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嶽麓的巨子|緬懷湖南大學老校長黃世恒

作者:湖南大學
嶽麓的巨子|緬懷湖南大學老校長黃世恒

(1927年黃世恒擔任湖南省教育廳廳長時)

黃世恒先生(1889-1978)是民國時期湖南省傑出的教育家,為湖南省的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和平民教育做出了巨大貢獻,晚年被任命為湖南省文化史史博物館副館長,該館藏于1999年出版的《長沙名人》一書中。

年輕人的痛苦

黃世恒,字建平,名代之輩,湖南省永豐鄉永豐鄉人,長沖村人,出生于蜀湘門地,出身,年輕朝廷修養,他的叔叔和爺爺純騾子是清朝最後一位當選的年輕戰士之一,他的父親如胡為前清秀彩, 教私生活、早逝、家路,哥哥桂早就接受了新思潮,畢業于嶽麓高等學校,曾參加過革命。由于家庭貧困,依靠母親的節儉家庭,包括辛勤勞作,他的青春正處在這個國家動蕩、艱難的秋天(一個正午的失敗,充滿了毀滅和家庭的變遷,生活很艱難,但在一個好的"家風導師"潛意識的影響下,巨大的痛苦并沒有壓垮他,而是激發了和鍛煉了毅力的精神, 毅力和毅力。

在大家族豐富的收藏中,除了一個子集的曆史外,他還廣泛地參與了《飲冰房收藏》、《曾國軒家書》、《朱子嘉訓》、《孫子兵法》和《船山傳承》等,在生活、學術和學術思想甚至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得到了追捧和借鑒。對他一生影響最深遠的是富有愛國主義和唯物主義的王福志(船山先生),他非常欣賞"懂得,固定演員也;從業者,也是不了解工作的人。線可以學效果也一樣,知識也不能有效。"(見《尚書導論》)是以認識到,知識和實踐是互相有用的,但在行為上是根本的。展現在他一生的行動上,都是專注于體力勞動、實際的事情。巧合的是,在抗日戰争期間,他還擔任了衡陽私人船山的校長,後者就是衡陽私人船山。

出國留學前,在哥哥的支援下,曾就讀于湖南省第一中學(現長沙市一中)和廣益中學(現湖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大學預科。

置身祖國的異國之心

1913年,他公費前往美國,獲得愛荷華大學文學學士學位和哥倫比亞大學曆史與政治學碩士學位。這時他有條件将中西研究融為一體,認真觀察别人是怎樣的人,學習和世界,從好的當成人的長處,既有成功經驗可以借鑒,也有失敗的教訓值得警示,都是從書本上學到的。是以,回國後教育行政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留美後期,他在《美國學生季刊》第1期上發表了一篇題為《論中國内亂的主要原因》的文章,其中校友胡石先生擔任主編,強烈譴責北海軍閥的禍害。随後,在1918年第四期和1919年第一期中,連載了《解決中國問題》一文,成為中國學術界最早讨論人口問題的文獻。1920年夏天回國後,8月,應湖南省學生聯合會(毛澤東、李振兵、張偉等擔任上司職務)的邀請,發表了一份比較受歡迎的"人口問題"報告(原報告于8月31日和9月1日分别在湖南大公報上連載)。

從哥倫比亞大學畢業後,1919年被聘為紐約"人民報"的主筆,仍然一如既往地強烈倡導民族情感,反對種族歧視,反對《巴黎協定》及其後續條約,反對中國的侵略和掠奪的協定,并寫了一些有影響力的文章,請,如"譴責美國保護日本入侵我國膠州", "反對《蘭辛石井協定》和"斥責呂榮廷為國榮"等等。

