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棗莊境内的一個古國得名與蜘蛛有關

作者:微遊棗莊

在中國的遠古時代有祝融部族不斷裂變出衆多分支,形成曆史上著名的“祝融八姓”。倪氏,便源出“祝融八姓”中的曹姓一支。是以,今天的倪氏,可稱為曹姓朱氏的分支;倪氏與今天中國的朱氏、曹姓,在血緣上屬于同宗。

棗莊境内的一個古國得名與蜘蛛有關

也是在遠古時代,今山東半島上生活着一支氏族。他們因種種說不清的原因而崇拜蜘蛛,認為全氏族成員都是這種神聖的蜘蛛的後裔,并受其庇佑。于是,他們把蜘蛛當作自己氏族的祖神來祭祀,用它來做氏族的圖騰和徽志,而稱呼本氏族為“邾”。

古代的邾氏族主要集中生活在今山東省鄒縣一帶。他們将自己所居之地也稱為邾。因而在今山東鄒縣一帶留下了邾城(今鄒縣南26裡)、邾峄山(又名鄒山、邾山,在鄒縣南32裡)等地名。

總之,古人因為崇拜蜘蛛,才有了邾氏族、邾山、邾水、邾城、邾國之名。

《紫陽朱氏建安譜·得姓本源》記載,邾俠是曹姓始祖晏安的第27代孫。公元前11世紀,中國曆史上發生了周武革命,西方的周政權消滅了中原商帝國,建立起周王朝。史書記載,當年邾俠草創的邾國,隻是一個方圓僅30華裡的小部族國家。當時,邾國隻是魯國的一個附庸國,它的一切内政外交、國家大事,實際上都必須聽從北鄰大邦魯國的旨意。

邾國本是原東夷邾氏族的故地,這裡原采生活着一個崇拜蜘蛛圖騰的氏族。商周鼎革後,邾地為周朝奪得。曹俠封邾後,在這裡建立氏族國家。當年曹俠封邾時,率領他的曹姓族人同遷邾地,但當地土著邾氏族仍為主體。此後曹姓與土著邾氏族通過長期的融合,形成一個新的民族——邾國民族。他們繼承了邾人的蜘蛛圖騰,故以邾為國名,以邾為氏,同時又繼承了曹人的血緣标志——曹姓,此即成為後世中華民族主體成員之一的曹姓朱氏。

邾國的名稱,經傳又寫作“邾婁”,戰國時又通稱“鄒”或“驺”。專家學者們研究的結果,認為邾婁是當地土語,邾是正名,而鄒、驺則是戰國後所用的同音通假字,與偃國稱燕之類相同。

邾俠開創的邾國,後來又有較大的變化和發展,并衍生出小邾與濫國。他也因開創之功而被後人尊為朱氏、邾氏、顔氏、鄒氏、婁氏等姓的大始祖。

棗莊境内的一個古國得名與蜘蛛有關

邾國的“邾”字寫法很多,但總的看起來形狀都很像蜘蛛,由此可知,邾國的先人,這支曹姓部落,曾經以蜘蛛作為本族的圖騰。建國以後,便以“蛛”作為國名,後來為了友善起見,改為“邾”字,“邾”字的讀音在古代有兩種讀法。在齊人所作的《公羊傳》一書中,“邾”字讀為“邾婁”,魯人作的《左傳》一書中讀為“鄒”。為什麼會有這兩種讀法呢?這是因為古人讀字時有急聲和慢聲兩種。如果讀成慢聲,就是“邾”和“婁”的合音,讀成“邾婁”;如果讀成急聲,就成了“邾”或者“鄒”。這兩種讀法在古籍中被寫成“邾國”或者“鄒國”,其實指的是同二個國家。

邾國在西周諸國中隻能算作一個小國,從開始建國,它就是魯國的一個附庸國,方圓不過幾十裡。邾國建國之初國力實在太弱,無法與其他大國抗衡,是以在史書中沒有留下它的事迹,隻有簡單的世系供我們參考。

西周時期,自曹俠為第一位國君開始,其世系是:曹俠——非——成—車—輔——将新》:—訾父——夷父顔。自夷父顔始,邾國的曆史可以零星地見于史書之中,這時已經到了春秋時期。經過幾代人的努力,邾國已經開始強大起來,但它仍是魯國的附庸。

繼位的夷父顔是一個昏君,他重用奸臣,把邾國搞得一團糟,政治極為腐敗。後來,他把王位傳給了他的弟弟叔術。叔術非常賢達,他不願意接替兄長的權力,隻做了很短一段國君便把王位傳給了夷父顔的兒子夏父。夏父作了國君之後,便封自己的兄長友到鄖地(今西集東江村),建立了小邾國。小邾國共傳十四世,戰國中期被楚宣王所滅。同時夏父還把叔術封到濫(今滕州羊莊東南),建立濫國。魯昭公二十一年(前 521)濫國國君黑肱降于魯,國亡。夏父分封友和叔術建國,使邾國周圍有了兩個附庸國。

素材來源《倪氏家族姓氏來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