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嘶~嘤嘤嘤,啊~(╥╯^╰╥)···”
當大家拔完智齒,捂着臉從診室出來時,腦袋瓜裡是不是都會有這樣一個問題:
如果智齒都需要拔掉,那我們為什麼還會長智齒呢?
在回答我們為什麼要拔智齒這個問題之前,先讓我們了解一下什麼是智齒。
part.1
還不是為了騰出地方多長點腦子
智齒又稱“第三磨牙”,通常在17歲以後才會萌出,是咱們這一生中最後生長出來的牙齒。此時主人的心智已然成熟,故而人們将其與智慧聯系在一起,就有了智齒這個“美名”。
第三磨牙,即“智齒”的位置
但對于一些人而言,智齒似乎是一種生物學上的不幸,這些“額外”的磨牙似乎不太适應于他/她們的口腔。由于智齒萌出較晚,萌出時口腔内已然沒有它們的容身之處,故而經常處在阻生的狀态之下,這會引發許多口腔疾病,以至于每年都有大量的智齒被醫生從口腔中取出。
不過,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比起我們的祖先和近親,咱們的智齒已經縮小了不是一點半點。在現代人類中,智齒通常非常小,甚至沒有發育;而在許多古人類中,智齒則相對較大,其咀嚼面甚至是現代人類的兩倍。
具體而言,在700萬年的進化曆程中,由于腦容量的增加,人類的颌骨變得越來越短,這樣的變化讓本來還有一席之地的智齒逐漸變得無處安放。但颌骨短歸短,該長的牙還是會長,為了讓颌骨能放下所有牙齒,人類的牙齒變得越來越小,其中呈現出最明顯變小趨勢的就是位于口腔後部的第三磨牙(m3),也就是智齒。
科研人員對許多古人類的化石進行了測量和分析,發現确切屬于人族的三個屬中,真人屬(homo)的幾個人種(如智人、直立人),其智齒的咀嚼面積幾乎都小于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以及地猿(ardipithecus)。即便是在真人屬中,200萬年前出現的直立人(homo erectus)的智齒咀嚼面積也有現代人的1.5倍。
不過大家可能也發現了,盡管智齒的咀嚼面積在減小,但在前文的牙列化石中,智齒長得還挺正常,遠不像現在這樣,呈現出惱人的阻生狀态。
那麼問題就來了,如果咱們的智齒都像咱們的祖先一樣,長得乖乖的,那不僅不用拔除,還可提供額外的咀嚼功能,這豈不是白掙了四顆植牙的錢嗎(歪,諾貝爾嗎,經濟學獎什麼時候頒給我)?
事實上,現代人中,确實有部分人的智齒表現得十分正常,智齒的冠方最高緣與咬合平面平齊,倘若不是病理性的,就不需要拔除。
故而,當我們在問起“為什麼要拔智齒”時,其實是在詢問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有些人的智齒會呈現病理性的阻生狀态?
問題的答案,可不僅僅是因為咱們的颌骨變短。
part.2
人類吃“軟飯”,智齒來背鍋
衆所周知,颌骨的進化其實是一個十分漫長的過程,當比較當代人和幾個世紀前的人們的下颌的大小時,研究人員并未發現顯著的差異,那問題究竟出在哪了呢?
咱們把格局打開,簡單分析一波:颌骨如果沒有顯著變化,那在空間有限的情況下,差異是不是就出在牙齒們對空間的使用率上呢?
答案或許是肯定的。
在研究單個牙齒時,科學家們發現500年前人們的牙齒的磨損率要高得多,粗糙的飲食使得牙齒的鄰間磨損增加,進而減少了牙齒的整體長度和寬度,而換牙又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這就讓那時的人們在同樣有限的空間裡,塞下了32顆牙齒。而相比500年前的人們,柔軟的飲食讓咱們牙齒間的縫隙增大(怪不得吃啥啥塞牙),到最後,留給智齒的空間就很少了,這也是當代人牙冠被其他組織覆寫的比例要高很多(75%)的原因之一。
大家可能也發現了,問題的本質在于咱們現在食用的食物越來越軟。
在人類進化的過程中,我們牙齒的變化似乎與飲食以及食物制備技術的改變保持一緻:
直立人時代,人們已經掌握了用石器去敲擊和烹饪食物,這使得咀嚼更加容易,巨大的磨牙對于直立人們開始變得不那麼重要;
大約12,000年前,人類開始嘗試耕作和馴養野生動物。這種生活方式的改變使得人類可以生産小麥粉、牛奶,進而制成更加柔軟的食物,人們的牙齒也是以越來越小;
如今,工業化生産讓我們的食物變得更加精細和柔軟,随之而來的就是越來越多的人存在智齒的病理性阻生問題,隻能去尋求牙醫的幫助。
有的同學可能要問,牙齒變小不是節約空間嗎,這樣一來,就算颌骨變短,智齒也能有容身之所啊~
這話放在工業化時代到來之前确實沒毛病,畢竟當時的“柔軟”的食物,嗯,可能放在現在,也不是那麼好嚼。工業化時代的到來,徹底打破了牙齒大小和颌骨長度之間的微妙平衡。從進化的角度來看,幾個世紀不過是昙花一現——幾乎沒有足夠的時間讓我們的牙齒和颌骨适應柔軟的加工食品所帶來的變化。
事實上,柔軟的食物不僅讓現代人牙齒之間的縫隙變大,缺乏咀嚼鍛煉還會進一步影響人們下颌骨的發育,此消彼長之下,最後萌出的智齒自然而然就沒有了容身之處,成為了讓人煩惱的問題。
當捋清了思路之後,不難發現,現代人中頻發的病理性智齒阻生,或許是一個發育問題,而不是一個進化問題,這就讓我們可以通過拔牙以外的方式去解決智齒的困擾。
part.3
遠離智齒困擾,換個吃法試試
科學家早就注意到,現代人中許多與牙列相關的問題,比如智齒阻生、牙齒擁擠,以及咬合不正,其根源或許不在于遺傳差異,而是植根于生活方式的不同。過去的一項研究表明,營狩獵采集生活的人群具有相對長而窄的下颌,而以農耕為生的人群具有相對短而寬的下颌骨,這樣較短的下颌骨容易帶來更多的牙齒問題。
顯然,在短短幾代人的時間裡,進化的力量還不足以讓我們的下巴顯著縮小。同樣,也沒有任何證據表明選擇壓力會讓下颌較長的人群産生更多的後代,進而使得這種特征永久化。
恰恰相反,不同的生活方式會在短時間内讓人群發生顯著的生理變化。例如,自二戰以來,日本男性在兒童時期從大量食用大米轉向食用更多的乳制品和蛋白質,進而使得日本男性成年後的平均身高增加了大約5英寸。
這樣顯著的變化同樣表現在下颌的形态上,以印度的爺孫三代為例,爺爺出生在印度的鄉村,年輕時帶着孩子來到英國,孫子則出生于工業化社會,不過是祖孫三代的時間,我們就可以發現孫子比起爺爺,已經是明顯的“天包地”。
是以,許多科學家建議在孩子的盤子裡增加一些硬且脆的食物,一些額外的水果、蔬菜和堅果,可能會讓孩子在長大後免去拔智齒的煩惱。
不過螢幕前的大孩子也不用氣餒,在一項發表于《科學·進展》的新研究中,科學家發現人類的下颌牙弓直到22歲才不再繼續伸長。
是以...
美好的生活,從鍛煉下巴開始?
編輯/王靜
【來源:中國科普博覽】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将及時進行處理。郵箱位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