參與湖南大學建立

1920年回國後,曆任四川成都大學藝術與曆史系教授、系主任、上海南方大學教授、湖南商學院教授、校長。1925年11月和1926年1月,在湖南大學、法學院、工程學院、湖南大學預科室和湖南大學管理委員會合并的基礎上,他被任命為八個籌備委員會之一和十個管理委員會成員之一,是以,他是湖南大學的直接創始人之一, 作為湖南公立工商學院(1924-1926)的最後一任校長,學校被并入湖南大學。1926年湖南大學正式成立後,有法學、商學、工學四個分支,至今仍任教授、商學主任。2011年10月6日,在創業百年之際,湖南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隆重召開了"千年學校,百年創業"慶祝活動,在學院大廳豎立了一尊紀念老校長黃世恒先生的青銅半身像,這是餘韻。

由于他在美國逗留期間對各種學科的廣泛了解,以及積極參與學前教育和校内外的活動(政治和公共活動),這次旅行是廣泛的。在從國外留學歸來的同侪中,表現出較為優秀的行政人才,是以,即使沒有任何政治背景,也被推上了教育行政的上司崗位,這可以說是當時特定環境下"肆無忌憚的人才"行動。

1927年7月被武漢國民政府任命,他首先成為湖南省教育廳廳長,由于大革命的失敗,學校關閉,為了妥善解決師職人員的生計問題,他試圖确定和支援開設各級中學的補習學校。上任半年,也就是被迫追随危險、難以追随的憤怒辭職。以湖南教育部門為例,1929年2月再次要求他擔任省教育廳廳長,在他任職期間,湖南省的教育工作進行了全面、基礎廣泛的改革,取得了顯著成效。

1934年,長沙《大公報》下載下傳了周屯陽(原湖南省教育廳廳長)《湖南省教育局30年》,其中寫道:"他(黃世恒主任)上任三年,為全省教育的改善,如豐富湖南大學、完成職業教育等。 國際學生選拔方法的制定,省級校長會議的召開,省級教育行政會議,公共體育場館的建設,全省教育成果展的籌備等,都很重要。至于金融的絕對開放性和用人的才華,教育部門對回顧感印象特别深刻。"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說明:

"豐富湖南大學"主要是指加強學校的實力,提高學校的整體水準,源于1929年7月和8月,國家政府頒布了《大學組織法》和《大學條例》,規定必須有三個以上的學院才能稱為"大學",并有一門科學, 工程、農業、醫藥,否則隻能稱作"學院"。湖南大學于1930年2月将原來的"科"改為"醫院",下設10個科室,在這方面完全符合标準。然而,在随後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教育部以湖南大學月資助隻有1萬多元為由,提出要降級湖南大學。當時,他以湖南省教育廳廳長的身份出席了會議,會上他辯稱,"湖南省一直注重效率,用更少的錢做更大的事業。(見1992年11月25日湖南大學校刊第四版發表的《變校風暴》一文,最終拒絕了教育部關于讓湖南大學誠信加入全國的提議 在大學中,他了解科學管理的"效率"原則是一次勝利, 也要確定湖南教育部門通過法律、工商界、師資、高等教育等學校長期努力30年,并收集了這一總成果。

"發展選拔留學生的方法",1929年,他接任教育系主任時,堅持在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基礎上,制定選拔留學生的方法,使能夠造就的人才脫穎而出,嚴格肅清教學作風, 教育的學習方式和管理紀律。正是在這一年,德國向湖南省頒發了兩份研究所學生獎學金,經過嚴格的考核,兩名中學教師何鳳山(1901-1997)和李達(1905-1998)都被選入德國慕尼黑大學深造,兩人都變得龐大,為華人赢得了很高的國際榮譽。在擔任駐維也納總領事期間(1938-1940),何鳳山冒險向成千上萬的猶太人發放簽證,挽救了他們的生命,這是幾十年來一直失傳的正義之舉,2001年初,以色列政府授予他"國際義人"稱号,被世界各大媒體譽為"中國的辛德勒"。李達長期在國外大學任教,20世紀60年代擔任美國宇航局科學研究主任,參與阿波羅登月研究,解決航天器液态燃料等失重問題等重大問題。

