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长沙往事」“车震圣地”猴子石几百年前曾是旅游胜地

作者:易眼看潇湘
「长沙往事」“车震圣地”猴子石几百年前曾是旅游胜地

文|枬子 编辑|马桶

十多年前我住在新开铺,经常沿着河边开车回家。那时到了晚上,江边的猴子石大桥下总是停有几台车,车内依稀有人,不知在做些什么。

起初我并未在意,直到有一次经过,远光灯扫过去发现桥下停了台车,是我以前工厂里的老友热柱子的车。不能怪我眼神好,实在是因为他的车牌号码太好记,颜色又是很拉风的红色,特别好认。

我很奇怪,热柱子住得北边,深更半夜跑到猴子石来,还把车停得河边头干什么?猛然想起前几天看新闻,说猴子石是好事的网友评选出的不靠谱全国十大“车震圣地”之一。理由是这里地广人稀车子少,环境好,还靠近江边。

我和热柱子关系好,他又开得起玩笑,就决心逗逗他。我把车停到热柱子的车后,走到车侧,用手敲了敲车窗,故意粗起喉咙说:“车停得咯里搞么子?派出所的,把车窗打开,证件拿出来。”

车里悉悉索索一阵骚动,半晌,车窗打开一条缝,一只手递出证件:“警官,我们就是停得咯里看哈风景,扯下谈咧。”

我忍住笑:“看风景?咯冷得要死有么子好看的,快点,把窗户打开。”

车窗缝里又递出一张“老人头”:“真的冇搞么子,你克买包烟,装作冇看见啰。”

我肚子都差点笑痛,接过“老人头”说:“烟好贵的,一张只怕是少哒吧。”

热柱子倒也大方,二话不说又递了几张红票子出来。我接过钱,实在没忍不住,扑嗤一声笑了出来。这一笑露了馅,热柱子晓得上了当,跳下车追打我。

我蹲得地下都快笑岔气了,也就由他打两下解气。

过了两天热柱子请我吃饭,当然是为了回报我没醒他的门子,那晚车里另一位是谁,我没问他。不过惊鸿一瞥,肯定不是他老婆丽妹子。管她是谁,反正不关我的事。

根据热柱子的总结,在长沙,猴子石一带确是最佳“车震圣地”。不过热柱子不知道的是,自古以来,这里就是长沙有名的“网红打卡地”。

旧时湘潭船家有首“水路传歌”,提到湘江长沙段的是:“石头猴子南湖港,西湖桥外把船弯”。株洲等湘江上游的船家也有类似的民歌。像衡阳船家有“行船站头歌”,又称“滩头谣”,涉及湘江长沙段的是“泥鳅弯弯芭蕉滩,转过湾到猴子石。猴子石上打一望,且问长沙安不安”。泥鳅滩、芭蕉滩都是河中的浅滩。

不管是湘潭、株洲的水路传歌,还是衡阳船家的行船站头歌,提到长沙第一站都是猴子石,是湘江进入长沙后第一处港湾,天然避风良港。这里离古长沙城不近不远,距离适中,风景优美。站在猴子石,北边是“潇湘八景”之一的橘子洲,尤其冬天“江天暮雪”的景致不可多见;南边是泥鳅滩、芭蕉滩,下午时分夕阳将谢,彩虹璀璨,一叶渔舟自江中驶过,是标准的“渔村夕照”图;向西望去,对岸的岳麓山层林尽染,巍峨秀丽;而东边则是一座雅致的小山,名为上元公山。

当然,猴子石最有名的自然是那块大石,此处原有巨石高约两丈,立于上元公山下,紧靠湘江边。酷似一猴蹲于江滨。对河为靳江入湘江口。清陈运溶《湘城访古录》云:“湘江东岸边高三四丈,有石如狮头,下有深潭”,“奇险可观,俗呼猴子石”。这块大石头当地人因其颜色黯黑也叫它黑石。

