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小樓特輯|不忘七七:斑斑橋上彈痕在 萬古東風抹不平

小樓特輯|不忘七七:斑斑橋上彈痕在 萬古東風抹不平
小樓特輯|不忘七七:斑斑橋上彈痕在 萬古東風抹不平
小樓特輯|不忘七七:斑斑橋上彈痕在 萬古東風抹不平
小樓特輯|不忘七七:斑斑橋上彈痕在 萬古東風抹不平

題盧溝橋

張祚勳(上海)

水掬滄桑淚,橋梳新舊痕。

盧溝一彎月,照醒九州魂。

盧溝橋

戴炳南(福建)

欲問盧溝月,如何暗不明。

風波煙杳杳,棋局草菁菁。

獅淚曾凝血,蹄痕怨論兵。

石橋過無數,此處最關情。

七·七感賦

郭通海(北京)

國破家亡日,思來涕淚聲。

鐵蹄蹂北國,鮮血染南京。

獅吼悲歌壯,龍吟膽氣橫。

驅倭齊奏凱,勿忘祭群英。

七·七事變

王傳明(甘肅)

百年容易過,八載倍艱辛。

兵燹生幽薊,災殃泣鬼神。

中流憑柱石,慘勝賴軍民。

仇恨應難泯,和平要共珍!

寫在七月七日

武陽(天津)

曉月自高懸,石獅睜目怒。

中原遇鐵蹄,敵寇挖墳墓。

黩武釀災殃,齊心除腐惡。

前轍謹鑒之,和平圖強路。

小樓特輯|不忘七七:斑斑橋上彈痕在 萬古東風抹不平

盧溝橋(中華通韻)

褚寶增(北京)

深感靈魂尚有聲,豈能輕易話曾經。

斑斑橋上彈痕在,萬古東風抹不平。

盧溝彎月

陳顯赫(廣東)

日下盧溝萬丈淵,雄獅怒目不成眠。

八年已足千秋恨,直把弓刀挂上天。

七·七日題盧溝橋

池健(浙江)

槍聲已遠水東流,仍訴當年華夏仇。

怅恨某些時尚客,盧溝橋作鵲橋遊。

谒盧溝橋

曹憲閣(遼甯)

五百頭獅怒目橫,嘶吟未敢忘東瀛。

同仇最是盧溝月,化作吳鈎護宛平。

憤 書

範東學(湖南)

國恨家仇總夢萦,每逢七七更傷情。

願将澎湃殷殷血,還祭當年抗日旌。

注:我姑父梁先生當年被侵華日軍當靶子兇殘地用槍刺活活捅死。

七·七事變八十四周年前夜有思

馮曉(山西)

歲月無聲有恨留,一年一度說盧溝。

此身若使生民國,肯否輕抛項上頭?

見盧溝橋上石獅子

何其三(安徽)

或伸爪子或盤蹲,橋上探看已斷魂。

八十年前經戰火,至今身上帶槍痕。

過盧溝橋

蔣昌典(湖南)

宛平釁起炮聲驚,賊騎長驅月不明。

五百石獅長切齒,齊睜怒目對東瀛。

七·七祭

蔣世鴻 (河南)

彈痕和淚入模糊,獅影依人看有無。

八十四年橋下過,血痂猶印月輪孤。

七·七過大通萬人坑

孔梅(淮南)

舊恨新仇隻自催,這波未息那波推。

坑前憤沸一腔血,記入深深白骨堆!

