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文化十分丨履職一年間 全國人大代表曾小敏:擦亮粵劇中國文化名片

視訊加載中...

今年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粵劇院院長曾小敏表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标,讓戲劇界感到十分振奮。傳統文化是中國文化的基因,要創作更多符合現代生活方式和更多年輕人願意接受的文藝産品,讓世界感受到中國文化的魅力。”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戰略的提出和落實,為傳統戲曲粵劇帶來了新的機遇。廣東粵劇院作為大灣區粵劇文化事業的引領者,一直積極參與大灣區文化核心競争力的建設。在數字經濟的驅動下,如何釋放嶺南粵劇文化的凝聚力和輻射力?如何加快培育粵劇數字化新業态?今年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粵劇院院長曾小敏帶來了自己的思考。

文化十分丨履職一年間 全國人大代表曾小敏:擦亮粵劇中國文化名片

全國人大代表 廣東粵劇院院長 曾小敏:“十四五”規劃綱要裡提出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這一目标,這對于我們文藝工作者來說是充滿了信心和動力。立足大灣區經濟大發展、文化再繁榮,作為新時代的廣東文藝工作者,一方面要堅守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同時要創作更多符合現代生活方式和更多年輕人願意接受的文藝精品。

文化十分丨履職一年間 全國人大代表曾小敏:擦亮粵劇中國文化名片

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确提出要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粵劇院院長曾小敏表示,“堅守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同時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思維,創作更多符合現代生活方式和更多年輕人願意接受的文藝精品。”

全國人大代表 廣東粵劇院院長 曾小敏:我們國家已經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們獨有的中國文化氣質和拼搏精神,讓世界讀懂了中國。我們應該讓更多關注中國文化的人,能夠通過我們優秀的文化作品,感受中國的魅力。   

文化十分丨履職一年間 全國人大代表曾小敏:擦亮粵劇中國文化名片

本次兩會,我比較關心優秀傳統文化,如何融入并引領未來的生活這個話題,尤其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戲曲文化的支援力度、資源配比、教育系統投入等,這些都是我持續關注的。

2009年,粵劇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如何讓有着幾百年曆史的粵劇走近今天的觀衆,近年來,曾小敏做了不少努力和嘗試。在今年春晚的戲曲節目《盛世百花園》中,她與粵劇名家朱紅星聯袂登台,演繹了粵劇《白蛇傳·情》遊湖片段,展示出嶺南文化的獨特魅力。

文化十分丨履職一年間 全國人大代表曾小敏:擦亮粵劇中國文化名片

全國人大代表 廣東粵劇院院長 曾小敏:今年的春晚,我表演的是《白蛇傳·情》的一個片斷,《白蛇傳·情》是我在2014年創作的,這個故事是我們大家非常熟悉的,流傳千年白蛇的故事,也是按照我們前輩演的傳統版的《白蛇傳》,重新編寫打造的,為什麼要創作這個作品呢?我希望用我們古老的故事,能夠在新的時代下,綻放出獨特的魅力和風采。

新編粵劇《白蛇傳·情》創排七年來,常演常新,深受年輕觀衆喜愛。2019年,曾小敏憑借這部作品獲得了第十六屆文華表演獎。同年,這部戲曲舞台作品被搬上大銀幕,來自紐西蘭、澳洲和中國深圳的三支頂級特效團隊,打造出我國首部4k全景聲粵劇電影,全片時長101分鐘,特效畫面超過90分鐘,創下全國戲曲電影之最。

文化十分丨履職一年間 全國人大代表曾小敏:擦亮粵劇中國文化名片

全國人大代表 廣東粵劇院院長 曾小敏:這部戲上演以後受到了年輕觀衆的熱捧,我們在大學裡巡演,效果非常好,經常是排隊簽名,都要等一個小時,我覺得這個就是我們跟觀衆的距離拉近了。

随着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與應用,戲曲藝術的教育、傳播業态也在發生變化。地方戲的社會化教育品質如何進一步提高?在去年兩會上,曾小敏建議各個地方劇種能夠建立起社會化考級的機制。目前,廣東粵劇院申報設立的“粵劇社會藝術水準考級機構”正式進入運作。

全國人大代表 廣東粵劇院院長 曾小敏:自從我提出這個建議以後,也得到了很好的回複。我們也用了一年多的時間,把粵劇社會化考級做起來了,現在已經把所有的粵劇社會化考級的教材、評定标準,還有輔助教材全部做好了,這是一個很大的工程。我相信,粵劇社會化考級的鋪開,能夠培育大批的年輕的粵劇業餘愛好者和将來的粵劇觀衆。

文化十分丨履職一年間 全國人大代表曾小敏:擦亮粵劇中國文化名片

如何吸引年青一代,是曾小敏始終關注的方向,她說,優秀地方劇種也迫切需要共享數字經濟紅利,希望相關專業平台能夠開放合作接口,在數字文化産業、數字影音、數字出版等方面聚焦發力,共同影響和優化年青一代的文化生态環境。今年兩會,她又提出了“成立優秀傳統文化數字博物館”的建議,希望能夠通過可以帶走的文化內建,為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各類空間生活,尤其是年輕人的生活做全新嘗試。

全國人大代表 廣東粵劇院院長 曾小敏:多年來粵劇與大灣區文化融為一體,互相滋養,互相促進,粵劇本身就是大灣區優秀的傳統文化,重要的基因,那麼粵劇文化未來的方向,取決于粵劇藝術事業在當下的根基,以及與下一代年輕人是否能建構密切關系。

文化十分丨履職一年間 全國人大代表曾小敏:擦亮粵劇中國文化名片

近年來,曾小敏多次邀請專家學者到廣東粵劇院進行交流,走進百餘所高校進行演出、開展講座,深入了解年輕人的喜好,對粵劇的表演形式和内容進行創新,進而讓“南國紅豆”在青年學子心中紮根、發芽。

全國人大代表 廣東粵劇院院長 曾小敏:我覺得其實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是共融共通的,是一脈相傳的,粵劇的傳承發展還有創新,其實這也是種子和花朵之間的關系,很多人可能是看到枝繁葉茂的一面,沒有看到種子原來應有的形狀和魅力,是以一切的創新都是來源于傳統,傳統文化是我們中華文化的基因,我們作為新一代的粵劇人,要創作更多符合現代生活和更多年輕人接受的文化作品。建設世界一流灣區備受矚目,而在大灣區建設當中,粵劇既是傳統文化的引領者,同時也是我們優秀文化内容的提供者,未來的粵劇應該是大灣區國家戰略的連接配接,對話世界的先進文化。

文化十分丨履職一年間 全國人大代表曾小敏:擦亮粵劇中國文化名片

随着生活水準不斷提高,精神需求日益增長,人民群衆對文化産品的品質要求也越來越高。曾小敏說:“弘揚傳統文化,培育戲曲領軍人物,活化傳統劇目的同時,打造新時代廣受年輕人喜愛的戲曲作品一直是我們努力的方向。未來希望打造更多能夠留得下來,傳得下去的作品。”(總台央視記者 任思晔 韓宇皓 陳傑熊 郭天驕)

(編輯 李冬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