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前秦风云」4邺宫人物︳第十二节:住在华林园中寺的大和尚

作者:真实的历史故事

【题记:本文为作者系列文章「前秦风云」第四篇「邺宫人物」第十二节】

【导读】

◇上节内容回顾:石闵进宫宿卫,刘妃带着儿子齐公石世来到他的住处。原来这对仇家的后人,竟然有过一段特殊的情感经历。

◆本节内容简介:石虎对大和尚佛图澄极为尊崇,在王家园林中为他专门建了一座“中寺”,因此这位西域高僧也堪称邺宫中人。通过介绍佛图澄和他的弟子道安等,描述佛教在后赵兴盛的情形与历史背景。

★故事发生时间:公元344年八月。地点:邺城华林园“中寺”。

邺宫还有一位特殊的人物,他既非后赵王室成员,也不是什么皇亲国戚,却享有王家的待遇。此人便是大和尚佛图澄。石虎在王家园林华林园内,专门替这位西域高僧建了一座寺庙,称之为“中寺”。

华林园位于邺北城东,距东北城墙大约二里地。它始建于曹魏,开始名叫芳林园,后来避魏废帝曹芳的名讳,更名华林园。

石虎对它进行了扩建,往园内移植了众多的名贵花草果木,诸如西王母枣、羊角枣、勾鼻桃、安石榴等等。石榴是汉代张骞从西域安石国带回来的,所以被叫做安石榴。为确保成活,尚方令解飞制作出一种“虾蟆车”,车箱的长高宽各一丈,用它和土移栽。又从城西引来漳水,在园内建玉泉池,池中有两条铜铸的龙,相对喷水。每年三月三日,石虎都要率后宫嫔妃和文武百官来这里,临水设帐,走马步射,宴饮终日。

今早起来,佛图澄照例只喝了几口白开水,吃了几片水果,然后在弟子法和搀扶下,到花园里走了走,回来便闭目养神,等待上首弟子道安到来。当年云游四方,他养成了“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的生活习性。现在尽管住进了专为他营建的豪华中寺,他依然保持日中一食的习惯。毕竟是百岁的老人,近年来他的身体状况已不比从前,很少外出,就连朝会也由上首弟子道安代替出席。

「前秦风云」4邺宫人物︳第十二节:住在华林园中寺的大和尚

大和尚佛图澄

由于得到两任天王的认可支持,如今佛教在后赵境内日益兴盛,各地建起的寺庙如雨后春笋一般,记在佛图澄名下的就多达数百所,僧尼和信众数以万计。为管理这些寺庙,佛图澄将城中最大的那一座作为本寺,由上首弟子道安主持,其它寺庙都受本寺的管束。他自己则在中寺静心修炼。

数月前,他让大弟子竺法汰带人到各郡县,对他名下的寺庙进行巡视,又派上首弟子道安前往黎阳城,去礼拜位于大伾山(在今河南浚县县城)的一尊石佛像。今天他们将来禀报巡视和礼佛的情况。

没过多久,道安和竺法汰就来到了中寺。侍立在侧的法和低声地向佛图澄禀报:“师父,二位师兄到了。”

“阿弥陀佛,法汰,你总算回来了。”佛图澄依旧合着双眼,主动竺法汰打招呼。

“回禀师父,弟子昨日返京。”竺法汰一面答话,一面跟随道安向师父行礼。

礼毕,二位弟子在佛图澄的对面欠身坐下,道安笑着对竺法汰说:“师兄,你先向师父禀报吧。”

竺法汰是东莞(今山东沂水县地带)人,比道安小几岁,但师从佛图澄的时间却要早一些,所以道安虽为上首弟子,但仍以师兄相称。他天资聪颖,相貌堂堂,办事公道,懂得谦让,深得佛图澄的信任。

「前秦风云」4邺宫人物︳第十二节:住在华林园中寺的大和尚

佛图澄上首弟子道安画像

“莫急,先喝口水,尝尝李司空送来的果品吧。”佛图澄说。司空李农昨天又来看望他,带来了不少新鲜的水果。

佛图澄座下的弟子,除了眼前的道安、竺法汰、法和,知名的还有竺僧朗、竺法雅等人。竺僧朗是他早年的弟子,京兆人氏,如今已返回关中。他们师从大和尚的时间都比道安早。

道安于晋愍帝建兴二年(314年,一说为312年),出生在常山扶柳(今河北冀州市以西地带)一个卫姓望族。他七岁开始学习儒家经典,父母早逝改变了他的人生际遇,十二岁出家,后辗转来到邺城,成为佛图澄的弟子。他后来居上成为上首弟子,曾经历一个颇为曲折的过程。