"用人才",這一舉動赢得了人民群衆的心,一方面制止了任人唯親的錯誤之風,另一方面,極大地調動了真正人才為民族事業做出貢獻的積極性。在他擔任教育局局長的第二個任期内,當軍隊負責時,他擔心學校教育的權力被軍方操縱,并于1930年任命了省第二女中學主任曾麗賢中士,三谷毛萯,敦促湖南省著名女教育家曾寶軒女士(長沙一方女子學校的創始人, 曾國軒的曾孫女)擔任校長。在《曾寶軒回憶錄》(1986年8月由嶽麓書社出版社出版)第191頁提到"......黃世恒教育總監親自請我說:"軍信很多,如果就業管理部門不能獨立,那麼湖南教育也就完了,一定要請先生幫忙,維護使用權,隻要我提出先生的名字,别人就無話可說。"我想黃的導演是真誠的,但我不得不說是的。"1931年曾寶軒在任一年後辭去中學校長職務後,黃世恒先生得知,畢業于北京大學的吳健在入校前在國小任教13年,大學畢業後回到湘,擔任第二中學實習主任多年, 一代傳書香,教學工作認真負責,立即決定推薦她接任中學二校長。吳健後來在《馬濟事件後湖南省第二中學》(湖南省人文史資料選編第20輯,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1月出版)一文中回憶道:"黃世恒主任不希望校長們經常接近他,隻想專心辦學。他沒有向從業人員介紹校長,甚至連堂裡的秘書科長,甚至科長、辦事員等,都忍受着他的意圖,從來沒有介紹過人的事情;他一直很關心自己所推崇的校長,是否不在教育部門。比如,1932年春天,學期剛開始,我組織中學從業人員的時候,他親自來到學校,關切地對我說:"聽說你要聘用當任校長的中文老師,你要撤換受到高德川人高度尊重的李曉軒。我覺得這對你辦學的未來不好,專程告訴你。"我說,'你可以放心,我不會這樣做,這是故意的虛假資訊。感謝您的照顧。"到這個時候,他已經不在教育部了,我仍然非常感謝他所照顧的。"

在舊社會宮廷中,他總是帶着"人喝醉我一個人醒醒"的冷眼透析生活,傲嬌有勢,不僅,一直保持着傳統知識分子的節日高尚精神,淡淡的蒲明志。1929年冬,南京國民黨中央任命他為湖南省委指導委員會委員,但他三次辭職,沒有上任。後來,湖南省委指導委員會多次緻函督促他上任,他還是堅持不去。這就是為什麼他被趕了出去,他經常以"不折五米"為榮。他忠于職守,堅持原則,問心清晰,恰到好處,當時湖南教育界享有很高的聲譽。但由于争取教育獨立和人才等問題不能把握好,第二次當教育主任三年,終于"待在一起,不走",憤怒的辭職還是回到湖邊教書。

我們非常重視基礎教育

他還非常關注人口品質和基礎教育。由湖南省著名民辦人物周芳先生(1892-1979)開展的全民教育活動,從頭到尾都得到了無微不至的支援、關心和參與(他和周先生是1931年湖南民辦鳳林中學的創始人),受到著名教育家陶行志先生的高度贊揚,被譽為中國平民教育的桂冠。周芳先生認為,"大事是容易和有争議的;小事難事,人上當!讓它大的改變,但為它小小的困難,自然"與人沒有麻煩","與世界沒有競争",以及你的能量,可以用它來"正确的事情",而不是揮手去"向人"!黃老在1949年12月10日撰文《楓林學校的三向教育的過去與未來》一文中指出:"而最能感受到的是其'難做命題,永不回頭,曆經艱辛,卻不氣餒,這不是大智慧,大決心不行。(見1993年10月湖南省文化曆史博物館《文職教育家周芳先生誕辰百周年》第151頁)

