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頭巾是一本書,書裡是祖輩心心念念的希望;紅頭巾是腳下一塊塊鋪路的石頭,延續着血脈、溫暖着一輩一輩年輕人的方向;紅頭巾是一首歌,歌裡有故鄉的聲音、沒有更改的夢想,有我們用每個人的紅頭巾彙聚成的大江大河”……
4月23日,世界讀書日,文華獎表演獎、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國家一級演員、廣東粵劇院院長曾小敏現身青雲書院,娓娓道來,為觀衆講述粵劇《紅頭巾》背後的故事。
當天,廣東粵劇院、南方都市報、拙見文化聯合舉辦“尋找新時代的紅頭巾——粵劇《紅頭巾》推廣曲釋出暨主創分享活動”,歌曲主唱曾小敏、作詞田延友、作曲陳揮之分别作主題分享。同時,活動還特别邀請了國家一級導演、第三屆廣東文藝終身成就獎獲得者王佳納、廣東畫院院長、第四屆廣東省中青年德藝雙馨作家藝術家林藍、以及藝術界姐妹花,中國金頂時裝設計師鄧兆萍、著名畫家鄧小玲四位新時代的紅頭巾人物代表,暢聊新時代女性精神。

該劇同名推廣曲當天正式上線,曾小敏現場和觀衆合唱了該曲,動人的旋律、真摯的歌詞,讓現場觀衆感動落淚。
1、創作故事
曾小敏講述紅頭巾故事幾度動情
“我奶奶告訴我,我的太祖母也是紅頭巾,當年她和姐妹遠渡重洋到新加坡,做了當時最累最苦的工地女工,成了紅頭巾,一幹就是十幾年。在回來的船上遇到了侵華日本的轟炸機,自此以後再也沒回來。”曾小敏現場分享紅頭巾的故事幾度動情。
曾小敏講述紅頭巾的故事。
時隔多年後的2017年,曾小敏的家鄉—佛山三水政府,邀請她一起挖掘當地的題材,紅頭巾再一次走進她的生活。她為此翻閱了很多資料、圖檔,感動非常震憾,原來那個艱苦時期,不隻自己的太祖母,還有成千上萬的三水女性成了紅頭巾,用自己柔弱的肩膀,默默撐起了家的生存。面對困苦,默默地堅持,隐忍地捱着,但仍對生活充滿了期待和期盼。
“她們是那麼善良,勇敢,”曾小敏表示,紅頭巾讓她了解了何為上善若水的包容和堅韌。而主創團隊把這些東方女性真善美的特質,詩意地呈現在了粵劇舞台,創作了同名推廣曲。
動人旋律+真摯歌詞讓觀衆感動落淚
一首好歌,離不開詞、曲、唱三者的完美結合。
《紅頭巾》作曲人,跨界音樂人、青年作曲家、編曲師陳揮之到場分享作曲過程。在他看來,紅頭巾是一個大時代背景下的小縮影,大浪潮裡的一個小浪花,裡面有悲歡離合,有家國情懷。“惦念”是他創作的關鍵詞,有對故鄉炊煙、母親重聚的惦念,也有對愛情、親情、友情等各種情感的惦念。“我希望音樂是簡單的,聽到音樂時就傳達給聽衆一種思想,雖然唱起來不簡單,”陳揮之說,淳樸的思想用最簡單樸素的方式表達。
在歌曲的開頭加入大提琴伴奏,緊接着有船和碼頭的聲音,一瞬間把人帶到過去的回憶中。談起這段大提琴的設計,陳揮之表示,是看到第一句歌詞“紅是把船票對折成母親眼裡的重逢”而來的靈感,“感覺像一張張老照片在我眼前劃過,是一種牽挂、惦念、懷念的情緒,”他說,大提琴很适合表達這種情緒。就像經曆很多風雨後回望過去,給後輩講述年輕時的故事。
作為一80後廣東仔,陳揮之表示自己也是在橫街窄巷長大,過去的生活沒如今富足,歌曲《紅頭巾》寓意的,不僅是紅頭巾群體奮鬥的精神,也是廣東人奮鬥的精神。
《紅頭巾》同名推廣曲作詞人田延友(左)、主唱曾小敏(中)、作曲人陳揮之(右)
歌曲作詞人,拙見文化創始人、總策劃田延友分享,粵劇《紅頭巾》讓他印象深刻的是“捱呀捱呀”這四個字,展現了女性的堅韌,作詞靈感也是從這幾個字開始。第一句歌詞“紅是把船票對折成母親眼裡的重逢”,表達的是劇中人物“帶好”出發去新加坡時,母親是唯一支援她去遠行的人,她把親情、故鄉惦念放在自己心裡,懷着對未來的憧憬,一路上忍饑捱餓,甚至命懸一線。
他表示,柔是女人的天性,恰恰是這群柔弱的女性,做着最苦的工地活,隻為能貼補家用,能買一張回城的船票和家人團圓。這塊紅巾既是祝福,也是劇中人物“帶好”的風雨兼程,他期待,每次音樂響起時,聽衆能感受到家在遠方,能夠聽到熟悉的聲音,能夠看到未來所有的可能、希望。最後以感觸最多“捱呀捱呀”幾個字作為落腳點,迎來了“山水無恙,柳暗花明。”
