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廖昌永:流量是把“雙刃劍”,要愛護好、呵護好

作者:澎湃新聞

澎湃新聞記者 廖陽

“從四川來到上海,三十年了,我再也沒出過上海音樂學院汾陽路20号這個門,我是在上海的滋養下成長起來的。”廖昌永說。

11月7日,上海音樂學院院長廖昌永做客黑石m+園區,為第二季梧桐·名家彙收官。一起來到現場的,還有廖昌永的多位學生,既有上音的青年教師,也有博士生、研究所學生。

《玫瑰三願》《抗敵歌》《嘉陵江上》《夫妻送我向日葵》《浪淘沙·北戴河》……伴着鋼琴,一首首中國藝術歌曲從現場飄出,廖昌永也動情講起了中國藝術歌曲的精妙之處。

同時,廖昌永寄語年輕人,流量和藝術并不相悖,“流量是把‘雙刃劍’。你要是愛護好、呵護好,這把劍會是你事業的助力,如果驕傲自滿,對自己降低要求,這把劍會傷害到你。”

廖昌永:流量是把“雙刃劍”,要愛護好、呵護好

沒想到中國音樂這麼美

“一部歌劇可能花三個小時講一個故事,而一首藝術歌曲是在短短一分鐘、兩分鐘或三分鐘裡講一個故事,濃縮度非常高。”

一直以來,廖昌永都對藝術歌曲情有獨鐘。在聲樂裡,藝術歌曲是一個很特别的門類,文學性強,對歌詞要求高,通常用詩詞譜曲,音樂和詩詞不相伯仲、不分上下。

以前在國際上參賽,廖昌永總是羨慕德國、法國、意大利的同行,他們都是唱本國藝術歌曲,中國人的曲目單裡沒有中國作品,就算唱了,評委也聽不懂,沒辦法打分,“那時候我就想,我們什麼時候能在國際比賽或國外樂團的演出季裡有中國作品。”

1997年,廖昌永在“挪威宋雅王後國際聲樂大賽”奪冠。從那時起,但凡是在國外舉辦獨唱音樂會,他的曲目單裡1/3以上的作品都是中國藝術歌曲。中國藝術歌曲開始被廖昌永頻頻帶去海外。

2019年1月,廖昌永以“中國古典詩詞與書畫”為名,将中國藝術歌曲唱到了瑞士。廖昌永連唱了16首中國古典詩詞藝術歌曲,他還邀請汪家芳、丁筱芳創作了16幅書法作品、16幅繪畫作品、2件瓷器作品,在詩、畫、樂之間展開對話,引來一片驚歎。

不久,廖昌永又把這場音樂會開到了奧地利和德國,每一場都座無虛席,每一處的觀衆都超乎想象喜歡,“他們沒想到中國音樂這麼美,中國語言這麼美,中國繪畫這麼美,中國書法這麼美。”

正是在德國演出期間,廖昌永的歌聲打動了德國大熊音樂出版社社長尼克·斐費科恩,埋下了日後合作的種子。

經過幾年的精心籌劃,今年10月,在雙方的聯合推動下,《玫瑰三願:中國藝術歌曲16首》正式通過大熊出版社出版,并向全世界發行。除了采用國際音标ipa注音,廖昌永還參與錄制了歌詞的漢語朗誦,為非中文母語的歌唱者提供最佳的發音幫助。有了這本好教材在手,外國的歌者們想要字正腔圓唱好中國歌曲,也完全沒問題。

此外,廖昌永還連續多年在上海之春舉辦“中國藝術歌曲百年”音樂會,策劃“中國藝術歌曲百年國際藝術周”,推動“中國藝術歌曲國際聲樂比賽”作為上海音樂學院的保留賽事每兩年舉辦一屆。

廖昌永還記得,十幾年前當他想做中國藝術歌曲時,大家的反應都不是很強烈,這些年,在音樂界的大力推動下,越來越多的歌唱家、作曲家、專家學者都加入到中國藝術歌曲的推廣、創作、研究中。

廖昌永:流量是把“雙刃劍”,要愛護好、呵護好

要讓外國同行們信服你

除了藝術歌曲,歌劇也是身為男中音的廖昌永的一個主戰場。

歌劇是藝術皇冠上的明珠,然而對很多觀衆來說,要想走近歌劇,障礙重重。

“聽歌劇可以先從詠歎調開始。”廖昌永建議,比如歌劇《賈尼·斯基基》,大家最熟悉的是女高音詠歎調“喔,我親愛的爸爸”,在音樂劇《貓》中,大家印象最深的是《回憶》,“通過詠歎調進入歌劇世界,你能夠深刻感悟到它的内涵和精髓。”

中國人唱西方歌劇的詠歎調,最難的地方在哪?