盧溝橋事變紀念日

李明科(安徽)

橋上百獅醒後雄,盧溝曉月似雕弓。

八年多少花開落,都是英魂血染紅。

遊盧溝橋

李榮聰(四川)

海天萬裡似無防,忍至禍深膏與肓。

我到橋邊翻覆看,哪頭獅子像綿羊。

七·七事變八十周年紀念日夜于象山塗茨大嶺後看海

李利忠(浙江)

難忘八十年前恥,信有金戈海底鳴。

浴血抗争殊未已,如霜月色看潮生。

夜遊盧溝橋(新韻)

李甯(河北)

暗淡天邊月一輪,石獅百态看遊人。

如今再憶七七史,腳下猶覺步履沉。

劉剛(山東)

曾幾夢回三七年,國仇豈可付雲煙。

升平莫忘蘆溝事,将士還當箭上弦。

聞父親陪鄉中耆宿高崇壽老師為文科指點鄧鐵梅部處決日方僞勸降代表處

郎曉梅(遼甯)

柞棫蕭森鶴杖來,西溝殘雪鹫徘徊。

當時苦厄岑參菊,不向秋河兩岸開。

七·七感懷

盧冷夫(北京)

七七無詩筆恸天,遙憐彈孔帶硝煙。

盧溝橋上獅睜眼,猶恨當初月不圓。

連宵炮火憶成篇,夢裡山河盡洞穿。

冷眼向東仍有憾,兵心莫讓劍空懸。

冉長春(四川)

殘痕欲覓訪頻頻,說得分明有幾人?

自把相機長拍攝,石獅一睹一回新。

盧溝橋上有思

任福(黑龍江)

石獅未忘舊時愁,曉月西沉冷似秋。

底事灰飛倭寇夢,論持久戰是吳鈎。

紀念七·七事變84周年(新韻)

孫臨清(遼甯)

烽煙消盡憶依稀,義勇軍歌憤起時。

世事滄桑風物在,盧溝冷月怒石獅。

夜宿宛平城

武立勝(北京)

瑟瑟西風月欲沉,燕山尚有不眠人。

終宵讀罷七七史,怒向橋頭數彈痕。

讀詩有感

王毅(湖北)

妄言玉帛泯恩仇,試目幹戈曾幾休。

國恥尊前君莫忘,長教慧眼識盧溝。

寫在七·七

王德珍(山西)

血染盧溝苦難遭,無邊草木起悲号。

月因深記當年恨,散發寒光勢若刀。

王勤(安徽)

射日長弓當挽卻,橋頭曉月待時明。

拼将十萬英雄血,誓與山河共死生。

遊盧溝橋感賦

星漢(新疆)

石獅依舊對蒼蒼,親見八年烽火狂。

此地夕陽西下後,朝朝帶血起扶桑。

觀盧溝橋上石獅有感

肖河南(廣東)

隻因那夜飲硝煙,怒火彌留年複年。

昂首馳眸觀四海,不時風作浪滔天。

七·七晨讀

張明新(山東)

桌上詩書自在看,窗添花影曙燈殘。

老來心已平如水,讀到盧溝忽起瀾。

今日怒獅

張贻琏(安徽)

夜炮盧溝恨未消,蓄謀又惹釣魚濤。

石獅炯炯今同忾,月下騰挪吼剌刀。

盧溝橋頭

張鳳軍(北京)

山巒翠掩碧江流,八載瘡痍入舊秋。

橋上斑斑槍彈孔,而今又作幾人愁?

七七盧溝橋抒感

章育林(湖南)

血淵仇憶恨綿綿,縱逝槍聲八四年。

東海何曾消逆浪,層層上泛石獅前。

懷盧溝橋

趙建德(浙江)

盧溝曉月曆千秋,百态石獅驚眼眸。

昔日槍聲今已遠,一江碧水憶吳鈎。

小樓特輯|不忘七七:斑斑橋上彈痕在 萬古東風抹不平
小樓特輯|不忘七七:斑斑橋上彈痕在 萬古東風抹不平

七·七祭南嶽抗日忠烈祠

崔德煌(江西)

烏啼幾處暮雲空,壯骨圍埋峻嶺中。

赴役何須分國共,平倭必定合藍紅。

萬千子弟扶唐阙,百二河山殁楚雄。

應祭将軍魂未散,享堂石篆起悲風。

七·七寄懷

曹新頻(廣東)