「长沙往事」“车震圣地”猴子石几百年前曾是旅游胜地

图源:网络

毫不夸张地说,这里是古长沙人民郊外踏青的最佳去处。引得各路网红(那时候应该叫“文青”、“文人雅士”)呼朋唤友前来打卡。

三百多年前,即明崇祯十四年(1641)的一天,长沙几位大网红乘船来此游玩,为首的是长沙推官蔡道宪,其他如周圣楷、郭金台、杨德远等六人都是拥有粉丝无数的长沙名流,至于船上有没有美女,史书上没有留下记载。

「长沙往事」“车震圣地”猴子石几百年前曾是旅游胜地

那时这里还没有地名,文人嘛,最喜欢到处取名字。大家讨论半天,最终定了“浦石”这个名字。

郭金台是举人,不仅字写得好,诗文也不错,还赋了一首《浦石》诗:

舟行切朝光,寒烟幕江浒。

潆回信所适,群心澹太古。

愿从夫子游,跻石开听睹。

西山晃异色,领略各自取。

黯惨奇石姿,命名压乡土。

夫子采元夷,云是湘之浦。

叶卜从人谋,兹游异畴伍。

李白郎官湖,宗元愚溪主。

斯文不磨灭,勒石戒风雨。

不过“浦石”这个名字并没有如他们想象的那样流芳后世,几百年后为人熟知的还是“猴子石”这个通俗易懂又很形象的名字。郭金台题了字的那块石头不久也被乡里人搬回家去垫了猪栏。

但两年后,随着蔡夫子的英勇就义,“七网红同游猴子石”这个故事却流传了下来。崇祯十六年,张献忠攻克长沙,烧掉了半个长沙城。身为守城官员的蔡道宪被捕,蔡宁死不降。

最后蔡夫子被凌迟处死在明月池。从此,每当蔡道宪忌辰,官员和士人学子都要来猴子石设台拜祭,颂赞蔡的忠烈精神。当年和夫子同游此地的几位老友自然年年都来。清同治进士王楷(一说是清末军机大臣瞿鸿禨)《咏猴子石》寄托了对蔡公的无限敬仰和哀思。

诗云:

魂招义帝懔君臣,垓下闻歌志未伸。

昔作沐猴今化石,楚人仍踞楚江滨。

如今的猴子石以猴子石大桥闻名,很多外地人都奇怪为何要取这个名字,又不见巨石踪影?当年为了应景,在大桥峻工后,东南侧观赏平台靠近水厂不远处,用钢材和水泥垒成一座约三米高的假山。小山顶上有一只苍白瘦弱的石猴,下方被几只小猴簇拥着,不伦不类且制作粗糙,看上去深感滑稽。

此假山至今还在,有兴趣的朋友路过可以看看,个人认为是长沙最尬的一处景点,没有之一。

「长沙往事」“车震圣地”猴子石几百年前曾是旅游胜地

不知何故,小猴子最近还身披红马夹 图源:网络

我小时候还见过这块石头,虽年代久远,依稀还记得这块大石的形象,高度大概六七米左右,个人觉得不像猴子,倒像只蹲伏的大狗,头部面向湘江上游西南方向。倒是大石后面有一群小石,大概有几十个,最高的和我当时的身高差不多,一米左右,形态各异,确实像小猴。

在网上找了好久,找到一位网友的博客上有张清晰的猴子石照片,跟我小时候对猴子石的记忆相符。据照片所有者在文中介绍,照片摄于1925年,照片上共有12人,或坐或站,全是他家的长辈。联系不上这位网友,为尊重隐私,图片上的人物全部作了虚化处理(我p图技术不好,见谅),在此表示感谢。

我儿时和住在新开铺的表哥及他的一个小伙伴一起来过两次,表哥比我大几岁,胆子也大,还爬上了石头顶部玩。我胆子小,别说大石顶上,就连中部都不敢爬,因为石上有青苔,有点滑。只在下面的小石群里玩。我们三个人为这块石头像什么还发生过激烈的争吵,我认为像狗,表哥说像猴子,另一个小伙伴说像狮子。严格来说,都有点像。

