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騰訊教育王帥:混合式教學平台釋出,助力高校教學全場景數字化

作者:鄭眼看教育

随着高校資訊化建設的不斷深入,如何利用資訊技術助力高校智慧校園建設與數字人才培養,已逐漸成為高校資訊化建設的共識。11月3日,在2021騰訊數字生态大會智能教育專場,騰訊雲副總裁、騰訊教育副總裁王帥正式對外釋出了混合式教學平台和騰訊産業網際網路學堂品牌。

騰訊教育王帥:混合式教學平台釋出,助力高校教學全場景數字化

騰訊雲副總裁、騰訊教育副總裁王帥

王帥認為,作為資訊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載體,混合式教學平台可以幫助高校在教學資訊化方面,有效突破建設成本高、底層核心技術缺失、教學業務場景割裂等建設瓶頸。在保證整體教學過程數字化的同時,對提高教育品質、改善教育供給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随着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高等教育被賦予新的使命和功能,但是最核心的還是人才培養。近年來,我國大力推動深化産教融合,鼓勵産學合作、協同育人。王帥指出,騰訊産業網際網路學堂将依托騰訊教育在校企合作教育平台的積累,建構課程體系建設、理論實踐轉化、技能等級認證、人才就業推薦的人才培養全閉環體系,攜手高校共同探索新時代數字化人才培育新模式。

王帥表示,未來騰訊産業網際網路學堂将持續整合騰訊内部及生态崗位資源,最終建構完整的産業人才生态庫。

以下為王帥演講全文:

大家好!下面由我給大家彙報一下過去兩年騰訊教育在高教領域的一些探索。

兩年前,騰訊教育在武漢發起了“停課不停學”的聯盟,這件事情給我們的印象非常深刻。同時也感謝各位教育同仁的信任,在“停課不停學”聯盟的發起過程中,騰訊教育也算是交了一個不錯的答卷,比如騰訊會議、騰訊課堂、企業微信等等,承載了很多師生線上學習的需求。

當下,高教領域對線上線下的融合有很大的需求。尤其在後疫情時代,如何從原來純線下的教學轉變為線上線下混合教學,其實是有很多場景驅動的。比如解決海外的學生回不來怎麼上課,以及解決一些跨校區的學生一起上課的問題。過去大家一直嘗試了很多場景。在2020年5月30日上海高校國際青年者啟動論壇的儀式上,有1000餘名學者在現場同時開啟視訊,當時的場面非常震撼,這也算是開啟了線上線下論壇的新方式。

後疫情時代我們在反思很多問題,其中大家經常提到的一個問題,就是能否把線上線下融合教室作為未來智慧校園建設的重要部分,過去為什麼沒有這個能力直接去承載由于疫情帶來的線上教學需求呢?原因有很多,但是簡單整理起來有三個原因是非常重要的:

一是過去以硬體為核心的資訊化建設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比如說更新疊代的問題,因為好的平台一定是要能夠更快疊代才可以跟得上市場和潮流的;

二是底層核心技術的缺失。因為一提到到線上,就需要很多核心能力的建設,比如通信的能力、發消息的能力、音視訊的能力,再到線上檢索的能力。比較好的地方就是以騰訊為代表的公司現在把這些技術做得非常開放、非常易用;

三是業務場景的割裂。過去很多學校都存在這個問題,各個教學版塊有各自的核心訴求,同時各個系統使用之間是割裂的,造成了資料不融通,使用者使用起來也不是太友善。

騰訊教育要做的核心解決方案是回到使用者的,解決學生、老師和管理者的核心訴求,通過體系化的平台把他們的核心需求連接配接起來,最終實作教、學、管三位一體。最本質的就是,結合騰訊科技和線上的能力,把這個能力和原來傳統的教學、傳統的線下需求做深度的結合,最終提供一個全新融合的教學場景。

同時,在融合的教學場景中,我們要做到更靈活的适配。我印象很深刻的是,當年剛支援“停課不停學”的時候,有一個數學老師,因為他習慣在黑闆上寫各種公式去教學生,但在當時,他如何線上上實作呢?他先把手機對着一張白紙固定好,然後在白紙上寫各種公式和畫圖,把原來黑闆上的東西還原到白紙上,這就是一個典型的場景。

