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農業現代化取得巨大成就,正逐漸擺脫“靠天吃飯”的老印象。但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的田間,無人駕駛拖拉機穿梭其中,大批“生菜機器人”在檢視每株作物的生長情況,農場主隻需通過手機便可掌控農場的核心資料……與此相比,我國農業發展的潛力依然巨大。從土壤分析到作物種植,從天氣監測到施肥撒藥等,由大資料和人工智能驅動的智慧農業(000816,股吧),正在逐漸改變着我國現有的農業生産方式,智慧農業正催生出一個巨大的市場。回看2015年,被提及最多的詞語莫過于大資料、雲計算。這些高精尖技術已被各個領域所熟知并運用。
而與這兩個詞聯系最為密切的另一個詞是——物聯網技術。
農業作為一個特殊的産業,其生産存在季節性、地域性強,生産者分散且生産周期長,生産出來的産品标準化程度低等,是長期困擾發展的主要問題。農業要走出困境,擺脫其固有問題,建立強有力的資訊服務,高效生産管理以及發展農産品(000061,股吧)流通新模式刻不容緩。
在傳統農業中人們擷取農田資訊的方式都很有限,主要是通過人工測量,擷取過程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而物聯網通過使用無線傳感器網絡可以有效降低人力消耗和對農田環境的影響,擷取精确的作物環境和作物資訊。
我們從農産品生産不同的階段來看,無論是從種植的培育階段和收獲階段,都可以用物聯網的技術來提高它工作的效率和精細管理。
人工調整作業環境、影響作物生長、高投入、高産出的設施農業進行小區域資訊監測;
根據不同作物不同生長條件,更有針對性的設定不同監測名額,個性化的資訊服務;
農技專家針對不同使用者、不同小區域監測到的告警資訊,給予專業的指導性建議和合理化改進措施。
高水準技術平民化,使用友善,操作簡單。設施農業物聯網的應用可以幫助農民減少因資訊不靈、措施不力等因素引起的損失,保障農民收入,豐富城市菜籃子,促進社會發展,是一項利國利民的事情。
設施農業物聯網系統,讓農民買得起,用得起。移動通信裝置與網際網路有機結合進行的生産管理活動,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能夠真正實作随時随地的生産監管,而且移動終端的身份固定,能夠向使用者提供個性化移動交易服務,并可以提供與位置相關的交易服務。另外,以手機為代表的移動終端在農村的廣泛普及也為農業移動電子商務的發展提供了現實可能性。
利用物聯網技術,切實解決了資訊化在農業生産、經營活動中的深度應用。農業物聯網系統的廣泛應用,也必将讓農民看到運用先進技術帶來的效益。
農業部釋出的《全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2015-2030)》中提到,到2020年,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0%以上,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準達到68%以上。而這些都需要物聯網技術的支援。
物聯網技術在我省農牧業生産領域中應用已經起步,面臨着困難和挑戰的同時,也面臨着機遇。我們要從物聯網技術等新型資訊技術适用型人才培養着手,加大投資比例,加快發展步伐。
以資訊化提升農業生産,建構新型農産品營銷網絡,構築農産品品質安全監管體系,提高科技入戶水準,那麼,實作農業技術、市場資訊的“零距離”服務,解決農業技術推廣工作“最後一公裡”難題将不再是問題。
現代農業插上了資訊化的翅膀,就能飛得更高、更遠。
本文轉自d1net(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