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于頭條号: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第一次見到奇種,是在武夷山的桐木關。
那裡茶農們,還習慣稱它們為“菜茶”。
初見時,是在一個斜坡型的茶園,茶樹像綠傘一樣打開着,個頭不高,從高處往下看,好似一團團綠茸茸的卷曲匍匐着的小刺猬。
跟我們城市裡街道上綠化帶裡的萬年青十分相似。
第一次聽到“菜茶”這個名字,李麻花大驚失色,天啊,怎麼還有茶樹叫做“菜茶”?是因為可以當作蔬菜炒了吃嗎?
他們說,種菜茶,就像種菜一樣,先挖幾個坑,把三兩個茶樹種子埋下去。
再澆上水,就成了。
隻是因為,那些播下去的種子不知道是什麼品種,長出來的茶樹形态、長勢也不随人控制,祖輩們幹脆就讓這些茶園成了半荒野的狀态。
但是,可别小看這些菜茶。
紅遍全國的頂尖紅茶——正宗的桐木金駿眉,就是用它們的芽頭做的!
這些菜茶芽頭,外形小巧緊緻,自帶歲月沉澱的氣質。
并且,桐木關的菜茶地本就不多,又隻摘取芽尖部位,做出來的正宗金駿眉,自然量少而價高。
當然,用其他樹種也可以做出所謂的“金駿眉”,但是很容易被内行看穿——它們幹茶的外形相對更粗大,看起來就是一副茶樹營養過剩的欠揍樣子。
好比飼料雞和農家雞,在外觀和口感上同樣有明顯差別。
而且菜茶芽頭做出來的正宗金駿眉,帶着菜茶的野韻與桐木高山的風韻,是别的茶樹品種所完全不具備的風情萬種。
《2》
第二次見到奇種是在武夷山的慧苑坑裡。
那裡茶農不怎麼提“菜茶”,都自然而然地說着“奇種”。
到了三坑兩澗,菜茶不再叫菜茶了,有了另外一個高大上的名字——奇種。
這一次,關于奇種的繁殖方式,又聽到了另外一個版本。
據說,茶樹的籽,也就是它們的種子,在成熟後被鳥兒叼走、被風吹落、被山林裡的小動物蹭落之後,會自動掉落地面,生根發芽,長成茶樹。
尤其,這些茶籽并未走遠,大多數是掉落在母樹附近,當它們在陽光雨露的滋潤下茁壯成長之後,并且掉落的茶籽生成的茶樹越來越多之後,漸漸地,這片茶園就擴大開來,成為了一片頗有規模的奇種茶園。
這種茶園,比依靠人類播種繁殖所生成的茶園,更為原始。
想起名叢“半天妖”(它屬于擁有姓名的奇種),相傳它的母樹,便是一種鳥類叼着茶樹的種子落在山腰上,落地生根而成。
當茶樹長成之後,被取名為“半天鹞”,後又名“半天腰”或“半天妖”。
取其生于高聳入雲的山峰半腰之意。
在正岩裡,奇種其實是很多的。
如果我們去三坑兩澗的茶地逛一圈,每走一段路,就能看到一兩棵零落在石階縫裡奇種,為了在夾縫中求生,它們把自己拗成一種拼命生存的姿态——弓着背、彎着腰、旁逸斜出⋯⋯
有一些奇種,因為樣貌特殊比較容易分辨——比如白雞冠。新葉呈鮮黃色,發芽時,遠遠望去,隻見一叢深綠色的樹冠上,覆寫着一層鵝黃色的嫩葉,在一片綠樹中,分外紮眼。
但大多數奇種,卻由于有性繁殖,漸漸洇沒了自己的出身與姓名,數百數千年後,人們已不識得它的真身。
早些年,大家是并不太注重奇種的。是以,任它們零落生長在正岩山場裡,無人問津,自生自滅。
若是有人好奇單株奇種的味道,會單獨采一棵奇種回去,做幾泡出來嘗嘗鮮。
而現在,三坑兩澗是寸土寸金,生長在裡面的每一棵茶樹、包括路邊的奇種,都有了不菲的身價。
甚至會有茶農為一棵奇種的歸屬而争執不休。
有價值的茶樹,當然引人争執,這事早有先例——百年前那段水金龜的公案,大家還記得麼?
