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雲南生物多樣性數字化百科圖譜】被子植物·綿參:99%的人見到它,都隻會“哇!”

作者:國門融媒
【雲南生物多樣性數字化百科圖譜】被子植物·綿參:99%的人見到它,都隻會“哇!”
【雲南生物多樣性數字化百科圖譜】被子植物·綿參:99%的人見到它,都隻會“哇!”

被子植物·綿參

eriophyton wallichii

綿參,隸屬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管狀花目,唇形科,綿參屬。生長于海拔3400-5000米的高山流石灘,國内主要分布于雲南、西藏、青海、四川。照片攝于白馬雪山。

綿參是多年生草本,外貌十分好認。整個植株高約5-20厘米,層層疊疊的葉片披着綿毛,好似上好的貂絨大衣,小巧的花朵也瑟縮地藏在葉片中間,如果不趴在地上觀察,那麼很有可能錯過盛放的花朵。

綿參的整個造型,好像都在訴說一個事實,那就是冷。科學研究表明,作為高山流石灘的特有種之一,綿參在第四紀冰期及間冰期始終分布在喜馬拉雅—橫斷山區的高山流石灘。

所謂高山流石灘,也被稱為高山冰緣帶,是位于永久雪線和高山草甸之間海拔最高的陸地生态系統,也是高山生命帶最前沿的區域。

想要在高山流石灘健康成長,綿參就必須面對低溫、低氣壓、強紫外線、強風、頻繁的霜凍、暴雨以及較短的生長季和稀少的傳粉者等等一系列挑戰。

而這,需要智慧。

比如葉片,如果你以為厚實的絨毛隻是為了禦寒,那就“too young too naive”了。

升溫作用隻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還可以防水,進而加速生長和發育。因為它們短暫的生長期不僅低溫,剛好還碰上了喜馬拉雅—橫斷山區的雨季。此外,綿參葉片還有氣孔結構,有利于吸收和存儲光合作用氣體,以适應高山低氣壓。

另外,由于生存艱難,綿參會把每一分力都用在“鋼刃”上,比如綿參上半部的葉片明顯比下半部的葉片厚實,自然是因為下面的葉片無論在禦寒或是防水上,發揮的作用要更小。

講完葉片,我們再來說說花朵。

前期我們釋出過綠絨蒿,其花朵又大又豔麗,令無數生态攝影為其折腰。不過綠絨蒿表示,它開那麼漂亮的花,不是為了取悅攝影師或任何人,而是為了取悅授粉昆蟲。

與綠絨蒿相比,綿參的花朵就有點平平無奇了。那麼問題來了,為嘛綿參要把花朵藏在葉片之間,難道它不怕“無蟲問津”嗎?它就不怕“絕後”嗎?

關于這一點,綿參的唯一授粉昆蟲——熊蜂,更有發言權。

與熱帶、溫帶地區不同,高山植物的授粉昆蟲無論是數量還是品類,都是斷崖式下降。在相對稀少的高山植物授粉昆蟲中,熊蜂絕對是最受歡迎的昆蟲之一。這是因為熊蜂具有穩定的熱調節系統,不僅能在低溫環境中自由飛行,而且在逆境中的飛行能力也很強。是以随着海拔的升高,熊蜂逐漸成為主要的高效傳粉者。

熊蜂熱衷于關顧綿參隐藏的花朵,原因很簡單,那就是報酬足夠動人。

陽光下,重疊葉片能讓被遮住的花朵處于溫暖而穩定的溫度環境,是以來探訪的熊蜂可以獲得“熱量回報”,更重要的是,除了花粉還有豐富的花蜜作福利,對熊蜂來說,這可是個劃算的買賣,畢竟綠絨蒿可是沒有多少花蜜呀!

這就是“酒香不怕巷子深”了,那麼想象一下,如果把綿參葉片取掉,直接露出花朵,會更吸引熊蜂嗎?科研人員經過試驗發現,并沒有!

再看下面這張圖檔,一定會有人好奇,為什麼同長在一片區域,綿參把自己包裹得那麼厚實,旁邊的暗綠紫堇(藍色花朵)、灰岩紫堇(稍遠處紫色花朵)就那麼光秃秃地開着花?

【雲南生物多樣性數字化百科圖譜】被子植物·綿參:99%的人見到它,都隻會“哇!”

“物種之間沒法比,它們對寒冷的耐受能力不一樣,也跟它們的祖先選擇的演化路徑有關系,不同的物種選擇了不同的政策。”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員、植物學博士牛洋說,好比同樣的天氣下,有人穿羽絨服,也有人選擇穿短袖。

無數的未知之謎,或許正是高山植物乃至生物多樣性的魅力所在。

【雲南生物多樣性數字化百科圖譜】被子植物·綿參:99%的人見到它,都隻會“哇!”

楊濤,自然生态攝影師,曾獲2020年中國野生生物攝影年賽植物和真菌組二等獎。多年來一直關注和拍攝橫斷山區域的生物多樣性,緻力于用鏡頭诠釋自然之美、生态之美,以發現性的視覺引起觀者情感上的共鳴,以影像的力量促進自然保護。

來源:雲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