于今難憶舊橋頭,一夜殷紅徹底流。

朝野避鋒遷嶽頂,山川曆劫苦神州。

從茲壯志朝連暮,助我驕陽春複秋。

東亞病夫終覺醒,人間天上任遨遊。

聽誦《盧溝落日》贈董澍兄

高昌(北京)

盤空硬韻新雷動,似火丹忱似水情。

慷慨盧溝悲一曲,蒼茫華夏怒群英。

貞心凜凜青鋒震,傲骨铮铮金鼓鳴。

檻外快男超女熱,滿江紅唱有誰驚?

盧溝橋感事

郭子華(加拿大)

秦時明月照盧溝,獅正張瞳憶扈遊。

九域分疆心直隸,百年積弱血橫流。

前驅漢幟傳烽火,外患倭奴占戍樓。

霸世陰魂催崛起,高歌義勇拒蒙羞。

泛舟永定河

郭懷望(福建)

落照橋頭水一灣,鐵蹄隐隐血猶殷。

盧溝曉月誰尋釁?華夏悲風寇入關。

怒目醒獅思報國,低眉睡佛忘慚顔。

驚濤觸岸層瀾碎,萬裡金堤豈等閑!

何鶴(北京)

長河逝水不堪聽,獨立斜陽憶宛平。

虹影一彎摹畫卷,轍痕千載走雷聲。

難從烽火連天起,來認盧溝曉月明。

欣喜醒獅昂首日,再無鬼子敢橫行。

洪君默(四川)

閱曆滄桑秋複秋,東鄰釁火起盧溝。

興亡忍作無家計,戰伐何曾忘國仇。

豈敢存身松骨肉,拼将蹀血薦神州。

憑誰訴說英雄事,江水吞聲江月愁。

七·七盧溝橋祭

胡文漢(廣東)

關東失去勿言仇,協定塘沽未足羞。

退讓何妨抛冀北,烽煙怎奈起盧溝。

病夫尚作窩中鬥,惡賊偏從甕外收。

國到危亡兄弟阋,石獅有淚替誰流?

七·七有作

康永恒(河北)

年年此日眺盧溝,橋月何堪忘寇仇。

烽火雖銷妖未滅,彈痕難掩恨長留。

冤魂地下猶眦裂,釣島天東待戰收。

誰奮鷹揚橫海上,斬倭驅盜下琉球。

呂忠國(甘肅)

年年此際寫新詞,曉月盧溝頗費思。

戰犯猶存人拜鬼,槍痕尚在病難醫。

無能力日生庸政,有内憂時見敵師。

我願神州多奮進,國強可懾太陽旗。

題盧溝橋(新韻)

齊蕊霞(河北)

清風依舊繞橋頭,遙想當年槍炮稠。

兩列石獅神炯炯,一河傷淚水悠悠。

激情義勇歌常奏,銜恨鐵蹄痕永留。

到此國人追歲月,心潮釣起蕩蘆溝。

邵紅霞(吉林)

依稀殘月照盧溝,槍炮隆隆熱血流。

守土軍民何惜死,犯疆敵寇不知羞。

松花江上歌當哭,永定河邊恨未休。

壯烈八年從此始,橋頭獅醒瞪雙眸。

秋訪盧溝橋

王永江(北京)

但問宛平何處秋,威嚴門外是盧溝。

獅身猶映滄桑水,鷗影時斜蘆荻舟。

尋迹難能辨金鑿,拂痕直欲帶吳鈎。

蕭蕭不盡風過耳,放眼沉浮隻未休。

盧溝橋懷想

吳寶軍(北京)

夤夜槍聲驚夢殘,夙雠未報恨千端。

盧溝曉月刀光冽,燕薊夕陽血色寒。

勇士三千驅劇寇,雄獅百萬鎮狂瀾。

頭顱抛卻英魂在,永定湯湯永不幹。

七·七感懷(詩韻新編)