他早年認識到基礎教育的重要性,雖然在大學任教時間長,但自擔任省教育廳廳長以來,他一直高度重視湖南省中等教育,對公立和私立中學的建立和發展給予了同等的關心和支援。1937年"七七"事件後,年底他與家人一起離開長沙,到家鄉湘南避難,1940年至1942年,他被愉快聘為衡陽私立船山中學校長,在辦學事務上,結合多年的經驗和學習, 抓住時間研究王甫的理論和著作,寫了大量的閱讀筆記和經驗,可惜的是,他花了很多精力留下了寶貴的曆史資料,都是在當時軍隊和馬的混亂和"文化大革命"之後全部在大屠殺中被摧毀。為了發展中學教育,在他的家鄉陸縣,1942年還大力支援民辦中學的生存,聘請學校擔任校長,開始時隻開辦國中班,1947年增設高中班,學校的鼎盛時期,學生人數近千人, 教師約90人。通過抗日戰争對湘南地區的考察,他認為,當時湖南省普通中學的數量已經相當多,隻有農業學校匮乏,隻有長沙市有"修"高水準農戶和"開貨"兩名小農戶,湘南半牆還沒有一所農校, 這被稱為"農業建國"的中國初衷是非常不相稱的,他認為,要想強,首先要大力發展農業生産,為此首先要緻力于農業教育。在他的倡議下,湖南省政府立案,于1949年1月在泸縣梁田鎮創辦了一所私立的怡翔農業職業學校。

成功不允許賢辭職

1936年初,他被任命為湖南大學校長,是夏季成立的"湖南大學研究所學生考試委員會",作為一個講硬的學習作風,嚴格到最後通過,他自己的主席、教育主任和一些老校長,包括校外委員會的七名成員,以顯示委員會的權威, 這不僅保證了湖邊畢業生的品質,也成為湖區從省級到國民教育水準的一個重要名額,可以說是他科學管理的另一個重要名額。由于當時湖南大學師資力量雄厚,擁有中南地區最大的圖書館,實驗室裝置具有一定的規模,教學品質為"全國省立大學皇冠",具備了國家改革的基本條件,他接手了學校印刷,立即召開了各級資曆會議, 決定每所學院選舉四名代表(院長、院長以及教授和學生代表),由他主持,一緻通過了改變國家的請求,并于28日前往省政府請願,以創造動力。暑假前,湖南大學全國體育促進會成立。年底,省教育廳廳長朱景農被敦促到南京上訪,湖南大學師生代表作為省政府代表。在途經武漢時,湖南省商學院、湖南大學前教授任克南、楊庭六、皮宗石教授表示支援,并聯合緻函教育部長王世傑施加影響。在這個關鍵時刻,他提出辭職,要求省政府聘請皮宗石先生(1887-1967)接替總統,并短期内向國民政府送出。這是因為皮宗石和王世傑在英國逗留時還是學生,皮裴提出了一個條件:"湖邊必須換成國家,我才能當校長。一年後,國民政府終于決定,1937年7月,教育部正式通知湖南大學改建為民族國家,使湖南的名字成真,成功進入國立大學行列。他的成功,高凡亮節,展現了偉大教育家的個性魅力,讓人佩服。

老年

黃老出生于戰争年代,在舊中國危險的海灘浪濤洶湧,苦難不堪,目睹了舊社會的黑暗腐敗,卻無法拉動潮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社會風氣的巨大變化給了他極大的鼓舞,促使他積極認真地參與政治學習,如渴望吸收新知識,直到1953年,中南區廳調整,湖水悲慘地瓦解,隻帶着滿懷的挫敗感, 遺憾,離開湖南大學近30年。

此後,他先後被任命為中南軍政委委員,受全國人大特邀代表,曆任省人大代表、省政協常委等,遠年被任命為湖南省文化曆史博物館副館長,當年還經常擔任代表團團長到全省各地進行考察。社會調查。

1978年,黃主席逝世,享年90歲,湖南省人民政府、省政協、湖南大學舉行了莊嚴的追悼會。在開拓者創業的基礎上茁壯成長的湖南大學正在獲得動力和繁榮,老校長将非常高興知道在九泉之下。

(本文轉載自新湖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