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文字獄,我們腦海中首先浮現的是孱弱無助的文人因為自己的著作得罪統治者而被囚在森冷凄涼的牢獄中的情景。他們有的人或許能夠免于死罪,罷黜為庶民;有的人卻沒有那麼幸運,隻能抱着自己的作品踏上黃泉路了。
古代的文人創作作品是有風險的,因為他不知道哪一天就被有心之人利用,從他們的作品中斷章取義,給他們安上一個大逆不道的罪名。
對于文字獄的定義,有很多種說法。"舊時謂統治者為迫害知識分子,故意從其著作中摘取字句,羅織成罪。"這是《漢語大詞典》對其的定義。而《中國大百科全書》又将文字獄定位在了明清時期,認為文字獄是明清時因文字犯禁或藉文字羅織罪名清除異己。
《漢語大詞典》對文字獄的定義是對整個古代文字獄進行了一個籠統的描述,而《中國大百科全書》則概括出了明清時期文字獄的主要特點,那就是作品中的文字對于統治者不利或者說統治者為強化皇權而利用文字獄來鞏固統治。
事實上,文字獄自古就有之。最早的文字獄雛形始于西漢。随後,魏晉時期、宋元時期也有大大小小的文字獄出現。直到明清時期,特别是清朝,文字獄發展到空前絕後的鼎盛階段。直到清朝嘉慶時期,文字獄基本才在曆史上宣告了它的消亡。

文字獄漫畫
文字獄海報
早期的文字獄主要是指明清以前的文字獄,包含的朝代主要有西漢、魏晉南北朝時期、宋代、元代。
西漢可以稱為追溯古代文字獄發展的源泉。它的标志性事件就是楊恽被漢宣帝劉詢(即劉病已)腰斬。楊恽是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的外孫,他繼承了他外祖父的思想與風骨,十分地正直不阿、肆意狂傲。
有一次,他為自己的好友孫會宗寫了一篇《報孫會宗書》,在這篇文章裡,他用一種狂傲不羁的語氣抒發了對孫會宗的不懈以及對漢宣帝個人的不滿。宣帝得知後,十分氣憤,當即下令将楊恽腰斬。從此,這樁事件便也成為了古代文字獄的起源。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也不乏一些文字獄的出現。譬如嵇康就因為自己的狂傲風骨付出了生命的代價。當時的權臣司馬昭早就對他不滿,後來他又卷入呂氏兄弟的案中,于是司馬昭便利用他的作品為他安上罪名,将其處斬。
在魏晉時期還有一個"國史之獄"的案例。北魏太武帝統治時期有一個名叫崔浩的官員,當時他受命編纂國史直書。但是這國史直書裡記載了北魏統治者拓跋氏不堪的過往,這大大地惹怒了太武帝。于是太武帝便下令将崔浩的一族都滅了。
到了宋代,政府對于文化的管控大大加強,對于圖書市場的管控十分嚴格。當時不斷地出現了禁書、焚書的現象。特别地,如果是非官方史籍,則更要嚴格控制。此時的文字獄也頻頻不斷,出現了著名的同文館之獄、烏台詩案、《江湖集》案等。
至于元代,它的文字獄相較于曾經的朝代而言,是微乎其微的。元朝的統治者對于思想文化方面不是很介懷,是以對它的管制也就十分地寬松。在這種環境下,文字獄的發生幾乎是不可能的。
漢宣帝
楊恽
明清時期是文字獄發展的一個頂峰時期,明代的文字獄的發生也是諸如牛毛,數不勝數。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間,史書記載了多樁文字獄案件。比如給太學提匾額而獲罪的詹希原,又比如作詩而獲罪的僧人德祥等等。事實上,據有關專家考證,這些文字獄事件是有謬誤的,不能夠将其作為史實。
