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90幅名所繪,記錄末代幕府上洛之行—沿途風景、風物、風俗與風情寫在文末:

作者:楚汐思讀繪

文|楚汐

提起日本浮世繪,多數人都會想到葛飾北齋的《神奈川沖浪裡》。且不說這幅畫曾經啟發了印象派畫家梵高的《星月夜》,以及印象派法國作曲家德彪西的交響詩作品《大海》,單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由此畫而來的衍生文化品也是屢見不鮮。

我就曾記得在好幾次的旅行途中,入住酒店房間的牆上就有《神奈川沖浪裡》的挂畫。不得不說,當你玩到脫力,躺在床上看着鋪面而來的海浪,浪裡還有三艘乘風破浪的船隻時,那一刻的百感交集,自是無需多言。

90幅名所繪,記錄末代幕府上洛之行—沿途風景、風物、風俗與風情寫在文末:

網圖,侵删

作為日本文化藝術的代表之一,浮世繪是誕生于日本江戶時代(1603-1867)的一種繪畫類型,可泛指所有的風俗畫,其創作對象有歌舞伎、遊女、風景、花鳥靜物和庶民生活等等,旨在反映當時的風土人情與庶民文化,以及人們對虛浮世界的美好向往。

浮世繪的創作題材包羅萬象,有以歌舞伎演員為對象的「役者繪」,有以遊女、町人女性以及庶民女性等為對象的「美人繪」,有以曆史、傳說、戲劇作品中的英雄豪傑、武将等為對象的「武者繪」,有以植物、鳥獸、魚蟲等為對象的「花鳥畫」,還有以日本名勝為對象的「風景畫」……當然,還有更細分的「店鋪繪」、「和服圖案繪」、「食事繪」等等。

90幅名所繪,記錄末代幕府上洛之行—沿途風景、風物、風俗與風情寫在文末:

《大名道中》内頁圖

其中,風景畫中,又以葛飾北齋的《富嶽三十六景》和歌川廣重的《東海道五十三次》最為出名。

本文開篇提到的《神奈川沖浪裡》,正是葛飾北齋的《富嶽三十六景》之一。《富嶽三十六景》描繪的是從關東36個不同地點遠眺富士山的景色(初版隻繪36景,後追加10景)。

而《東海道五十三次》系列,則是歌川廣重受葛飾北齋的影響,首次出遊東海道之後的創作,極為細膩地描繪了從江戶日本橋,沿着東海道,到京都的沿途風景,包括當時場景的地名、季節和風俗等等,一經問世,便廣受歡迎。

當時的風景畫又叫「名所繪」,滿足了那些無法遷徙和自由旅行的人們對山川名勝的憧憬。某種程度上,也可作為旅行宣傳手冊。

但名所繪亦不僅限于單純的風景畫。江戶時期最大的浮世繪流派歌川派,以二代廣重(森田鎮平)和三代豐國(歌川國貞)領銜16位畫師,聯合25位出版人聯合制作的浮世繪作品集《大名道中:廣重、豐國名畫百種》,則是以日本百年不遇的真實曆史事件為背景繪制的浮世繪名作,是一組極具曆史意義的作品集。

90幅名所繪,記錄末代幕府上洛之行—沿途風景、風物、風俗與風情寫在文末:

《大名道中》,又名《禦上洛東海道》《行列東海道》,繪制的是文久三年(1863)江戶幕府第十四代征夷大将軍德川家茂自江戶前往京都觐見天皇,沿途的風景名勝、古城風貌、繁華街市、名店特産和人物故事。

其中,「大名」實指江戶幕府第十四代征夷大将軍德川家茂,但出于對當朝執政者的敬畏,且為了規避江戶幕府的出版禁令,畫家不能直接繪出德川家茂,隻能假托為開創幕府體制的鐮倉幕府将軍源賴朝,是以,在有些畫面裡可以看到源氏家族的家徽龍膽紋。

比如二代目廣重(本名森田鎮平,号重宣)的這幅《東海道·平塚》,橋頭高高氧氣的紅色旗幡,上面的家徽就是龍膽紋。

90幅名所繪,記錄末代幕府上洛之行—沿途風景、風物、風俗與風情寫在文末:

書名裡的「道」則是特指東海道,原為古日本行政區劃,也是江戶至京都的陸上交通幹道。換言之,書名《大名道中》的意思就是「大名行進在東海道上」。

90幅名所繪,記錄末代幕府上洛之行—沿途風景、風物、風俗與風情寫在文末:

相較于歌川廣重的《東海道五十三次》,本書《大名道中》多了将近40幅圖繪景點,有增上寺、品川、神奈川、清見寺、天龍川、熱田神社等名勝,更有宿場、市町的建築、風俗、特産等等;還多了份曆史意義感,且因着是集體創作,可以看到不同畫師的繪制風格。

