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提出打造千億市值目标到位居a股最低價股“榜首”,*st海潤隻用了2年7個月。
而陷入沼澤的*st海潤,已經兩次延期上交所對其2016年年報事後稽核問詢函的回複。據6月16日公告,原因系問詢函涉及内容較多,需要進一步補充和完善。
“問詢函的回複已經送出給上交所,正在等待稽核,暫時無法披露。”*st海潤從業人員6月16日下午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公告顯示,上交所問詢函及年審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無法表示意見審計報告,主要内容涉及st海潤董事長兼總裁孟廣寶關聯方,這亦給打算入主st海潤的孟廣寶蒙上了陰影。
市值的隕落
曾經作為中國最大的晶矽太陽能電池生産企業之一,*st海潤是在2014年11月提出向千億級市值上市公司的目标發起沖擊。
“千億市值是大家的一個共同目标,是當時的董事長楊懷進及公司團隊基于市場和公司的狀況提出來的。”前述*st海潤從業人員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說。
根據當時楊懷進緻st海潤全體員工的公開信,未來3-5年st海潤要成長為光伏行業的航母艦隊,公司市值要壯大到800億-1000億左右。
彼時,st海潤定增再融資的38.021億元募資剛剛落袋,楊懷進明确表示,st海潤是行業裡相對比較健康的公司之一,已經規劃杠杆撬動200億左右的資金規模,全力開創公司發展的新格局。
而在當時,*st海潤的市值約150億元。
但橫生波折的是,2015年12月29日,正在籌劃重大資産重組的st海潤,同時公告楊懷進等辭職。之後證監會的行政處罰決定書表明,楊懷進及當時的st海潤副總裁兼财務總監周宜可、董事兼常務副總裁張永欣,存在内幕交易違法行為。
據證監會認定,楊懷進等3人于2014年11月、12月多次讨論上市公司2014年度利潤問題,并将2014年度業績預虧的資訊與前兩大股東溝通,在前兩大股東利用内幕資訊減持之前,向其建議釋出與上市公司基本面不符的高送轉預案公告,存在誤導性陳述。
而楊懷進本人于2014年12月31日通過大宗交易減持*st海潤250萬股,減持金額1667.5萬元。
“楊懷進辭職後,他的團隊也離開了上市公司,但他還是公司第一大股東,辭職後沒有減持。”上述*st海潤從業人員表示,“千億市值目标是當時的團隊定的,現在的董事長對此沒有延續性。”
千億市值目标中途流産,還源于st海潤股價持續下滑。資料顯示,截至今年6月16日收盤,st海潤市值僅為66.55億元,并且以1.41元/股的價格,成為a股股價倒數第一的上市公司。
不僅如此,去年及今年一季度合計虧損14.63億元的*st海潤,由于背負退市風險警示,保殼任務迫在眉睫。
“今年會不會扭虧現在沒辦法回答你,但我們肯定是奔着扭虧的目标去。”上述*st海潤從業人員稱。
内部控制失效
一度想要打造千億市值的st海潤,在掙紮于保殼邊緣之前,還曾是“圈錢”大戶。統計顯示,st海潤累計融資總額為637721.11萬元,這個數字已經接近其目前的整體市值。
但*st海潤尚存在定增再融資的預期,據公告,其原計劃非公開發行55069.23萬股,募資148687萬元,但今年3月3日以再融資政策法規、資本市場環境、融資時機等因素發生了諸多變化終止。
“這次定增主要面向董事長孟廣寶,他現在隻是小股東,未來不排除重新開機定增。”前述*st海潤從業人員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公司目前沒有實際控制人。”資料顯示,孟廣寶的另一個身份是華君控股執行董事兼主席。
而2016年4月在*st海潤任職的孟廣寶,在大華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無法表示意見涉及事項專項說明中,多有牽連。
上述專項說明稱,在對*st海潤2016年财務報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進行審計時,發現内部控制失效,通過執行抽樣審計程式無法擷取充分、适當的審計證據以為對财務報表發表審計意見提供基礎。
其中,2016年底,st海潤的一項股權轉讓協定的簽署和1.53億元轉讓款未經st海潤董事會審議;2016年9月21日,*st海潤為上海保華萬隆置業有限公司進行16億元的借貸擔保,後者實控人為孟廣寶,但未經過職能部門申請和管理層稽核,直接通過了董事會的審批。
此外,孟廣寶有關聯的多家公司,在2016年度與st海潤之間有大額的股權轉讓交易、購銷業務和資金往來,而st海潤未将這些公司識别為關聯方,與這些公司之間的交易也未經董事會和股東大會的審批。截至2016年底,預付給以上關聯方供應商的預付款期末餘額合計3.85億元。
“公司目前最核心的問題就是把會計師提出的問題整改完成。”上述*st海潤從業人員說,“針對年報提出内控問題,還要重新進行專項審計。”
*st海潤亦在公告中表示,公司将針對會計師在年審過程中所提出的内控各項重大缺陷進行整改,争取2017年中報披露前完成整改,消除影響。
此間,孟廣寶及其配偶鮑樂披露增持計劃稱,通過兩人及所實際控制的企業,在6個月内合計增持不低于3億元。截至6月12日,身為董事長兼總裁的孟廣寶,與其關聯方合計持有*st海潤1665.3萬股,約占總股本的0.35%。
本文轉自d1net(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