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治療癌症方面,及早的發現與診斷将對最終的治療産生天壤之别的效果。總體而言,及早的診斷或将意味着癌症能夠治療,否則就意味着宣判患者的死亡即将來臨。至少可以這樣說,及時的發現癌症患者體内的惡性良性腫瘤就将能夠增加患者存活更長時間的機會。
微軟的一支研究團隊在最近的研究中認為,他們可能已經掌握了一種工具,這個工具可以幫助使用者在看醫生之前就能夠檢測出患癌狀況。微軟研究團隊所指的這個工具就是“使用者的搜尋引擎”。
微軟研究團隊在周二的《惡性良性腫瘤學臨床實踐雜志(journal of oncology practice)》上刊登了一篇研究文章顯示,該團隊通過分析640萬位匿名必應(bing)使用者的搜尋關鍵詞,從中發現的一些結果表明,部分使用者已被診斷患有胰腺癌,因為這些使用者的檢索關鍵詞句往往是“我為什麼患上了胰腺癌”、“我被告知我可能患上了胰腺癌”等。接下來,看看使用者在診斷之前的一些搜尋方式,也可能會發現使用者的一些患癌苗頭,因為這些使用者的搜尋方式表明他們已經出現了一些患癌症狀,而這早已是他們尋求藥物治療之前就發生的事了。
胰腺癌一種非常緻命的疾病,也是美國第四大緻命的癌症類型。資料顯示,在美國被診斷為胰腺癌的患者當中,每年會有四分之三的患者死亡。不過,如果能夠及早地發現患有胰腺癌的症狀,那麼患者存活更長時間的機率也會大大提升。
通過研究一些使用者搜尋胰腺癌早期症狀的結果和檢查一些使用者搜尋諸如酒精中毒與肥胖症等其它風險迹象等相關的行為與資料,微軟研究團隊總能夠從中發現,患者在被診斷患病之前的五個月就開始搜尋病情症狀相關的資訊。例如,胰腺癌的早期症狀就是皮膚黃化發癢,伴有腹部疼痛等。
微軟研究團隊也承認,目前的研究工作仍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目前的這些研究工作并不代表該團隊就能夠為使用者提供診斷資訊。不過,微軟研究團隊也暗示,或許有朝一日,他們可能會将此轉化為一種工具,以便更好地提醒使用者,告訴使用者什麼樣的搜尋會意味着他們可能患有癌症的風險。
微軟研究團隊成員裡彥·懷特(ryen white)通過微軟部落格表示,“我們的研究目标不是對使用者的病情進行診斷,而是幫助那些面臨極高患病風險的使用者與醫生進行有效的溝通與交流,進而真正地對使用者進行正式的診斷。”
懷特及其同僚埃裡克·霍爾維茨(eric horvitz)已經開展過諸多類似的研究,即從使用者的搜尋行為與搜尋結果中挖掘相關的蛛絲馬迹。例如,上個月,他們還就“使用者為治療乳癌會開展何種搜尋方式”這一問題進行了研究。2013年,他們在研究後認為,在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發現問題之前,使用者的搜尋就可以用來幫助解決處方藥物的負作用。當然,除了搜尋引擎之外,社交媒體在顯示病症和預防疾病方面也發揮了作用。特别是,在一些富裕的地方,例如芝加哥等 地,就已經使用twitter消息來發現食品傳播病症的迹象。
不過,相關機構開展的其它的一些網絡行為和計劃在防治疾病方面未能達到預期,表現令人失望。例如, 2008年,谷歌在美國地區釋出了“google flu trends”(谷歌流感趨勢),利用對使用者的關鍵詞進行追蹤的技術搜集大量有價值的資料,進而推進流感和登革熱等傳染性疾病的研究,然而,由于預測結果及相關的研究工作一直未能達到預期,是以,谷歌的這項工作最終被迫放棄。
微軟研究團隊在最新的研究中也承認他們的工作仍存缺陷。例如,使用者的搜尋詞條可能會檢測到一大堆結果。事實上,微軟研究團隊最初采集了920萬位使用者的搜尋資料,之後不得不減少至640萬位使用者,因為有些使用者将20%以上的時間都用來搜尋健康相關的關鍵詞。這可能就意味着,這些使用者極有可能是醫療專家,這些使用者的資料當然可以棄之一旁。
當然,上述研究也引發了一個值得人關注的問題:我們在網絡上産生的資料,到底能夠對我們的健康狀況産生多大的影響?諸如微軟研究團隊的這些研究工作,目前可能會給人們帶來一些誘人的答案,或者激發人們對這些資料的關注,但目前看來,這離人們的最終需求還遠遠不夠。
本文轉自d1net(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