在歌曲演繹方面,主唱曾小敏也花了很多心思尋找感覺,最後以老年“帶好”的感覺,平靜緩緩地去訴說。
現場戲迷觀衆。
分享完歌曲背後故事,曾小敏現場和觀衆合唱《紅頭巾》,唱到動情之處,觀衆不禁感動落淚,“粵語歌很好聽,很溫暖,也有力量。”
新時代紅頭巾代表談女性精神
與會嘉賓林藍(左一)、王佳納(左二)、鄧兆萍(右三)、鄧小玲(右二)談新時代的女性精神。
王佳納:紅頭巾擔起整個家庭的生活,廣東女人了不起
談起文藝創作,國家一級導演、第三屆廣東文藝終身成就獎獲得者、戲劇藝術家王佳納表示,藝術創作者最幸福的就是,在生活中不能說的,可以通過作品表達,每一部作品就是自己的縮影,自己世界觀的縮影,“粵劇《紅頭巾》就是小敏的縮影,我知道小敏花了好幾年時間在這部粵劇《紅頭巾》上,她心裡一直有個心結,她的太祖母是紅頭巾,她想把那些被遺忘的存在說出來寫出來,她努力堅持着,直到把那群紅頭巾故事搬上了粵劇舞台。”
作為資深導演,王佳納見證着曾小敏的成長,她評價曾小敏看起瘦弱、很溫柔,但心裡相當執着、堅強,有目标有向往有追求,且不懼困難、受得了委屈,把氣量放得很大,也懂感恩。就像那歌詞裡唱的一樣“捱呀捱”,很能捱。能成為新時代女性的榜樣。
紅頭巾精神其實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她們願意并敢于吃苦耐勞,“紅頭巾把整個家庭的生活都擔當起來了,廣東女人了不起,厲害!”
林藍:《紅頭巾》創造了堅韌不拔的廣東女性新形象
談起新時代女性的特質,林藍表示,曾小敏就是新時代女性的榜樣,擁有熱愛,不斷努力,不斷在路上,終點一直在前方。新時代的女性就應該如此,努力,擔當、獨立,有自己的追求,同時還需要經濟獨立。
她表示,廣東女性自強不息,對家庭、事業有擔當,從來不是作為一個附着物存在。紅頭巾在那個年代,面對未知她們已經敢于去開荒拓土,面向海洋,抱着包容、開放的态度去面對世界、征服自然,“這何嘗不是一個“廣東精神”。
粵劇《紅頭巾》塑造了一群自強不息,堅韌不拔的經典的廣東女性新形象。
鄧兆萍:紅頭巾工裝展現了廣東女性的智慧
從事服裝設計的鄧兆萍分享,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女性有獨有的優勢,“就像老子說的,女性很多時候像水一樣,其實水善而不争,我們可以很安靜地做自己喜歡的東西。”人們用廣州話誇一位女性優秀時,常會說“上得廳堂下得廚房”,她認為新時代女性既有愛國愛家愛自己愛别人的情懷,還要有自己熱愛的事業,還有對社會的擔當。
身為服裝設計師,鄧兆萍也格外留意劇中的服飾,她表示,紅頭巾是一種很具象很标志性的一種服飾,用廢舊的輪胎做鞋這一點,也展現了廣東婦女的智慧,既可以廢物利用,又可以保護自己,擔重擔子時可以保護自己的身體。
鄧小玲:藝術界有女性的聲音,才會豐滿
在著名畫家鄧小玲看來,女性的語言跟男性的語言表達不一樣,在藝術界,有女性的聲音,才會豐滿。随着時代的進步,新時代的女性不但走出家庭,實作自身的價值,而且有更多的機會提升自己,追逐夢想。新時代的女性是知道自己需要什麼,努力去追求,她們勇敢、堅定、更加自律。
她表示,自尊、自愛、自立、自強是紅頭巾的精神,也是千百年來中國的文化傳統,“我在《紅頭巾》這部劇裡看到了這種精神的延續和縮影,作為女性我感覺很自豪,”她說,無論做什麼職業,都應該有紅頭巾的精神。
嘉賓寄語
“紅頭巾,你挑起了我們中國人身上的責任和擔當,我愛你!”——王佳納
“《紅頭巾》為我們創造了一個自強不息,堅韌不拔的經典的廣東女性新形象,是我們現代的好戲劇。”——林藍
“好作品直抵人心,恰如我們的《紅頭巾》。”——鄧兆萍
“無論做什麼職業,都應該有紅頭巾的精神,隻要有這種精神,才會不斷創新,不斷開拓,實作自己的夢想。”——鄧小玲
采寫:南都記者 李春花 實習生 姜文君
視訊:南都、N視訊記者 朱俊毅 實習生 劉潔儀
攝影:薛才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