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是網際網路醫療起步較早的城市之一,挂号網、丁香園、卓建科技等移動醫療創新項目的出現,更是帶動了醫療大健康領域創業的熱潮。有人擔心,百花盛放過後是否會迎來寒冬呢?上周四,在由獵雲網主辦的“free talk”醫療大健康領域沙龍上,兩位長期關注醫健領域的投資人分享了他們對網際網路醫療行業的看法。
自2012年以來,移動醫療行業的發展速度非常快,但是目前整個行業的規模并不大。根據易觀智庫的資料,截至2015年第四季度,移動醫療市場規模已經接近50億元,使用者數量達到1700多萬人。這個資料不一定準确,真實的移動醫療市場規模應該還是停留在30億元以下。
移動醫療未來還有多少紅利?
移動醫療行業為什麼熱?
為什麼近年來移動醫療行業呈現出如此火熱的态勢?我認為主要有四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醫療健康行業可以說是一個反經濟周期性的行業,它不太會受到實體經濟下滑的影響。
其次,上世紀90年代醫療服務體系第一次接觸到了網際網路,逐漸在pc端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發展。随着移動網際網路的普及,網際網路醫療從pc端轉向移動端,帶動了醫療服務體系網際網路化的第三次革命。
再次,分級診療、多點執業等新醫療政策的出台對整個行業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最後,移動醫療是電商、o2o産業的伴生物。無論是挂号網,還是春雨醫生,它們一開始都是打着o2o的概念,而不是移動醫療的概念。
移動醫療面臨的内外部挑戰
事實上,移動醫療的細分種類非常多,但是國内移動醫療類項目的同質化嚴重,大家主要在做三件事:網絡問診、挂号支付或者陪診、慢病管理。這說明,我國的移動醫療行業還是存在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也面臨着很多挑戰。
從外部來看,移動醫療行業主要面臨五個方面的挑戰:公立醫院依然壟斷了大部分的資源;基層醫療體系建設薄弱,病患較少,經費欠缺,醫生的專業水準較低;醫療保險仍然處于超支狀态,短期内無法得到填補;國家政策導向的實際落地緩慢;每個醫院的資料庫都是一座資訊孤島,互相之間無法打通并共享。
從内部來看,移動醫療行業主要面臨六個方面的挑戰:項目之間的同質化競争嚴重;各個項目的技術含量都不是很高,導緻整個行業的門檻提不上去,呈現魚龍混雜的特點;大部分項目的使用者活躍度都比較低;缺少核心的付費模式,患者不願意買單,醫生隻進不出,醫保入不敷出,沒有人為服務買單;過度依賴外部資源;同時,行業也缺少核心的落地項目。
網際網路醫療的發展機會在哪裡?
對于網際網路醫療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我姑且做出一個看似有些沖突的預測:
一方面,流量會向優勢項目集中,功能不斷內建化,如線上問診、醫生上門、慢病管理、醫患社群、醫學資料檔案存儲等一系列功能都會整合到幾個大平台上,給醫生與患者提供更便捷的服務。
另一方面,功能也會呈現出子產品化、專業化的特點,垂直細分領域将出現真正有競争力的項目,主要展現在智能硬體嫁接、資料監測、臨床測試等領域。
此外,我個人對于整個行業還有一些比較具體的判斷:三甲醫院在重大疾病特色科室上的優勢不會動搖,甚至會更加突出;多點執業在醫生圈的普及度會持續提高;網際網路醫療、醫藥資源等相關政策會不斷出台;醫生集團大量湧現,将來會出現一批脫離醫院體系的品牌醫生;社會醫療保險的控費持續趨嚴,商業保險仍然處在發展瓶頸期,自費體系中會出現一些中高端機構;基層醫療體系建設緩慢推進,網際網路醫療的發展會推動基層患者數量的上升。
總的來說,網際網路醫療行業正在推動醫療健康改革步伐的加快,企業應該努力提升自身的技術壁壘,加強差異化競争。
精準醫療是以個體化醫療為基礎、随着基因組測序技術快速進步以及生物資訊與大資料科學的交叉應用而發展起來的新型醫學概念與醫療模式。2015年1月底,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國情咨文中提出“精準醫學計劃”,緻力于治愈癌症和糖尿病等病症,目的是讓所有人獲得健康個性化資訊。
精準醫療有利于醫生制定更好的治療方案,提高病人的治療效果,減少對患者身體造成的副作用。它也為企業提供了新的市場機會,促使企業在大資料與商業模式上進行更新與變革。同時,它還增加了支付方的效價比,能夠減少醫患沖突。
精準醫療的風口在哪裡?
精準醫療的關鍵技術須處于上升期
從事精準醫療行業,擁有自主研發的核心技術是必不可少的。精準醫療的關鍵技術在疾病診療的不同階段均有展現。比如診斷階段包括分子診斷、基因測序ngs、液體活檢等技術,治療階段包括靶向藥物、基因編輯、基因治療等技術,其他階段的關鍵技術還有醫療大資料分析、智能醫療、遠端醫療等等。
作為一個投資人,我會關注每項關鍵技術處在怎樣的發展階段。因為我主要投資早期項目,是以項目的優勢技術一定得處在上升期,也就是我們平時經常說的“風口”。我目前比較看好的是3d生物列印技術。
精準醫療早期項目的投資機會
接下來,我想具體說一說精準醫療在哪些細分領域還有投資機會。
第一是基因測序,具體分為上遊裝置端(測序裝置研發制造與耗材試劑生産)、中遊服務端(基因測序服務與資料服務)與下遊應用端。國内的企業主要集中在中遊服務端,上遊裝置端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第二是靶向藥物。這個領域的重點是專利,對于在2011到2019年間專利到期的藥物,它應該已經進入申報階段;對于在2019到2012年間專利到期的藥物,可以開始立項;2012年以後專利到期的藥物則作為調研、跟蹤的儲備選項。由于國内的靶向藥物創新少、同質化相對嚴重,投資前的技術和市場盡調須嚴謹審慎。
第三是免疫治療。鑒于化療等傳統療法會逐漸失效,免疫治療将大有可為。據我了解,國内還沒有任何企業的免疫治療技術真正達到了國外的頂尖水準,甚至可以說是天壤之别。
第四是液體活檢。這個領域需要巨大的資金投入,沒有一定的經濟實力是無法成功的。
此外,蛋白質組學和代謝組學方向的項目、有關智能診斷等方向的醫療大資料項目也值得關注。
國内精準醫療的發展取決于什麼?
總的來說,國内精準醫療能否獲得快速發展取決于以下3點:中國公司自身的研發能力能否部分覆寫上遊産業,減緩對國外上遊産業的依賴性;中國醫療體系的變革能否在一定時期内形成有效的多層次多機構的協同體系以解決服務供給短缺的挑戰;支付方的支援力度會有多大,這直接關系到整個産業的規模大小。
====================================分割線================================
本文轉自d1net(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