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傳感器到底在“偷窺”什麼

傳感器是整個物聯網系統工作的基礎,正是因為有了傳感器,物聯網系統才有内容傳遞給“大腦”。

首先,我們必須明确一點,傳感器網絡是物聯網最基礎、最底層的部分,其應用将是物聯網與網際網路的最大差別所在。網際網路是基于人的網絡,我們的資訊在某種意義上是靠人來采集和分析的。而物聯網時代,電器本身也能完成整個過程。

當電器可能壞之前,安裝在電器裡面的傳感器已檢測到了異常并主動報修,同時給你安裝好備用的。等你回家後,你會得到電器返修的通知。重要的是,你完全不必擔心個人資料遺失或洩露,因為你的資料基本儲存在雲端伺服器裡,備用電器跟你以往的電器一樣好使。

當然,傳感器采集的資料是基礎的、簡單的,但這些資料一旦被應用起來,産生的作用是巨大的。這就是我們現在說的大資料了。大資料的應用就是将各種相關的資料加以開發和運用,而這些資料的基礎,一則是網際網路時代豐富的資源庫,二則是未來物聯網時代真正來臨的時候,入網裝置機器産生的資料,與目前的網際網路相比根本不在一個數量級上。現在網際網路的大資料尚且不能很好地被運用起來,到物聯網時代可見還有很長的路要慢慢探索。

傳感器到底在“偷窺”什麼

所有這些資料産生的基礎,也就是物聯網的基礎:無所不在的傳感器。這些傳感器不僅僅會在你的家裡,公共場合和市政設施可能用得更多。比如自動售貨機、公交站牌、紅綠燈等。我們的生活無處遁形幾乎會成為一種必然,但這并不意味着失去隐私。

這裡我提出的個人觀點是:其實很多組織和機構對你的隐私并不那麼感興趣,他們感興趣的是資料背後的價值。比如,你的睡眠狀況和運動量對你來說是隐私,對醫學研究來講隻是一個樣本,對保險公司來說可能會是你保險合同的參考名額,而對你的社群醫生或者心理醫生來講,價值相對就會高一些。

很多時候,這些資料是為我們提供服務用的。有些是我們主動尋找的,比如美食,有些卻是我們被動接受的,比如淘寶的新品推薦。這些資料的價值是難以衡量的,你沒法說你一天的步行資料對一家公司價值幾何。但海量的資料肯定潛藏着巨大價值,當它們被運用的時候,将有部分人從中受益,而這些資料提供者往往成了被服務對象,要為此付錢。目前國家已經開始加強了立法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對資料的應用進行了監管和規範。但我認為,監管是不夠的,還需要想辦法切實加強資料的流通,這樣才能産生更大的價值。為此,我們必須肯定個人資料的價值,并肯為此買單,而不是打着提供服務的幌子,免費使用使用者資料。

現在很多o2o公司或者app喜歡搜集使用者電話号碼,它們為取得使用者的有效聯系方式而支付一定的等價物。這些有效使用者的取得,更多來源于資訊的收集。不過現在依托的是網際網路方式,人在其中起主導作用,而未來,當每台裝置都具有資料收集價值的時候,或許會産生新的商業模式。

以傳感器網絡為基礎建立起來的資料世界,将基本上和現實世界的物體與虛拟世界的資料一一對應,而現實世界裡面看不到、摸不着的許多量将在這個世界被一一抽出來進行分析和應用,再通過網絡反過來操控現實世界的裝置和儀器。最後達到的結果就是,每個人、每台機器都被建構精準的資料模型,并且事務和流程将變得可處理、可操控,進而使現實世界和網絡世界完全合為一體。

本文轉自d1net(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