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虛拟化的下一站是軟體定義的資料中心嗎?

圍繞軟體定義的資料中心的炒作已經達到了白熱化的程度,不僅提高了企業的期望,更帶來了新的關注點。

圍繞軟體定義的資料中心的營銷正在進入實際應用以及觀念轉變階段。然而更廣泛的認知與普遍認可并不是一回事。

軟體定義描述了一個環境,其中基礎的it功能,比如處理、存儲、網絡等等都部署在虛拟環境中。軟體定義的涵義在不斷擴大,是以要根據其他項目的需要進行相應的調整。

虛拟化it基礎設施的所有元素——網絡、存儲、cpu以及安全是一步很大的跨越。在軟體定義的資料中心,整個基礎設施的部署、配置以及營運功能都從硬體當中抽象出來并通過軟體實施。

這提高了人們對軟體定義資料中心的期望:使用者希望看到更進階别的靈活性、性能以及營運效率。運作軟體定義資料中心的業務應該能夠減少管理成本并為it安全性提供支撐。

希望是it團隊能夠監控所有應用以及工作負載,然後學習最佳配置,比如可用的記憶體、存儲、處理器以及網絡帶寬應該有多少。所有功能能夠自我調整的理念非常有誘惑力。

納入軟體定義資料中心的概念包括不同工作負載、不同時間、不同地點對應用及其元件、底層網絡以及存儲的可用性要求都不一樣。多個執行個體可能在單個系統上運作,也可能彼此隔離。這還意味着你可以增加更多的執行個體應對不斷增加的需求,或者在需求減少時關閉部分執行個體。

可以自動或手動在不同系統之間甚至是不同資料中心之間遷移功能以改進總體性能,避免性能不滿足要求或者解決系統、網絡或存儲元件故障。這包括在自有資料中心與雲供應商營運的資料中心之間反複遷移應用。

軟體定義的資料中心真的有效嗎?

幾乎所有的系統供應商、虛拟化技術以及監控及管理軟體都聲稱其産品都能夠在軟體定義的環境中運作。如果企業願意選擇單個供應商并使用該供應商建立的環境,那麼上述概念行得通而且能夠兌現承諾。挑戰同樣存在并不令人感到意外,在應用及部署軟體定義概念時存在着一些障礙。

一個關鍵的問題是,就技術如何在軟體定義的資料中心内運轉而言,缺少廣為認可的國際标準。每個供應商都有其自己的方式而且可能能夠解決應用的特定需求。部分供應商僅關注網絡而其他供應商關注存儲或虛拟環境,新興的供應商則關注容器以及虛拟機。

需要考慮的另一個重要問題就是環境的複雜性。很多運轉部件需要企業聘請人才以及不同的技術專家。

如果軟體定義的環境基于多個廠商的産品,那麼對專業技術類别及深度的要求将急劇增加。

大多數組織已經在面臨專業豎井帶來的挑戰。遷移到多廠商的軟體定義的計算環境通常會加劇該問題的惡化。更好的選擇是繼續實踐技術團隊關注計算技術相應元素,比如資料庫、應用架構、作業系統、虛拟機軟體、容器軟體、網絡以及存儲等等的方式嗎?還是說多功能團隊負責所有的業務單元?某些企業喜歡獨立的功能團隊,而其他企業要求一個團隊對所有工作負載負責。

軟體定義資料中心實踐

轉向軟體定義的資料中心有力地支撐了組織的it資産将被視作資源池的概念,而且任意以及所有工作負載都可以按需使用該資源池。表面來看這似乎簡化了it規劃及執行,然而這取決于企業的組織方式。

對中小企業來說,有一個團隊對it采購以及營運計劃負責很可能會有效,但這種方式并不一定适合大型組織。

似乎供應商都在試圖将所有業務推送到軟體定義的世界,無論組織是否真的需要。最佳行動方案是将軟體定義的資料中心納入組織規劃。了解可用的技術并考慮能夠支援當今需求以及今後可預見需求的架構。然後制定一個計劃平穩邁向軟體定義的未來。

本文轉自d1net(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