《3》
廣袤深遠的慧苑坑裡,有着幾片保留相對完好的奇種地。
它們的神奇之處是,一片小小的奇種地,居然能混雜着上百個品種!
每年春季,這些發芽成熟時間先後不同品種的茶樹們,就像百花園裡的花朵,次第綻放。
古老茶園欣欣向榮之餘,也給茶農帶來茶葉采摘上的巨大不便。
一個天心村的茶農朋友,家的奇種地分早、中、晚三批采摘。例如今年,采摘期在比往年提早一周的情況下,最早一批的奇種采摘在22号,隔一個禮拜左右采摘中生種的奇種,預計到5月5号采摘晚生的奇種。
據說,奇種比其他品種難做。
因為品種不一,采下來的鮮葉大小、厚薄不均,非常考驗制茶功力。
以他多年制作奇種的經驗,在一批奇種鮮葉中,要以中等大小的葉片為參照。
例如戶外萎凋時,要多觀察中型葉片,如果它們軟下來,完成“倒青”,便可以“收攤”了。再比如搖青時,中型葉片梗脈透明、葉張如緞,便可進入下個環節。
可見,奇種的制作需極盡耐心與細心。
“以你多年做奇種的經驗,早、中、晚制作的奇種,哪一批的品質最好?”李麻花最是八卦,她老早就想喝奇種,這回終于要出手了。
茶農答曰:“中生的奇種相對更好更穩定。”
哦,何出此言?難道連奇種也講究中庸之道嗎?
茶農大笑着給我們解釋:“早芽的奇種,容易采嫩了。而最晚那批奇種又容易采老了。隻有中間那拔,剛剛好。”
原來,張愛玲女士的“剛剛好”理論,不但放到愛情裡成立,放到制作岩茶,也是合适得很。
《4》
某次喝慧苑坑奇種,深深體會到大家對奇種的滋味描繪——“菜味”、“野味”。
确實,奇種,有一種獨有的又很難捕捉的味道。
在沒有喝到奇種之前,人們想象中的奇種應該是香氣迷人出衆的,犀利嬌俏的。
其實不然,并非一泡茶裡的品種多了,茶就更香了。
相反,奇種的香氣屬于内斂、沉穩型的,甚至難以找出它的香氣特征。
這很容易了解,畢竟,奇種不是一株茶樹,它是多品種交融出來的一款茶。
在這些品種中,有香氣凸顯的,也有香氣平平的,它們互相制衡與襯托,綜合之後,反而沒有誰能一枝獨秀,隻能收斂光芒,互相成就。
在那款奇種茶湯裡,可以感受到的奇種茶香,是一種純自然的草木清香——也可以了解成是一種山場氣韻,雖樸實無華,卻有着醇厚纏綿的滋味、強而有力的回甘,如百煉鋼成繞指柔。
甚是美妙。
《5》
最早見到奇種茶園時,茶農說,“大紅袍是後期人為拼配,而菜茶是天然的拼配”。
這句話,印象深刻,記憶至今。
大自然果然神奇,在人類想要把茶葉拼配在一起調節口味前,它卻早八百年就已開始在實踐了。
基于品種傳承的特殊性,菜茶的滋味,确實難尋。
每一次的菜茶采摘,相當于把上百個品種的茶混采在一起,誰也不知道會得出什麼樣的香氣滋味。
就像上百個歌唱家組合在一起,誰也不知道會唱出怎樣的音調來。
然而,正正是因為這份未知,才讓奇種更加地神秘和動人。
奇種,重在“奇”字。
奇湯,奇韻,奇香,方是化境。
這個季節到武夷山,能喝到武夷岩茶的好茶嗎?
武夷岩茶春茶季,天心岩茶村的茶農們都在幹嘛呢?
我是武夷山人,是以我懂武夷岩茶,地域成喝懂岩茶的唯一标準?
武夷岩茶新茶火未去,對身體不好,還是隔年的岩茶好?
要喝懂武夷岩茶肉桂的味道,請掌握這兩個技法!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