等到佛图澄睁开双眼,竺法汰将身体前倾,准备禀报。佛图澄却微微摇头。竺法汰只得跟道安交换了一个眼神。

“为师问你们一句:知道为何让你们下去看看么?”佛图澄淡淡地说。

看见师父又开始调息静坐,似乎并不急于听到回答,道安也跟竺法汰对视了一眼,然后凝神思索起来。

今年,邺城发生的一件事情,曾轰动一时。后赵兵部令徐忡的女儿聪颖好学,生性淡泊,她不顾父母的反对,执意出家,从竹林寺净检尼师受戒,居建贤寺。后应此女的请求,佛图澄将她收为弟子,赐法名“安令首”。

「前秦风云」4邺宫人物︳第十二节:住在华林园中寺的大和尚

佛寺

就在天下僧俗对这件事津津乐道的时候,佛图澄决定派竺法汰下去巡视,但他并未交代此举的目的和要求。

佛教当下在后赵境内如此盛行,跟佛图澄关系甚大。在迁都邺城的那年,围绕佛教的传播,后赵大臣还曾展开过一次辩论。

问题首先由天王石虎提出,他说:“佛乃国家所奉,那些没有爵禄的里闾小人,也可事佛吗?”让大臣们就此发表意见。

著作郎王度等汉族官员认为:“君王祭祀,典礼具存。佛系外国之神,一向不为华夏天子祠奉;自汉明帝时传入中国以来,历朝都只允许西域人在都邑建寺信奉,汉人则不得出家,直至曹魏仍遵循这一规制;大赵理应禁绝文武官员到寺庙烧香礼拜,已出家的国人,当令其还俗。”此议得到了中书监王波等大臣的赞同。

然而,石虎提问的本意,是要厘清他和臣民之间的宗教地位关系,希望大臣们为他尊崇佛教,制定一套类似中原王朝开展祭祀活动的礼仪程式。因此,他非但没有采纳王度等人的建议,而且还专门下了一道诏令:

朕生自边鄙,忝君诸夏,至于飨祀,应从本俗。其夷、赵百姓乐事佛者,特听之。
「前秦风云」4邺宫人物︳第十二节:住在华林园中寺的大和尚

石虎画像

此令一出,汉魏以来只许外来和尚念经、不许本国民众出家的禁令被打破,使得佛教的地位迅速提升。被石虎尊为“国之大宝”的佛图澄,在中间施加了重要的影响。

佛图澄对后赵君主,为何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力呢?此非一日之功。

当年,他辗转来到中华地域,时逢天下大乱,不仅在洛阳建寺弘法的计划化作泡影,而且只得避乱山林,寄宿荒野。他由此得出一个结论:倘若没有世俗君主的支持,他在东土的传教活动就无法正常开展。很快,他将目光投向正在马踏天下的羯族首领石勒,只身前往石勒驻屯的葛陂。

他先是寄居在石勒的部将郭黑略的家中。此人是最早追随石勒起兵的“十八骑”之一,笃信佛教。因为有了他的点拨,郭黑略经常在石勒跟前出彩。石勒有些奇怪,询问郭黑略:“你从前打仗总是勇猛有余而智谋不足,怎么一下子变得聪明起来了呢?”获知郭黑略的身后有一位高人指点,石勒下令赶紧请来相见。

见面之后,他深厚的佛学功底,渊博的知识,不凡的谈吐,让石勒这位草莽英雄眼界大开。于是,他又开始给石勒出主意。

那年石虎遭遇高候大败,刘曜乘胜兵临洛阳,形势异常严峻。石勒准备亲率大军驰援,遭到大臣们的一致反对,唯独他不但予以支持,还预计此役可将刘曜擒获。战事的结果,应验了他的先见之明。他精通医术,曾让石勒病危的儿子石斌起死回生。有时他还利用自己掌握的幻术,故意弄出一些玄虚来。石勒为之倾倒,尊称他为“大和尚”,经常向他请教军国大事。他也不失时机地劝说石勒应当珍惜生灵,减少杀戮,拯救了不少人的性命。

