这个估值水平来做定价,计算出未来市场价值的空间。当然,我们看价值增长的第一件事就是增长,即估值消化的速度,离不开静态增长来看待估值。最后,我们在定价时会给出一个相对保守的估值,这样我们就得到了预期回报率增加的概率。
04
如何实现均衡、去中心化的行业配置,实现全覆盖?
王锐:我看的是周期股的发源地,但现在我不会花太多的精力去看周期,而是要把精力集中在有限的能量上。我现在是一个有限的分散领域,在新能源、电动汽车、新材料、TMT、医疗等增长领域分散开来。由于这些领域在产业周期或增长速度方面彼此之间不太相关,大多数时候他们可以找到相对被低估的领域来匹配。
05
投资增长道路上有哪些重要的时间点风格变化?如何实现"寻找受保护增长"的投资目标?
王锐:我刚收到基金后不到一个月,6月份就倒闭了15年,然后是16年的导火索,上下成千上万的股票,然后是18年的熊市。这些经历也坚定了我寻找受保护增长的思路。虽然短期下跌可能会更明显,但这些公司将能够通过更快的增长和合理的估值,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其损失的市值提高甚至更多。找到一个大的上升并不容易,但要保持胜利的果实却更难。我为自己设定的目标是在预期的时间内设定一个有效且不保守的收益率预期,即找到一些具有三年翻倍机会的股票来建立投资组合。有了这个目标,市场就不会像过去那样焦虑,可以坚持自己的想法。
06
为什么要打造"三年翻倍"的投资目标?
王锐:首先,我们需要设定一个可量化的目标。对于"三年"这一次维度的设定,也经历了反复思考,并根据以往的历史情况进行了总结。我个人看科技股和成长股,如果时间太长,相关行业将发生巨大且不可预测的变化;如果时间太短,预报会受到短期风向的干扰,这会干扰你的短期判断。"三年翻倍"的概念大约是25%左右的回报率。首先,这不是一个容易实现的目标,过去基金回报率的中位数约为10%,相对较好的可能是15%-20%左右。当然,这不是我们投资组合的目标回报率,而是我们选择的投资目标。因为合并,会有双赢的问题,比如你选了20只股票,也许只有15只会达到最终的预测收益率,而其他的也可能产生亏损。所以综上所述,"三年零一次"并不是一个遥远的目标,而是一个可以通过努力实现的更好的目标。
07
你能谈谈特斯拉的研究历史吗?智能汽车的投资逻辑?
王锐:就我个人而言,我本来应该比较早研究国内的特斯拉那群人,大概是在2012年左右的时候,在杂志上看到了特斯拉的敞篷跑车这辆电动跑车,看到电动车可以这么酷,那就找一些信息吧。不久之后,特斯拉发布了其首款量产车型MODEL S,这是电动汽车行业首次出现特别不错的产品,即行业研究。我们去整个产业链做梳理,也把握了一些较好的机会。我们转向以特斯拉为代表的汽车行业的转型,这可能是未来几年民用技术的最大创新。特斯拉或者现在造车的新动力,除了电动汽车,更吸引人的是他就是一辆智能汽车。
从长远来看,智能驾驶很可能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在汽车智能化持续提升之前,这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行业趋势,对应的不亚于电动投资机会。有软件算法,芯片,覆盖摄像头,雷达,更智能的驾驶舱,更强大的OTA,它们背后的汽车网络,自动驾驶,我相信这些领域的变化将比大多数认知速度更快。
08
如何理解公司的投资文化和理念?您将如何利用平台资源来实现公司"坚信长远,专注增长"的理念?
王锐:我们的股权团队在过去两年里做得很好,如果我们用两个词来形容我们整个团队的文化,我认为是坚持和分享。我们始终坚持价值增长,无论外部风格如何,我们从未放弃过我们认为是长期有效的方法论框架,有困难时期,但仍然坚持不懈。此外,分享也是我们团队整个中信体系非常崇尚的文化,我们的权益团队会尽力发挥每个人的研究专长,定期交流,团队努力,团队战斗,让每个人的研究成果达到最大效果。市场总是在变化,坚信长期、专注的增长可以让我们忽略短期噪音,在正确的方向上我们认为长期坚持,持续为持有者创造价值。
09
在这个时间点上,你对投资者有什么建议?
王锐:首先,感谢基金主们对我们基金经理的信任,我们能做的就是尽最大努力创造所有基金主应得的价值。当然,在这个过程中,遇到困难和逆风,我希望能给予更多的理解,最后一起实现营收目标,实现我们最终的灯塔和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