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Kaleao推出基于ARM的伺服器Kmax

kaleao是一家開發基于arm伺服器和超融合裝置的初創公司,其品牌為kmax。kaleao的營銷資料說公司擁有“真融合”的方法、它涉及到“實體化”以及旗下已推出的“microvisor”,都是什麼意思呢?

kmax産品的形式有伺服器和應用裝置兩種。

伺服器用的是64位相容armv8的cpu(中心處理器)并采用big.litle架構,所謂的big.litle架構是指arm的cpu分層形式用了一個或多個用于處理繁重工作負載的強壯核心以及用于處理其他工作的較輕量級核心(因而無需太大的功率)。

另外還用到可程式設計邏輯晶片fpga,kaleao稱,用到的fpga“可以建立虛拟功能網卡,用作實際pci裝置。每個虛拟機可以直接将獨特的虛拟功能映射為pci裝置,是以每個虛拟機都有可以像虛拟資源一樣動态地改變真正的硬體資源。”

什麼是“真融合”呢?kaleao如是說:“傳統融合系統是預先整合的存儲、伺服器和網絡裝置元件,通常是将分離的裝置合在一起後傳遞。真融合技術可在原生的、闆層次上融合。真融合下的任何裝置都可以是計算、存儲和網絡伺服器或與其對應的功能。”

實體化涉及到軟體定義、硬體加速資源,像上面的虛拟網卡一樣。下面的示意圖将傳統伺服器架構與kmax做了一個對比:

原理圖:kaleao含全局計算、網絡和存儲池

伺服器功能含計算、存儲和網絡。

計算單元包括:

· 4個arm cortex-a57核心

· 4個arm cortex-a53核心(是以總有八個核心)

· 4gb lpddr4 25gb/秒dram

· 128gb nv 緩存

· 20gb/秒的io帶寬

· openstack nova計算

· 資料總管

· microvisor

消耗的功率不到15瓦,kaleao不停地拿省電說事。

存儲單元涵括了一計算單元和存儲資料總管、nvme ssd(pcie gen 2x4)外加500gb、1tb、2tb、4tb或7.68tb容量以及openstack cinder。

網絡單元也是基于一計算單元與網絡資料總管、2個10gbitee頻道openstack neutron,采用的刀片含一嵌入式10/40 gbit交換開關和2個 40/10gbit qsfp端口。

從單元到節點、刀片和底盤到機架的部署用的是等級架構。機架頗大。計算、存儲和網絡單元都可以部署在節點裡(3-4 個伺服器(計算單元)乃至7.7tb nvme ssd(存儲單元)和2個10gbite(網絡單元))。

一個刀片可容4個節點。一個3u機箱可容12個刀片,kaleao表示12個刀片可容192個伺服器、1532核心、高至370tb nvme ssd、48個40gbite(960 gbit/s),由外部48伏電源提供的功率小于3千瓦。這些機箱可以裝在一個機架裡,提供的計算能力達21000多個核心、大于5pb的閃存存儲、網絡帶寬超過13000 gbit/s。機架式液體冷卻是可選項。

kmax伺服器版基本上是3u機箱外帶ipmi 2.0、網絡版界面和指令行(cli)界面和軟體虛拟化資源。kmax應用裝置版(appliance edition)則是伺服器版加超融合軟體:

· 無限“實體化”資源

· 基于模闆的應用程式和服務部署

· 軟體定義網絡功能

· 軟體定義分布式存儲

· 嵌入式openstack控制器或api

· 業務流程和管理工具

· 支援多租戶

· 中心式管理

kaleao表示,公司采用無工場經營模式、對硬體和軟體生産完全控制的模式,并采用研發控制保留政策。在同一機架空間的條件,旗下的kmax産品性能高過x86機架、刀片和超融合産品 10倍之多,而capex則低3-5倍,能量效率大4倍。

kaleao認為kmax對于内容傳遞和存儲、網站托管,資料分析、物聯網元件等有頗大的意義,另外kmax亦将在通信基礎架構和相應的企業it架構方面産生影響,這些企業正在考慮從現有的基礎架構遷移到基于arm、openstack的基礎架構裡。

上述種種,非常有價值,但能否騰飛呢?筆者認為騰飛往往需要很長的跑道。各位讀者以為如何?

本文轉自d1net(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