朱桂樵(湖北)

蘆溝曉月照沉冤,訴說當年日寇殘。

野性瘋狂侵領土,無端挑起滅人寰。

八年抗敵垂青史,億萬同仇起浩煙。

百載滄桑驚巨變,石獅已醒保安然。

宛平城牆下的沉思

莊毅生(廣東)

宛平殘迹壁尤存,痛悼先驅淚欲吞。

河嶽飄搖悲闆蕩,黎民塗炭哭天阍。

城牆彈洞膺填恨,荒野墳坑鬼鼓埙。

七七毋忘沉陸日,煌煌史鑒亟重溫。

盧溝行

陳姝棠(北京)

西接管涔下碧落,扁舟南北暮風泊。

我自少小識此河,外祖家在宛平側。

橋底舊是明清水,城北才成新世波。

一水潺湲繞郡城,山色如黛柳煙生。

天子來此賦安甯,親賜盧溝曉月名。

羽儀光照參銀漢,車蓋飛流帶玉京。

雲擁龍旂金玉振,風含箫鼓日夜隆。

七百春秋江漸冷,故都易主稱北平。

幼時蒙訓承祖恩,膝前常聽北平事。

回首依依不分明,外祖已自乘鶴去。

隻知家前溝渠下,處處埋得白骨迹。

外祖對此長太息,指言恨血土中碧。

難忘其父從軍征,為報國恨雪恥來。

丁醜國破家安在,華北門戶次第開。

暮色煙塵平地起,黑雲硝煙繞樓台。

前清傾頹至北洋,人命蝼蟻如塵埃。

城頭屢換大王旗,曆曆秋風究可哀。

将軍陣前流血盡,戰士橋上半生死。

宛平城頭鬼夜哭,無定河邊新添骨。

沙邊野鴨驚乍去,林下饑烏飽食聚。

又有國破遂亡家,勉棄嬰兒抛稚女。

一任四方胡虜欺,賠盡白銀割土地。

親子割與結歡心,骨血由此生别離。

百年屈辱不曾雪,今又條約讓東夷。

北顧胡虜勢如奔,萬裡風沙入京門。

軍麾夜合邊城曉,戍鼓秋鳴隴水昏。

百戰英雄拭濁淚,摒将一死存忠魂。

山圍廢堞荒寒水,日落悲笳怨語人。

燕都一事驚風雨,自此言變群嘩起。

兩黨戮力有同心,共灑熱血保家去。

雄獅初醒改顔色,迢遙東方風中立。

漠漠胡塵沙上滿,陰崖雪碛夜初艱。

一陣雲旗入朔山,聞道百團報捷關。

敵前敵後暗經營,神兵百萬夾擊殲。

最是映山紅遍處,萬裡遊擊誘深入。

洛川傳語論久戰,風雲變盡旌輝見。

胡虜引兵無奈何,拱手退避旗鼓偃。

盧溝重整舊時月,淘盡煙塵始換天。

永定始定風波靜,渡卻千古興衰鑒。

注:永定河古稱無定河,康熙帝惡其名,故修水利,改名永定。永定河發源自山西管涔山,流經宛平城畔,河上有盧溝橋,有乾隆巡幸親題“盧溝曉月”碑,為燕京八景之一。

小樓特輯|不忘七七:斑斑橋上彈痕在 萬古東風抹不平
小樓特輯|不忘七七:斑斑橋上彈痕在 萬古東風抹不平

佟麟閣(1892.10.29-1937.7.28)

佟麟閣(1892.10.29-1937.7.28),“盧溝橋事變”全面抗戰爆發後捐軀疆場的第一位進階将領。北京市西城區宣武門内有“佟麟閣路”。

小樓特輯|不忘七七:斑斑橋上彈痕在 萬古東風抹不平

趙登禹(1898-1937.7.28)