比如,在三代歌川豐國的門人歌川國綱(1830-1875)的這幅《東海道·鳴海》裡,繪制的正是大名隊伍經過鳴海街市,街道兩邊全是比鄰而居的紮染店鋪,與此相對的,隊伍中白馬将軍的華服上,龍膽紋的圖案也是曆曆在目。

90幅名所繪,記錄末代幕府上洛之行—沿途風景、風物、風俗與風情寫在文末:

又比如,本名河鍋曉齋的畫家惺惺周麿(1831-1889),在《東海道名所之内·宮驿熱田社》裡,繪制了神職人員急匆匆地從高高的木梯下來,準備迎候大名的參拜;但仔細看畫面,将軍已然走在神宮外的木橋前了,顯然并沒有下馬進宮參拜的迹象~而史籍上也确實沒有德川家茂參拜熱田神宮的記錄。

值得一提的是,畫面裡的熱田神宮建築,與現在的神宮差距頗大,據說原來是屬于“尾張造”的獨特建築風格,到明治年間才改建成類似伊勢神宮的“神明造”建築。

90幅名所繪,記錄末代幕府上洛之行—沿途風景、風物、風俗與風情寫在文末:

再比如,世稱三代豐國的歌川國貞(1786-1865),擅長美人畫。本書收錄有他12幅的作品,不難發現其作品裡的女子無不惟妙惟肖,生動迷人。

在他的《東海道名所之内·品川八山下》裡,水面帆船上的三位盛裝女子,雖着有色彩豔麗的和服,但神态卻很散淡,一副怡然自得的樣子。

90幅名所繪,記錄末代幕府上洛之行—沿途風景、風物、風俗與風情寫在文末:

而在《東海道之内·大矶》裡,畫面近景處,右下角的兩母女,身着色彩豔麗的華服,面帶詫異地看着行進的大名隊伍……不得不說,這樣的構圖安排,既平衡了畫面,又多了幾許真實感。

90幅名所繪,記錄末代幕府上洛之行—沿途風景、風物、風俗與風情寫在文末:

……

仔細賞析每一幅畫作,不難發現,《大名道中》雖是以1863年幕府将軍德川家茂前往京都朝觐天皇這一真實曆史事件為背景來繪制,但具體到每一幅名所繪裡,幕府将軍也好,大名出行隊伍也罷,更多是作為一條連接配接線,串起了這一路的沿途風景、風物、風俗與風情。

而以歌川派二代廣重(歌川重宣)、三代豐國(歌川國貞)為主,聯合16位畫師共同繪制的這90幅傳世名所繪裡,更是各具特色,各有風格。或是以特寫形式,放大某些局部和細節,以滿足讀者對江戶時期的民間百态;又或是以極高地俯瞰視角,極盡所能地将沿途的名勝串聯進來,讓畫面不失單調,更顯豐富。

90幅名所繪,記錄末代幕府上洛之行—沿途風景、風物、風俗與風情寫在文末:

更有甚者,在畫面的構圖、場景分割、透視、色彩搭配、細節繪制等方面,更是極盡所能,各顯神通,讓人看來絲毫不見重複之感,這也是很讓人歎服的一個特點。

最後,值得一提的還有本書的裝幀設計——是我最喜歡的裸脊線裝呀!而且,為了讓讀者更好地賞析畫作,本書還采用左文右圖的排版,每幅畫作都附有版畫專家薛冰父女的解說,或是針對畫作曆史背景的解說,或是對繪者身份的加注,或是對沿途名勝的介紹……真真是既能賞畫,還能順帶增長曆史知識呢~

90幅名所繪,記錄末代幕府上洛之行—沿途風景、風物、風俗與風情寫在文末:

日本美術史學者小林忠在他的《浮世繪的曆史及其魅力》一書裡曾總結說,「浮世繪,表現的不是過往,也不是死後的世界,而是如今的當下,描繪的是此時此刻的人與社會風貌與流行風俗等。是以,浮世繪不同于宗教繪畫式的空想,也不像水墨畫那樣拘于一定的理念或觀念,它的本質是率真地反映現實,直覺地表達人性。」

90幅名所繪,記錄末代幕府上洛之行—沿途風景、風物、風俗與風情寫在文末:

換言之,「日常」與「人性化」是浮世繪的最大魅力。而我在這本《大名道中:廣重、豐國名畫百種》的名所繪畫集裡,更是真切感受到了江戶時期的風景之美與庶民之樂。

-end-

部分圖源網絡,侵删。

我是@楚汐思讀繪,感謝閱讀,期待關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