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在涉及雲計算應用的功能方面,人們隻是開始觸及,但許多人已經考慮到雲架構的繼承者。一種人們正在讨論的這樣的技術稱之為邊緣計算。這是一個概念,人們将目前集中在雲端中的計算以分布式方式移動到邊緣。這樣做提供了優于傳統雲架構的主關鍵優勢。但是它會最終取代企業的雲計算嗎?這是今天讨論的話題。
邊緣計算已經不是新的概念。事實上,在雲計算之前,當人們在本地運作應用程式時,依靠電腦提供滿足人們計算需求的大部分份額。但雲計算已經改變了一切。現在,企業的裝置隻是作為與雲計算中運作的應用程式和資料進行互動的前端和終端。與分布式計算模型相比,這種模型的效率更高,更具成本效益。此外,裝置的體積可以更小,成本更低,因為它們不必具有傳統的處理和存儲功能。
但時代正在變化。人們現在能夠以非常低的成本制造小巧而強大的系統級晶片(soc)器件。此外,物聯網(iot)正在創造一種對于集中計算模式可能并不理想的環境。随着數百萬個連接配接的裝置被添加。并開始收集在雲計算中集中處理的資料,很明顯,人們将會遇到諸如網絡擁塞和延遲等問題。這就是邊緣計算的支援者對此感興趣的原因。通過将計算任務推回到邊緣,使用者可以消除這兩個問題,并最終提高整體應用性能。
很顯然,邊緣計算在檢視諸如物聯網之類的用例場景時似乎是完全有意義的。但是,在企業将企業基礎架構從以雲計算為中心重新架構化到以邊緣為中心的模式之前,回顧一下,看看更大的願景。是的,邊緣計算确實可以提供諸如實時計算和減少對網絡連接配接到雲中的依賴等性能優勢。但與此同時,使用者放棄了大量讓雲計算如此吸引人的事情。這包括更好地對應用程式和資料的整體管理,因為它們是集中式的。此外,分布式應用程式的建立,部署和支援要複雜得多。随着應用性能的提高而節省的成本可能會被否定。
最後,人們并沒有看到邊緣計算取代了雲提供的集中式計算模式。雖然确實存在需要處理的與網絡相關的性能問題,但是回到完全分布式的模式是有點極端。而那些采用混合模式的使用者走在前列,雲計算提供商開始在戰略地理位置部署小型資料中心,進而将資料處理功能更接近使用者,但仍然集中管理。這本質上将提供邊緣計算的同樣優點,并且沒有放棄控制。
此外,即使在邊緣計算在今天有意義的情況下(如iot的情況),我們仍然需要雲。盡管在邊緣執行iot分析的部分是有意義的,但資料仍然可能需要被收集并集中存儲。雲架構是實作這一目标的明顯方式。最終,雲計算将仍然是任何邊緣計算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
人們有幸目睹一個獨特的時代,在這裡,人們很快就會看到從汽車到咖啡機的連接配接,以簡化和最終改善人們的生活。雖然這可能确實從資料處理的角度利用了邊緣計算的概念,但它并不是最終的全部,而是所有的技術。将來可能會出現邊緣計算完全意義上的情況。但是,傳統的集中式雲計算模式仍然是正确的選擇。
本文轉自d1net(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