趙登禹(1898-1937.7.28),“盧溝橋事變”第一位在全面抗戰中殉職的師長。北京市西城區中北部有“趙登禹路”。

菩薩蠻·盧溝橋有憶

曹國祥(武漢)

夕陽天際禽歸疾。盧溝橋上憑誰憶。往事陌村煙。思來三七年。

英雄抛熱血。戰事西風烈。何處築長城?一程連一程。

水調歌頭·七月七日全面抗戰八十年之夜北京雷雨大作有記

範詩銀(北京)

壯士幾多恨,忽作炸雷鳴。幾多悲淚,何為天水一瓢傾。是否離情未着,是否斷腸依舊,是否夢難成。拂淨汗青字,再讀複心驚。

碎山河,分骨肉,血刀橫。男兒荷耙肩斧,直向寇邊行。踏雪太行山上,仗楫洞庭水畔,一笑杜鵑聽。最苦當時語,無死亦無生。

滿江紅·蘆溝橋

廖潤昌(廣東)

西嶺殘紅,蘆溝月、風霜搓弄。曾憶否、燹狼煙起,河山沉痛。烽火紛飛連宇外,悲歌猶吼臨沂勇。已許國、赤子赴征程,民為重。

蘆溝血,群豪恸。肥水烈,長虹拱。願雄風長在,喚起群眾。維我神州憑赤膽,千秋英烈情懷種。看如今、譜盛世中華,千年夢。

浣溪沙·七·七懷念王冷齋

盧賢德(青海)

受命危城輕死生,折沖虎穴叱倭兵:盧溝橋上敢橫行?

直筆寫詩情切切,法庭舉證語铮铮。終将魑魅受嚴刑。

注:王冷齋在盧溝橋事變期間,與蠻敵折沖,不辱使命。著《盧溝橋抗戰記事詩文》等。1946年出席審判日本戰犯的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出庭作證。

漁家傲·七·七事變84周年祭

劉念魁(湖北)

八十四年盧溝月,清輝仍照石橋血。拔劍問天歌一阙,男兒烈,誓與城池同存滅!

自古中華多俊傑,山河竟被倭人竊!此恨綿綿何時絕?鋼牙切,每逢七七皆飛雪!

水調歌頭·盧溝橋

蘇艾琳(美國)

烽煙滾滾起,山鬼寂無聲。魂兮歸去,那年鼙鼓撼燕京。眼底山河千裡,瑟瑟哀鴻遍野,長劍夜悲鳴。有淚連珠落,和酒與君傾。

筆成刃,指蘸血,寫關情。長歌嘯罷,屍裹馬革死猶輕。一段塵封往事,敢問誰人拂拭,壯士未留名。化作橋頭月,照我漢家營。

永遇樂·吊盧溝橋戰争遺址

謝良喜(江蘇)

曉月平波,酸風射眼,人在何處?夢裡盧溝,愁中故國,寂寞知何許。獅橋倚遍,龍江望斷,八十四年風雨。問當日,烽煙遍野,山河萬裡誰主?

峥嵘歲月,等閑孤負,多少英雄兒女?千古神州,悲歌未徹,熱血曾驅虎。至今回首,宛平城下,依舊鬼嚎神怒。隻流水,朝朝不改,向人泣訴。

永遇樂·過盧溝橋

姚泉名(湖北)

高月孤清,古橋沈寞,流水輕訴。讀石寒深,撫欄露薄,城堞疑鼙鼓。彈痕易覓,國愁難遣,獅子玲珑堪數。倩誰知、繁華不抵,舊時血腥風雨。

承平未久,九州将息,榻側伏狼踞虎。河嶽懷柔,乾坤用忍,赢得胸如堵。欲詢瀛海,鬼伥弄影,新覓盧溝何處?莫驚醒、長城萬雉,枕戈豹旅。

小樓特輯|不忘七七:斑斑橋上彈痕在 萬古東風抹不平

編輯/章雪芳 稽核/小樓聽雨 校對/馮 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