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王文軒的皇家藝術"晚熟"

作者:澎湃新聞

李勝峰

王文軒的皇家藝術"晚熟"

王文軒.記者丁曉文資訊圖

這兩天,我身邊有很多朋友在哀悼王文軒老師,回顧她的藝術曆程,突然意識到一件事:原來的王文軒老師并不是"粵劇十妹"之一。"突然意識到"的原因是每個人都曾經弄錯了。這種誤解其實很有意思,如果從學術角度看,就會發現它與王文軒先生的藝術成長息息相關。

王文軒的皇家藝術"晚熟"

越南劇《山河之愛》十姐妹

所謂"越劇十姐妹",是指1940年代上海越劇界十大演員,包括袁雪芬、餘貴芳、于水照、餘丹桂、徐玉蘭、範瑞軒、傅全祥、張貴峰、徐天紅、吳小樓等。它的名字來自1947年的事件,當時他們成立了一個劇院和戲劇學校,以反對舊的戲劇課程制度,并共同出演了"山川之愛"。十姐妹中,最大的是1919年出生的,最小的是1926年出生的吳小樓先生,與王文軒先生同齡。我們會有這種誤區,顯然是因為王先生不僅在年齡上與十姐妹非常接近,而且在藝術成就和藝術影響力方面也是如此。

王文軒的皇家藝術"晚熟"

1947年的越南電視劇《山與河之愛》。

但是,在關注越南戲劇藝術時,您需要注意的一件事是曆史時間段的差異。每個藝術家在不同曆史時期的地位其實都在不斷變化,沒有人直接踏上舞台的C位。王文軒女士後來取得了巨大的藝術成就,但她的名氣相對較晚。是以她不僅沒有出現在1947年聯合演出的《越南十姐妹》中,甚至在1951年,我們本可以找到她在上海越劇界為反美援助北韓聯合演出的照片(共十二人,被稱為"越南劇十二姐妹"),而是從當時真正建立王牌藝術, 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當然,有時很難建立特定于特定年份的類型,但可以肯定的是,在許多官方認可的越南戲劇類型中,皇家學派的出現相當晚。

王文軒的皇家藝術"晚熟"

紅樓夢

王牌藝術"晚熟"當然有很多因素,但如果我們從越南戲劇史的發展來看,原因之一可能是:當王文軒老師作為冉冉升起的新星,開始在越南戲劇界嶄露頭角時,恰好遇到了越南戲劇界的崛起少女。

我們知道,女劇第一個繁榮時期以"三花一桂","三花"是石銀花、趙瑞華、王杏花,"一"是姚水玉,"一桂"是嚴丹貴。如您所見,所有五個一行名稱都被廣泛使用。當時,越南戲劇界的末期,劇中也多多是《翡翠》或《孟立君》這些以花為主的戲劇。可以看出,在當時的跨劇世界中,花丹是毋庸置疑的核心,雖然同時有很多優秀的年輕學生,但在這個大趨勢中,必然會被華丹的榮耀所掩蓋。而在上述五大名著之後,随着流派歌聲的出現,又出現了袁學芬、傅全祥等著名角落,袁學芬被"越南話劇皇後"姚水軒之後的"越劇新"所取代,而傅全祥則是在袁學芬離開後,以"雪聲"為原型,在頭肩花之後建立"東山悅藝社"。

王文軒的皇家藝術"晚熟"

孟立軍

但這種情況在20世紀40年代下半葉開始發生變化,随着越南戲劇藝術的發展,國小生開始越來越受到越南觀衆的關注。是以,到1947年下半年,越南五大劇團Nameo被小勝列入名單。是以,當時正處于藝術興起時期的王文軒先生,1947年進入"弱者",1948年進入"白玉蘭",雖然全部擔任頭部和肩部,但劇團的頭部是小生活演員,觀衆的目光更集中在小生身上,這種外部環境必然會延緩她作為花藝演員的發展過程。

不過,程何也失去了蕭何、王文軒老師的藝術之路,雖然在前一時期受越南戲劇發展趨勢的潮流影響,也在後期得到了時代的幫助。王先生藝術發展的重要轉折點,當然是1958年出演越南劇《紅樓夢》的林大玉,以及後來在1962年拍攝劇情片《紅樓夢》的林大玉,這兩件大事,其實都與當時越南戲的一般環境息息相關。

據學術研究,粵劇演出的《紅樓》劇目數十部,《紅樓》劇的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紀30年代、40年代。但本期由上海悅劇院于1958年創作的《紅樓夢》卻有着獨特的特殊性。這種特殊性來自20世紀50年代越南戲劇的兩個重要環境。第一大環境是,新中國成立後,由于政府和上司的重視,粵劇開始承擔起服務國家層面的責任,特别是作為華東越南歌劇實驗劇團的全國機關,創作的越南歌劇作品不僅作為文化産品代表,用于招待外國客人的文化産品, 也獲得更多的電影作品,作為國家級文化成就向國家推出的機會。其中包括越南電視劇《紅樓夢》,該劇在全國各地成名。

第二大環境是"遊戲改變"。"劇改"對越南劇的影響不同于其他種類的劇,它使得一直走在創新道路上的越劇開始轉向,回歸中國戲曲傳統,可以說是具有"複古"運動特征。我在上一篇文章中詳細讨論了這一點,如果您有興趣,可以檢視它。這種"複古"展現在很多層面,包括戲劇層面,也展現在審美品味層面,這不可避免地給越南劇在企業線内再次起起伏伏。越南花丹劇,尤其是《華東》裡面的花丹,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如果你看看1949年後出現在《華東》中的越南新劇類型,就特别明顯了:陸、金、王,都是花丹類型。正是在這種有利的環境下,王文軒老師終于完成了她的"逆襲",并通過林黛玉、春翔、鯉魚精、王玉珍、楊開輝、孟立軍等一系列角色,打造了一座帝王藝術殿堂的宏偉景觀。

從個人與越南戲劇發展史的關系來看,或許可以回顧一下王文軒先生的藝術史,今天或許能給我們帶來很多啟示。每個時代都有自己不同的時代環境,面對更大的社會環境和發展趨勢,個人的努力可能顯得微不足道,你可能會覺得個人根本無法與時代潮流競争,更不用說拉動琴弦了。但環境其實在不斷變化,隻是一時的得失沒有影響,堅持不懈地提升自己,堅持不懈地關注藝術,那麼當機遇之神來到你身邊時,它就不會失去它的臂膀。在永恒的"林姐"中,在王家藝術的"晚熟"中,不僅看到了時代賦予的好機會,也看到了藝術家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形成了深刻的積累。

(作者為越南戲劇研究者,上海教育出版社副主編。)

責任編輯:程娛樂

校對:劉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