“第一是文化背景,不同時期的歌劇,從巴洛克、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到現代和當代,音樂風格都不一樣。”

“第二是語言,西方歌劇畢竟不是我們的母語,你不能随便亂斷字、亂換氣……語言要準确,音樂風格要準确,情感表達要準确,都準确了以後,外國同行們才會信服你。”

意大利歌劇《塞維利亞的理發師》是廖昌永的保留劇目。有一年在國外參賽,廖昌永唱了其中一個選段,下台發現幾位意大利從業人員淚流滿面,他還以為他們喜歡的人被刷掉了,連忙上前安慰,“結果對方說,你唱得太好了,心都碎了,每一個字我們都懂,每一個字表達的情感都異常準确,我們被你感動了。”

說到這裡,廖昌永想起了恩師周小燕的教導:要讓外國人信服你唱的外國歌,也要讓中國人喜歡你唱的中國歌,不能在國外唱中國歌蒙外國人,也不能在國内唱外國歌蒙中國人。

很多人一聽女高音,恨不得炫技到屋頂都掀翻了。活動現場,廖昌永的學生、抒情花腔女高音張天洋獻上了一曲《玫瑰三願》,沒有炫技,情感内斂,卻唱到人心裡去了。

“很多人誤解美聲是‘美好的聲音’,其實是‘美好的歌唱’,首先要求歌者有很好的技術,沒有好技術,你不能完成高難度作品。”

廖昌永說,歌唱家通常會花很多時間進行聲音訓練,讓聲音一直保持在高品質的狀态下,這是唱好歌的技術保障,但唱歌不是隻有技術保障就夠了,還需要有深厚的人文修養。

“不能用一種聲音唱所有歌,這是很枯燥、很無聊的。所謂‘絲不如竹,竹不如肉’,肉嗓出來的聲音是最豐富的,有暖色調和冷色調,有輕有響,有快有慢,會随着憤怒、開心、憂郁、幽怨等情緒變化,一段段往上遞進。它是最靈動的樂器。”廖昌永笑說,以前和太太談戀愛時,他就經常騎着自行車,給她唱各種歌。

廖昌永:流量是把“雙刃劍”,要愛護好、呵護好
廖昌永:流量是把“雙刃劍”,要愛護好、呵護好

從象牙塔裡走出去綜藝

如今,在《聲入人心》《中國好聲音》等綜藝裡,你也常能見到廖昌永的身影。對此,也有人不解,作為一所嚴肅的音樂學府的院長,廖昌永為什麼要走出象牙塔,去參加綜藝?

“對我來說,藝術沒有高低之分,沒有界限。披着古典音樂的羊皮但水準不怎麼樣的作品也很多,流行音樂裡也有很多好作品。我們有很多可以互相學習、互相借鑒的地方。”廖昌永笑說,自己還沒那麼老,還能跑,為什麼不通過自己的眼睛多看、多吸收,和時代同頻,和年輕人共振,共同探讨藝術的優劣好壞,共同達到藝術繁榮?

更重要的原因在于,當了院長後,廖昌永關注的視角和當老師、當歌唱家不同,他們可以隻專注于專業,然而院長要知道整個學院的藝術規劃,要摸準行業變化的時代脈搏,參加節目後,他可以擴大朋友圈,将很多優秀的音樂人、技術人員納入朋友圈,共同為上海音樂學院的新興學科專業建設做出貢獻。

“古典音樂一直在向前發展,流行音樂也有很多門類,靈魂、藍調、說唱……不能因為我是學院派,我就要跟它對抗。時代車輪滾滾向前,我們隻能擁抱,擁抱世界,擁抱未來,譜寫出無愧于當代的優秀文藝作品。”

“以前大家對歌劇、對音樂劇的了解比較片面,《聲入人心》出現後,大家發現,原來歌劇和音樂劇的小夥子們這麼有才華,不但有才華,還有顔值,又很努力。”

廖昌永還記得,《聲入人心》第一季結束以後,上海音樂學院的報考人數從一千漲到三千,第二年又從三千漲到六千,光是聲樂系一個系的報名人數就有兩千,“如果做了節目,大家對古典音樂更加親近,為什麼不做?”

至于《中國好聲音》,廖昌永坦誠,他首先是抱着學習的态度去的,“流行音樂我不是很懂,但我希望找到共通點,看看學院派和流行音樂怎麼融合。”

藝術和娛樂是否一定要泾渭分明?在廖昌永看來,流量和藝術并不相悖。

“現在我們有很多傑出藝術家都是超級流量,他們的流量是用他們的藝術換來的。”也是以,他在《聲入人心》這樣寄語年輕人,“流量是把‘雙刃劍’。你要是愛護好、呵護好,這把劍會是你事業的助力,如果驕傲自滿,對自己降低要求,這把劍會傷害到你。是以,我們一定要踏踏實實走好每一步,流量才會長久。”

責任編輯:陳詩懷

校對:張豔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