随着技術不斷的疊代,在今天我們支援線上線下融合需要解決的問題還有很多。我們既要支援老師通過電腦和手機輕便的實作線下線上的教學場景,還要支援分組式研讨、虛拟仿真教學等其他的場景。是以,我們要做的是讓軟體可以更快地适配各種場景,讓使用者可以友善地購買硬體進行融合使用。當然最終我們希望不要給老師和學生增加額外的負擔,可以讓它正常化地使用,更友善、更易用。

最後就是資料,資料是做決策的核心依據。我們未來希望通過線上線下融合平台能夠沉澱更多、更有價值的資料。從小到一個課件的更新,到大到優秀教案和優秀老師的評選,都可以有更多的資料支撐,讓資料幫助我們做決策。

接下來,我給各位老師彙報一下騰訊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實踐。騰訊産業網際網路學堂主要圍繞的是産教融合和協同育人。最早在2017年,騰訊就和教育部簽署了産教融合的合作協定。過去幾年,我們先後和天津大學、北航、深大有了非常深入的合作,同時也借助騰訊的資源優勢在拉動政府、學校和企業三端聯合,去打造一些産業基地。産業基地要解決什麼呢?核心就是要解決學生實踐就業最後一公裡的問題,讓經過培養的學生最終能夠在産業基地裡面進行實習,甚至就業。

剛才講到了産教融合,很多人可能在想,騰訊做産教融合到底有什麼優勢?我用一個簡單的案例。比如工業質檢可以說是過去三年ai領域非常熱門的一個話題,因為大家都認為通過ai去賦能傳統工業有非常大的市場空間。騰訊當時接觸了一家做手機配件的企業,這家企業在騰訊進去之前已經花了5000多萬元,先後有5家ai企業進行嘗試,最終的結果都不是太好,是以當我們進去的時候他們對這件事情是抱有不太看好的态度的。

騰訊進去以後,首先洞察了行業的痛點,行業的痛點存不存在?真實存在。因為人工質檢的成本高,同時人員流失多,新招的人素質差異又很大。怎麼樣解決這個問題呢?過去我們想的ai都是非常高大上的,用cpu、gpu不斷做算法的優化和疊代,但是ai真正的落地是要理論和實踐深度結合的,比如我們的博士要和工廠小妹去讨論什麼樣的産品是合格的、什麼樣的産品是不合格的,我們怎麼選擇标注樣本呢?ai需要有大量的标注樣本支撐。

最終騰訊做了第一版解決方案,在實驗室裡模拟資料效果非常好,是0.02%的漏檢率,但是在實戰場景裡,這個比例一下子翻了10倍,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其實就是通過算法和實踐的結合,我們最後實作了0漏檢率,得到了客戶的認可。同時我們的檢測效率是人工的7倍。

因為騰訊已經有數字化轉型和ai場景應用的實踐經驗,是以能夠面向全産業提供數字化轉型的産業教育訓練。騰訊過去已經和120家中國大型企業、金融企業,還有地方政府進行了深入合作,也輸出了很多行業内高度認可的課程和實訓内容。

在面向高校的時候,騰訊希望深度打造的是理論加實踐的結合。圍繞騰訊過去的經驗,比如說在區塊鍊領域、在大資料領域,騰訊都有很多的經驗沉澱,騰訊要做的就是把這些經驗轉化成課程體系、實驗室、實訓等内容,最終輸出到學校。最核心的是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

這個是騰訊産業人才培養的全景圖。騰訊以教學練實訓為核心,通過賽事和教育訓練認證,跟學校和社會做更多的融合,比如短訓營和産業學院合作,以及和政府關聯的産學研基地,最終把騰訊在技術方面的優勢輸出到學校,并不斷進行疊代和更新。

最後我介紹一下騰訊的人才生态庫的建設,人才培養最核心的“最後一公裡”就是就業。首先,騰訊的畢業生校招是所有網際網路公司招收數量最多的,僅2021年騰訊自身招收的校招學生就超過了5000人,再加上騰訊的生态企業,其實這個數字是非常大的。

我們希望通過建構完整的産業人才生态庫,最終解決學生就業比對和企業招工比對的問題,謝謝大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