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蘇轼瞧不上柳永,淩波微步不是武功 文學典故的深意,你知道嗎?

作者:凡心讀書屋

一半山川湖海,一半人間煙火,身在凡塵俗世,心有詩與遠方,如果滿眼綠色叢叢,那就巧添一抹紅。

古人訴至筆端的文字,婉轉動人,讓人回味無窮,仍是我們現在用之不竭的精神食糧。

這些文學典故的深意,你知道多少?

蘇轼瞧不上柳永,淩波微步不是武功 文學典故的深意,你知道嗎?

【莊周夢蝶】

戰國時哲學家莊周主張是非齊一,物我兩忘。

《莊子》中有一寓言申喻此理:莊周夢見自己化作一隻蝴蝶,翩翩飛舞,怡然自樂。夢醒以後,自身依然是莊周。是以說,不知是莊周化為蝴蝶呢,還是蝴蝶化為莊周。

後世遂以莊周夢蝶比喻人生如夢幻,難以究诘。

唐李商隐名作《錦瑟》雲:“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隻是當時已惘然。”詩中颔聯即用此典。

清黃景仁《濠梁》“夢久已忘身是蝶,水清安識我非魚”,也用此意。

【曉風殘月與大江東去】

蘇轼是北宋傑出的文學家,所作散文汪洋恣肆,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歌也是清新豪健,獨具一格。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世頗具影響。

他在翰林任職時,曾遇一善歌的幕僚,就問:我詞比柳詞何如?

對方答道:“柳中郎詞,隻好十七八女孩兒,執紅牙拍闆,唱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執鐵闆唱大江東去。”

蘇轼聽後,為之絕倒。

“曉風殘月”為柳永《雨霖鈴》中句,“大江東去”為蘇轼《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的首句。兩句頗能代表柳,蘇兩家詞的不同風格,後人論詞,及“婉約派”與“豪放派”之不同特征時,常用此典。

蘇轼瞧不上柳永,淩波微步不是武功 文學典故的深意,你知道嗎?

【詠絮才高】

東晉政治家謝安在雪天合家聚談,與兒女讨論文義。正值戶外雪越下越大,謝安興緻勃發,就指着外面的飛雪問:“白雪紛紛何所似?”

謝安的侄子謝朗随口說:“撒鹽空中差可拟。”

侄女謝道韫接着道:“未若柳絮因風起。”謝安聽後大加贊賞,獎侄女才思不凡。

謝道韫是東晉有名的才女。柳絮随風飛揚,壯似飛雪,用以比喻紛飛的白雪,恰切而形象,故世人譽婦女有詩才為“詠絮才”。

蘇轼《謝人見和雪後書台壁二首》之一“漁蓑句好應須畫,柳絮才高不道鹽”,即用此典。

【淩波微步】

曹操之子曹植,才高八鬥,文名卓著。而在長兄曹丕當政以後,備受猜忌,郁郁不得志。

他的《洛神賦》是一篇傳誦人口的名篇,其中描寫洛神的步态之美:“體迅飛鳥,飄忽若神。淩波微步,羅襪生塵。”寫洛神踏水而行,水面似留足迹之态,十分傳神。

後人遂以“淩波微步”形容女子步履輕盈。

如賀鑄《青玉案》詞“淩波不過橫塘路,但目送,芳塵去”,即用此典。

【無弦琴】

晉代詩人陶淵明,雖不善琴,卻置“無弦琴”一具,每逢酒酣意适之時,便撫琴以為寄托。

宋代文學家歐陽修《論琴貼》中提到,自己曾先後得琴三具,一張比一張名貴。但“官愈昌,琴愈貴,而意愈不樂。”

他任夷陵縣令時,日與青山綠水為鄰,故琴不佳而意自适;官至舍人、學士以後,奔走于塵土之間,名利場上,思緒昏亂,即使彈奏名琴,也索然無趣了。

因雲:“乃知在人不在琴,若心自适,無玄也可。”

蘇轼《琴詩》雲:“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意思是說聲音不在琴。其意均從陶淵明“無弦琴”一事翻出。

蘇轼瞧不上柳永,淩波微步不是武功 文學典故的深意,你知道嗎?

【王孫春草】

《楚辭》中有“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之句,後代詩人遂常以“王孫春草”喻惜别,懷友之意。

如南朝宋謝靈運《悲哉行》“萋萋春草生,王孫遊有情”;

唐王維《送别詩》“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别》詩“遠方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别情”;

杜牧《長安送友人遊湖南》詩“山密夕陽多,人稀芳草遠”等,尤為著稱。

【白雲蒼狗】

唐太宗大曆初年,王季友在豫章郡幕府任職。

詩人杜甫與王季友有交情,憐憫他博學多才卻仕途失意,又遭妻子背離而去的不幸,作《可歎》一詩抒慨,首四句道:“

天上浮雲似白衣,斯須改變如蒼狗。古往今來共一時,人生萬事無不有。”

詩中以天上浮雲翻覆蒼黃的變化,比喻人生榮枯沉浮無常。

“白雲蒼狗”,用以比喻世事瞬息萬變。

宋代詞人張元幹有“白衣蒼狗變浮雲,千古浮名一聚塵”句。

蘇轼瞧不上柳永,淩波微步不是武功 文學典故的深意,你知道嗎?

【閑雲孤鶴】

五代時詩僧貫休,七歲出家,苦節峻行,頗負詩名。

吳越錢缪稱王後,貫休以詩投偈。詩雲:“貴逼身來不自由,幾年辛苦踏林丘。滿堂花醉三千客,一劍寒霜十四州。萊子衣裳功錦窄,謝公篇詠绮霞羞。他年名上淩煙閣,豈羨當年萬戶侯!”

但錢缪見後,令其改“十四州”為“四十州”,乃可相見。

貫休不從道:“州亦難改,詩亦難改。然閑雲孤鶴,何天而不可飛?”

後因以“閑雲孤鶴”喻來去自由,不受羁絆。

【高山流水】

春秋時俞伯牙善琴,琴曲托意搖深,常人難解,僅鐘子期能賞。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贊曰:“善哉,娥峨兮若泰山。”

伯牙旋又志在流水,鐘子期歎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後來鐘子期去世,伯牙痛失知音,廢琴終身不彈。

後人遂以“高山流水”喻知音難遇,也指樂曲絕妙。

如董解元《西廂記》有“不是秦筝合衆聽,高山流水少知音”之句。

嶽飛在《小重山》一詞中,“知音少,弦斷有誰聽?”正是伯牙當時心境的準确反應。

明馮夢龍編《警世通言》中有《俞伯牙摔琴謝知音》小說一篇。

蘇轼瞧不上柳永,淩波微步不是武功 文學典故的深意,你知道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