「长沙往事」“车震圣地”猴子石几百年前曾是旅游胜地

此石靠近上元公山下(即今南郊公园),原来跟山是连成一体的,经万年风霜,岩石外露。清末民初,修筑粤汉铁路后,铁路路基下的石猴就与后山山岩完全切割与剥离了,石猴就蹲在路基江边,而路基内侧的山岩却被削成九十度的悬崖陡壁、峻峭山岩。更加凸显石猴似乎是耸立于江干水流浩荡之浒,显得挺拔与巍然屹立形状。

细看的话,猴子石的面部依稀还有似凝目沉思状的表情,当湘江大汛涨水时,各类船只,远航过此,都以此石为坐标,以避开对岸靳江冲出的急汛快流。民间流传:不论湘江涨多大的洪水,都不能淹没“猴子石”的头部。所以湘江附近的民众都相信猴子石可以镇住湘江的洪水,保一方百姓平安。旧时的人讲迷信,船户、旅客、渔民经过这里,都自然而然的向石猴作揖感谢,认为石猴是保障湘江平安的神灵。

猴子石在江中具体屹立了多少年已无法考证,按地质学家推断,应该是古生代泥盆系石灰岩,距今有三亿多年了,由于地壳运动,海陆交替。数百万年前浮出水面,是长沙地区出现的唯一古生代石灰岩。

旧时从湘江上游,乘木排、帆船、运沙船、小火轮等运输工具到长沙。过兴马洲、鹅州、芭蕉滩等江中沙洲和岸边浅滩后,远远地看到了这块巨石,便会欣喜地知道己经抵达省城长沙。

这块大自然馈赠给湘江的巨型岩石,面对过数万年来的人世沧桑,见证过无数次的“船震、野合”,却无法预见自己难逃被毁的劫数。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筹建长沙第三水厂,由于猴子石所在的上元公山一段水深、坡陡、地质基础好,水质优良,成为首选目标,于1977年8月建成。临江处需建水泵房取水,湘江监护者千古自然遗存猴子石,被选作水塔塔基基址所在。l975年的初冬,随着一声巨响,这块大石被炸得粉碎,沉入江底。这事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非得在此选址?水厂明明在路的东侧,取水的水泵房移过去几米不行吗?

「长沙往事」“车震圣地”猴子石几百年前曾是旅游胜地

上图中两个水泵房,前面较新的是后来建成的八水厂的,后面稍旧的即为1975年炸毁猴子石建的三水厂水泵房。

从此湘江边长沙城区段唯一的一处未经任何人工雕饰的自然石头遗址就这样消失了。

「长沙往事」“车震圣地”猴子石几百年前曾是旅游胜地

图源:长沙水业集团网站

上世纪七十年代,三水厂建成之前旧照,上图中可见两个孤独的废弃桥墩,系1958年开工建设的湘江南大桥遗留物,此桥后因压缩基本建设而于1963 年彻底停建。清晰可见猴子石仍屹立在江边。

南郊公园和水厂是猴子石这里最大的单位,园内并无与历史人文有关的景点。近年来有学者提议更名为“猴子石公园”,在公园内恢复昔日祭祀蔡公的祭台(旧址在公园内)。

「长沙往事」“车震圣地”猴子石几百年前曾是旅游胜地

南郊公园内的双亭 图源:网络

结合猴子石的故事,应该是个旅游好卖点。蔡公为保护长沙城而英勇就义,值得长沙人民铭记。清康熙年间,湖南巡抚丁思孔曾作《重修蔡忠烈公墓记》,称赞蔡公“碧血如新,灵爽熠熠,塞天地,泣鬼神,千秋万世,历久弥光”。

蔡公墓在南门外里仁坡,今已只剩下几块残破的碑石,想要重修也不太可能,倒是留下了“蔡公坟”这处地名。如果能在南郊公园内恢复祭祀蔡公的祭台,还是很有意义的。

作者介绍

「长沙往事」“车震圣地”猴子石几百年前曾是旅游胜地

枬子,文革初期出生于长沙,做过工人、会计、财务总监。现为资深高级会计师。

来源:故事长沙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