「前秦风云」4邺宫人物︳第十二节:住在华林园中寺的大和尚

石勒画像

石虎对他更是敬若神明、视为国宝,给予了极高的礼遇。不过,迷信武力的石虎,也曾担心信佛会束缚住自己的手脚。有一次询问:“佛法为何?”他回答:“佛法不杀。”石虎又问:“朕为天下之主,非刑杀无以肃清海内。既已违戒杀生,事佛还能获福吗?”他解释道:“帝王事佛,在于体恭心顺,显畅三宝,不为暴虐,不害无辜。至于凶愚无赖非教化可为,有罪不得不杀、有恶不得不刑的,只当杀可杀、刑可刑。如若暴虐恣意,杀害非罪,纵然倾家荡产事法也无解殃祸。”

这种量身定做的“入世”说教,既解除了石虎的担忧,又对其滥杀无辜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石虎很现实,有一年征战多次失利,便气急败坏地对人说:“朕奉佛供僧却招致外寇,这佛并不灵验!”他批评石虎:“你贵为天子,怎能说没有得福呢?胜负乃兵家常事,岂可以此怨谤佛法、毒咒佛祖呢!”石虎听后十分惶恐,连忙下跪谢罪。为坚定石虎的信仰,他编织了一个神话,宣称石虎的前世是个有钱的商人,因举行法会供奉罗汉有功,才得以转世中州,君临华夏。石虎从此深信不疑,更加服服帖帖。

毕竟年事已高,这些年他一直在物色传承人。精通佛学和弘扬佛法,成为他遴选上首弟子的两个先决条件。

就在此时,道安出现了。初次见面,他们师徒二人闭门谈了一整天。到了傍晚,从来不吃晚饭的佛图澄来到灶房,向正在用餐的弟子们如此推介道安:“此人远见卓识,不但你们无法相比,为师也难以匹敌!”闻听此言,有人将嘴中的斋饭喷了出来。

原来,道安虽富有才华却貌不惊人,甚至可以说长相难看,尤其是皮肤黝黑粗糙。有好事者很快就给他起了个“昆仑子”的绰号,意为好似昆仑国的黑人。

「前秦风云」4邺宫人物︳第十二节:住在华林园中寺的大和尚

精美的古代佛寺建筑

几天后,佛图澄讲经完毕便安排这位新弟子复述。道安有着惊人的记忆力。刚出家时,师父不看重他,让他去干农田粗活,一干就是三年。他毫无怨言,耕作之余刻苦读经,日读千偈,背诵一字不差。尽管他的复述无懈可击,一些人还是不服,私下相约:“总有一天要难杀这个昆仑子!”于是,他们挖苦心思提出难题,向道安发难。道安从容讲论,让这些人理屈词穷。大和尚弟子斗法的消息很快在邺下传开,人们争相传颂:“漆道人,惊四邻。”

佛图澄又认为,要想让佛教在东土广为传播,仅靠君主的认可支持还不够,必须跟东土固有的文化融汇。所以,当年他在秦岭发出了“有容乃大,登高望远”的感慨。

在道安未出现之前,他曾有意将大弟子竺法雅作为上首弟子来培养,因为法雅主张“格义”。所谓“格义”,简而言之,就是将中华儒学等传统思想学说,与外来的佛学理论结合起来,运用世典来诠释佛典。

道安的出现,给他带来了更大的惊喜。他发现,这个年轻人在佛学义理领悟、佛经翻译理解、僧尼轨范倡导等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尤其是在佛法弘扬方面,道安主张因风易行,跟他奉行的依国主、立佛法,由入世到出世的做法,可谓完全合拍。于是,他不再犹疑,打破论资排辈,将道安擢升为上首弟子,并将本寺交给他主持。

近年来,随着佛教寺庙和僧尼的大量出现,加上不断有信众将田产记到寺院的名下,后赵的赋税收入和可供征发的民夫都有减少。月有盈亏,潮有起落。佛图澄深谙这个道理。当安令首的事情出现后,他的心中反而产生了很大的不安,因为他从这件事中看出了隐忧。

“法师——”

法和的轻声呼唤,让道安愣过神来,他看见大和尚正用期待的目光注视着自己。

上节:一对抱团取暖的仇家后人

下节:佛图澄师徒品茗参禅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