到了明成祖朱棣時,文字獄發生很頻繁。由于朱棣是奪取自己的侄兒建文帝的帝位而登上皇帝寶座的,是以他對有關建文帝的言論十分介懷。一旦有人寫有關建文帝的詩書,朱棣一律嚴懲不貸。還有有關方孝孺的事件,當時方孝孺拒絕朱棣稱帝的事實,朱棣便下令滅其十族,并且将方孝孺的著作列為禁書,甚至将與方孝孺有關的文人的作品也封禁了。
明武宗朱厚照時有一個官員韓邦奇。他當時在浙江擔任按察佥事,由于那個時候宦官幹政,将朝廷搞得烏煙瘴氣。而他所在的轄地正好又出現宦官魚肉百姓的現象,韓邦奇看不過來,便寫詩将其記錄下來。誰知這件事被當地的鎮守太監王堂知道了,他便用計誣陷韓邦奇,讓韓邦奇獲罪入獄。
到了明世宗嘉靖年間,文字獄還是困擾文人的一大心腹之患。那個時候有一個頗有意思的官員吳廷舉,他時任南京工部尚書,那個時候他引用了白居易的"朝廷雇我做閑臣"和張永的"江南閑煞老尚書"來比喻自己。嘉靖帝知道後,認為他太過狂妄,蔑視朝廷的尊嚴,便勃然大怒,将他革職。同時胡贊宗的迎駕詩案和嘉靖十六年的應天府試案也都成為了嘉靖年間頗具代表的文字獄案例。
明代的文字獄
到了清代,文字獄發展到了巅峰時期,特别是順治和乾隆年間,文字獄發生的頻率居高不下。有史書記載,在乾隆年間,發生了130次文字獄,而在這些文字獄裡,又有47個文字獄的案犯被處以死刑。
順治時期,由于當時的統治根基不穩固,順治帝便加強了在思想文化上的控制。在此期間,各種大大小小的文字獄層出不窮,使得大量文人獲罪。
在康熙和雍正年間,由于一些權力的争鬥和政治的需求,也發生了不少的文字獄。著名的就有康熙年間的朱方旦案、明史案、《南山集》案以及雍正年間的呂留良案、年羹堯案、"清風不識字"案等。
到了乾隆統治的時代,雖然此時的統治也逐漸地趨于平穩,但是這并沒有減少文字獄的發生,反而将文字獄推向了極盛。在乾隆年間發生了無數的文字獄,僅史書記載的就有130起。在這個年代,文人們置于水深火熱之中,時刻都在提心吊膽。
直到乾隆的兒子嘉慶即位。嘉慶才一改他父親往日的作風,對文字獄進行平反。也是從嘉慶開始,幾乎貫穿了整個古代曆史的文字獄才漸漸平息。
清代的文字獄
為什麼文字獄發展的鼎盛時期不在古代其他的任何一個朝代,而偏偏在清朝呢?這大概也與清朝特殊的體質有關。
首先就是清朝統治者對于自己統治的自卑。由于清朝曾經是明朝的附屬之臣,是以他們入主中原後,面對廣袤的疆域,他們很難提起信心對這一大片土地進行管理。過度的自卑引發了極度的自負。清朝統治者開始加強文化管控,大興文字獄。
其次便是漢族對于清朝統治的不認可,反清思想嚴重。漢族曆來都是文明的象征,面對清王室這種蠻夷之族的統治,漢族人民,特别是漢族的文人士族自然是不甘屈服的。
最後便是清王室内部的權力鬥争。特别是康雍年間,奪嫡之争十分地激烈殘酷。于是乎,文字獄便成為了他們争奪權力的工具。為了得到更多的權力,他們大興文字獄,陷害自己的敵人以保證自己的地位。
文字獄對于文人來說,是一個無形的魔鬼,将他們投入至無邊無際的黑暗之中。古代的文字獄不僅對文人造成了迫害,也對中國文化的發展造成了一定的損傷。我們應該了解它,認識到它對文化的損害,從曆史中得到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