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一直在看sa上的文章的評論,kukukki下面這個文章寫的有點沮喪,大意是說9年以前晶科每年賣350mw的元件,現在賣9gw元件,但是公司賺的錢卻比9年前的還少。

整個行業做的就是軍備競賽,燒錢、擴産、再擴産,然後更低的asp和毛利率,即使價格戰打的再兇猛,僵屍産能如賽維、尚德和英利仍然在開工,落後産能無法被淘汰。這種軍備競賽似乎看不到頭,讓人絕望。
如果從14年到現在,你像kukukki一樣看好太陽能的未來,然後買了太陽能行業的公司,看着天天創新高的指數和阿裡巴巴、騰訊、fb、goog,估計你也早已絕望。如果看同樣是帶si的半導體行業的英偉達,估計要懷疑人生了。
的确,一家全球太陽能行業最大的元件公司,年銷售額超過30億美元,市值卻不到6億美元。如果帶矽的行業都叫半導體行業,那麼這家公司涉及業務包括“晶片設計”(矽片和電池片)和“封裝”(元件)的“半導體企業的毛利率甚至還不如一家半導體行業的“封測”公司。
1.毛利率低和淨利潤率低并不可怕,美國零售業的costco淨利潤率低到隻有2%,但市值近800億美金。
2.但光伏行業不隻是毛利率和淨利潤率低的可怕,asp“永遠”在下降,而且未來幾年還要下降。試想,你買的一家公司的産品,銷售單價每年都在下滑,而且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3.這不算壞,這些行業的公司不但盈利能力奇差,roe低的可憐,而且每年都需要動辄幾十億的資金來擴充産能,自由現金流常年為負。
4.這也還不算壞,常年現金流為負導緻公司沒有造血能力,銀行成了主要的錢袋子,行業的公司各個債台高築。
5.這也還不算壞,現在似乎離平價上網越來越近了,行業的某些公司還低價私有化了。
看了那麼多行業,幾乎找不到第二個如此爛的行業了。
以上應該是所有空頭做空的理由了。
看一個行業的公司還是要回歸根本,毛利率低、淨利潤率、asp在下降、杠杆高,這些問題其實也不隻是在光伏行業才存在的問題,像地産、銀行行業也是杠杆高,衆多的零售企業也是毛利率低的可憐,是以每個行業都有其特點,但即使存在這些特點未必就不會誕生偉大的公司和牛股。
那麼,太陽能行業的商業本質是什麼呢?
太陽能行業本質是制造業,一個必須通過技術進步和規模效應實作“平價上網”的制造業。
制造業就是花錢建工廠、買裝置,同時把生産出的産品賣給企業或者消費者。
在太陽能光伏行業中,這些元件廠商花錢建工廠,買各種爐子,将上遊買來的多晶矽最終加工成元件,賣給下遊的epc企業,這些光伏元件廠賺取的就是元件與多晶矽原料之間的差價。
那麼,這些公司建工廠買裝置需要花多少錢呢?
我們看行業最大的元件企業晶科能源,2016年年底累計固定資産64.87億人民币,累計折舊20.28億人民币,淨固定資産47.38億。
截止2016年12月31日,晶科能源共有5gw的鑄錠和切片,4gw電池片、6.5gw元件産能。由于元件的每w投資額度不算大,這裡就折算成4.5gw的全産業鍊産能。相當于晶科能源投資了64.87億,建立了4.5gw的全産業鍊産能,平均每w的投資額度為1.4元。
也就是說晶科能源每投資1.4元,就能産生1w的中遊全産業鍊的産能,而1w的産能生産的元件能夠銷售2.5元,如果淨利潤率為5%的話,那麼1.4元投資1年能賺回0.125元,在無杠杠條件下,這筆投資需要11年回本;如果淨利潤率為10%的話,那麼1.4元投資1年能賺回0.25元,那麼這筆投資5.6年就能回本,加上杠杆,回本成本會更快。
從商業的角度,如果淨利潤率能達到10%,那真是一個不錯的生意。
遺憾的是,現在大多數企業淨利潤率隻有2、3個點,甚至很多都在盈虧平衡線。這就導緻太陽能行業公司的roe都很低,甚至看上去完全是一筆收不回投資的投資,但是這筆投資又不得不投,因為“平價上網”。
一般的制造業價格殺的足夠低以後,寡頭就形成了,價格也穩定了,企業多年的固定投資就開始産生利潤了。
但是光伏行業的殘酷在于即使價格已經下跌了90%,但是格局仍然還沒有形成,價格下跌仍然沒有結束。因為太陽能行業的價格的命運不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而是掌握在火電企業的手中。
太陽能要實作與火電進行競争,就要實作平價上網。
是以,在沒有實作平價上網之前,行業的公司隻能繼續投資,擴産能,提高技術,降低成本,連松一口氣的機會都沒有。
是以,“平價上網”就成了所有光伏企業的一個夢。
那麼,即使光伏企業實作了平價上網,那麼本質上光伏企業還是制造業,這些元件企業還是買多晶矽加工成元件賣給epc企業,然後賺價差的模式。
夢想歸夢想,商業歸商業。那麼實作平價上網了,太陽能元件會是一個好的投資行業嗎?
先看風電行業最大的公司-維斯塔斯,2008年開始,風電行業産能過剩,元件的價格從6.8元/w下跌到2012年的3.8元/w。從2008年到2012年的5年時間中,我們同樣看到維斯塔斯每年都在虧錢,同時為了提高産能,每年都需要新的資本投入,是以每年的自由現金流都是負的(2011年淨利潤也是負的,但壓了應付款是以導緻自由現金流為正)。
是以,在2008-2012年的這5年時間裡,為了實作風電“平價上網”,再疊加“産能過剩”和“市場下滑”,一大批的企業倒閉。
經過5年的元件價格下跌,最終風電元件的價格穩定在3.8元/w(這幾年都沒怎麼大的波動)。而維斯塔斯由于随後幾年不需要太多新的資本投入,技術進步帶來毛利率和淨利潤率的改善,使得vws的roe不斷提高,從2009年的6.05%到2014年的20%,再到2016年的32%,其股價也接近創新高。
再回到太陽能行業,當達到平價上網以後,可以預期的是到時光伏元件的價格将趨于穩定,而決定公司份額的是公司産品的品質和市場營運能力,決定盈利能力的是技術導緻的成本下降。
這裡做一個假設,現在晶科的中遊全産業鍊元件1w需要投資1.4元,技術進步導緻未來投資成本下降,1w隻需要1元,甚至更低,而1元的投資能帶來2元的銷售,5~10%的淨利潤率就能産生0.1元~0.2元的淨利潤,再加上杠杆的作用,roe不就跟現在的風電一樣了嗎?
那麼到時候,你想要的高的淨利潤率、穩定的asp、高的roe、穩定的現金流、持續的分紅、摸不着邊際的天花闆都有了,隻是沒有了便宜的估值。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三錢二兩”(id:threeqian),作者 曉月初升;36氪經授權釋出。
i. 先談制造業
ii. 平價上網
本文轉自d1net(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