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時代統戰人」楊一:凝心聚力 堅持守護“城市文化客廳”

作者:小新看重慶
「新時代統戰人」楊一:凝心聚力 堅持守護“城市文化客廳”

圖為無黨派人士楊一。受訪者供圖

  “無黨派人士是中國政治生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我國多黨合作中有着獨特的實踐價值和鮮明的功能優勢。”近日,重慶南岸區無黨派人士先進人物、精典書店創始人楊一接受采訪時稱,從1998年創辦精典書店起,精典書店便是他在統戰事業的“主戰場”。

  楊一說,要明确無黨派人士的使命擔當,積極履行職能、發揮作用,切實擔負起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親曆者、實踐者、維護者和捍衛者的政治責任。

  守護一座城市的“精神家園”

  精典書店牆上有一句話,“書店應該是一座城市的精神家園,靈魂的避難所,理想的驿站。”楊一稱,在書店,可以聽講座、看書……讀者可以在這裡找到一座城市的精神空間,這便是他的畢生追求。

  當下,随着電商崛起、各種“打卡”類書店的誕生,實體書店行業發展面臨挑戰。精典書店如何突圍?在楊一看來,他并不太在意實體書店發展的商業模式, “書店就該安安靜靜地看書”。

  “書店具有消費了可以不用買單的特點,從某種角度說,它也是公益事業。”楊一談到,寒暑假,書店一開門,很多家長就把孩子帶來書店裡,中午吃完飯,又回到書店。消費了,卻不用買單,是以書店天然具有公益性。

  雖然書店年年虧損,楊一卻不以為然。他認為讓更多人熱愛閱讀,以此改變命運,遠比賺錢更重要。他告訴記者,精典書店每年至少開五十到一百次講座,走進學校、社群甚至監獄,遍及社會各個階層,目的就是為了影響更多人。

  “有個老闆,以前每周來一次,有一段時間天天來,脾氣還特别大,罵到營業員都躲他。有次他專門道歉,說夫妻去世了,那段時間很煩躁,隻有在精典讀書能安靜下來,整整讀了三個月。”楊一說,讀書可以影響很多人,很多人在事業挫折時,是閱讀陪他度過,走出困境,書店就是理想的驿站。

  選書關系到書店價值表達

  “‘兒子,重慶也發現感染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案例,這幾天你千萬不能出門,有口罩沒?我這兒囤了幾百個,給你加急快遞過去?’電話裡我媽的聲音都在發抖,我一直安慰她沒事的。”一位讀者回憶起2020年疫情伊始的這個場景。他之是以如此淡定,正是源于精典書店。

  2019年底年度好書排行榜,精典書店推了兩本,一本叫《病毒星球》,一本叫《為什麼我們沒有死——人體免疫系統漫遊記》。

  “這兩本推了不到一個月,新冠病毒暴發了,所有讀過這兩本書的人都很感謝我,因為讀過這些書就知道病毒是怎麼回事,知道怎麼應對病毒,不會因為無知而恐懼。”楊一談及此很是欣慰。

  “選書關系到書店價值表達。一本書該不該推薦,必須經過我親自審查,這是一件不簡單的事。”楊一說,作為一個空間媒介,我們總是精挑細選對社會有益、對老百姓啟蒙的好書,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社會正能量。

  今年3月,精典書店推出“在希望與恐懼之間,我們閱讀”主題書展,展出很多關于“瘟疫”、關于“疫苗”的書籍,其目的就是粉碎網絡上不良自媒體的謠言,樹立正确的認識。

  越是面對未知的時候,人越是會産生疑問、迷茫、恐懼。楊一說,與其抱着求諸他人的心态,不如沉浸于閱讀之中,在古今中外的各類書籍中,帶着思考,總會找到正确的方向。

  精典書店通過精心選擇經典書籍,長期舉辦名人文化沙龍,影響了整整一代重慶人的閱讀習慣,是以被廣大書友親切稱為“城市的大書房”、“重慶人文地标”,2017年獲評“亞洲十大文化地标書店”。

  楊一認為,用閱讀,将“賣書人”“讀書人”團結起來,建立共識,一起為實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做貢獻便是自己做好統戰工作的最好路徑。

  作為重慶南岸區政協委員,楊一還擔任着提案審議工作。他希望,自己作為無黨派人士能堅守好書店這個“城市文化客廳”,盡力為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和傳播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作出應有貢獻。(黃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