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金融服務業CIO:你的焦慮在哪裡?

當街邊烤紅署可以微信掃碼支付,當周圍朋友的銀行卡賬戶日常餘額隻留1000多塊錢,其它的都投入了各類“寶寶”投資,以獲得高于銀行的利息收益,我們在為群眾的理财意識增長感到欣慰時,銀行業卻正對日益萎縮的銀行業務焦頭爛額。

金融服務業CIO:你的焦慮在哪裡?

商業銀行的生機:新it

中國四大國有銀行擁有良好資源并占據壟斷地位,不是筆者觀察的重點。各商業銀行及保險、基金公司才真正是第一批感覺到金融變革的群體。新的網際網路金融玩家快速闖入,老人們所習慣的營業網點排隊才能辦理的銀行業務正在被足不出戶便可實作的各種線上金融理财所取代。

這一變化的實作最終都需要借助于新技術、新it以及背後一系列的全數字化營運實踐。實際上,金融服務領域的全數字化程度已經超越了大多數其他行業,許多銀行已經準備就緒,來赢得新的全數字化能力。然而,在 2015 年,金融服務仍然僅獲得了潛在全數字化價值的 29%。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從 2011 年到 2015 年,由于沒有更全面地進行全數字化,全球現有的商業銀行已錯失了 1,440 億美元的收入。

上述資料顯得有些高冷,但企業網d1net記者在采訪國内某農商銀行cio時,他的感受頗具代表性:“商業銀行的傳統業務相比較五年前已經有了明顯萎縮,我們必須借助大資料等新型it技術進行變革,需要重新梳理好自身業務流程,開拓出新的業務模式,才能在未來的競争中獲得生機。”

以下為筆者從對近期銀行業各cio的采訪的采訪中發現的觀點:

金融服務業業務變革的三大方向:開源,節流和客戶體驗

從銀行的業務層面來言,銀行的業務變革将集中于三大方向,即開源、節流和客戶體驗的提升。

首先是節流,也就是在現有基礎上提升營運效率,不僅是對客戶服務的營運效率,還包括對企業内部原有業務運作效率的提高,這是核心之一;

其次是開源,業務轉型将帶來新的業務,并實作新的增長。這是銀行業務變革的第二個核心點。

第三個方向是提升客戶體驗,客戶體驗本身是服務品質與效率的提升,是金融服務行業的重要抓手。

金融服務業it技術三大方向:全數字化、網絡化及智能化

開源、節流和提升客戶體驗是銀行業變革的三個層面,這三個層面不是單一的,而是互相影響産生出新的力量。這個力量是什麼?筆者認為,這就是全數字化的力量,在全數字化的基礎上,網絡化、智能化是未來金融服務業的三大技術力量。

首先是行業的全數字化:金融服務業是個資料非常集中且價值相對較高的行業,全數字化管理及建設非常重要;

第二個方面是網絡化:網際網路+的時代講聯接,而聯接一定與網絡化相關,麥特卡爾夫定律顯示,網絡的價值同網絡使用者數量的平方成正比,也就是說,n個聯結可創造出n*n的效益,也就是在連接配接數量多的時候,經濟的增長是指數性的、非線性的。微信的價值便是最好的例證,2011年、2012年沒多少人用微信,但微信幾乎短時間内便把人們聯接起來,并産生出巨大價值。

第三個方面是智能化,未來銀行業不僅需要聯接、資料化,更需要智能化,用智能技術幫助提升營運效率,提升客戶體驗。

技術的更深方向:軟體化與服務化

如果将上述技術進行更深入的引申,我們發現一些說法與趨勢,有cio表示其方向是軟體化,也有cio認為是服務化。當某種産品推出之後,産品本身之外的服務便會疊加更多,尤其全數字化帶來的除了産品之外服務化的提升,是另一個層面帶給行業的收獲。

技術本身要做網絡化、智能化,但未來的軟體通吃一切。過去是把軟體放在硬體裡,而現在反過來硬體變成了軟體的一部分,軟體正主導一切。北京某商業銀行cio在接受筆者采訪時指出:“在金融服務業的全數字化過程中,軟體将會變成一個新的力量,服務和經濟影響也會變成一個新的力量,銀行業也看到了這些變化。”

由此可見,全數字化轉型将會形成數字漩渦,各個行業都會受到影響,金融服務行業已然處于漩渦的邊緣,變革勢在必行。甚至有企業預測,在未來三年内,現有的10家銀行中有4家可能因全數字化颠覆而面臨被取代的風險。

沖擊漩渦 擁抱全數字化

金融服務業該如何迎接全數字化的變化?答案似乎隻有一個:擁抱全數字化,而不是坐着等待。全數字化本身除了改造生産流程、節約成本之外,最大的改變是業務模式的改變,進而帶來新業務收入的增加。不能隻關注産品,而要更多關注産品之外的東西。是以,擁抱全數字化的過程,是金融服務業重新梳理固有流程、新增業務模式的過程。

比如,第三方支付的興起,電商的發展培養了第三方支付的土壤;

比如,包括p2p的網際網路金融的火熱,這是網際網路+金融的直接展現;

比如網際網路銀行、征信和消費金融的出現,還有産業和金融結合的供應鍊金融,這些金融服務業裡出現的新的業務模式,是隻有擁抱全數字化,才能取得的成就。

本文轉自d1net(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