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華為官方公布了2016年上半年度經營業績,華為宣稱今年上半年,整個公司了實作銷售收入2455億元人民币,同比增長40%,營業利潤率達到12%。
作為一家全球性的公司,華為的營收和戰略布局,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着商業世界的發展趨勢,當然資料中也難免會透露華為自身的一些政策。
索性拿出2014、2015、2016這三年同為上半年的經營業績,來對比一下,看看業績構成中,哪些變了?哪些沒變?
先來看看營收資料:
2014年上半年度經營業績,華為實作銷售收入1358億元人民币,同比增長19%,營業利潤率18.3%;
2015年上半年度經營業績,華為實作銷售收入1759億元人民币,同比增長30%,營業利潤率18%;
2016年上半年度經營業績,華為實作銷售收入2455億元人民币,同比增長40%,營業利潤率12%。
很明顯的可以看出,華為整體的銷售收入增長迅猛,但營業利潤率卻是持續下滑,其中2015上半年比2014同期下滑了0.3%,但2016年卻比2015年同期下滑了6個點。
雖然在細分業務領域的具體營收,華為并未詳細披露,但根據華爾街日報的解讀,利潤率下滑的原因是華為增加了智能手機業務的投資。
這一點也很容易了解,正是嘗到了2015年消費者業務大豐收的甜頭,華為才更大投入的加碼手機業務,要知道2015年以mate7、p8為代表的華為中高端手機和榮耀手機取得長足進步,消費者業務實作了可持續的增長,2015年也被稱作是華為在全球範圍内中高端市場站住腳跟的一年。
在今早36氪釋出的一篇文章中,任正非還表示:沒人說得清楚未來手機是什麼樣子,我們一定要開放,炸開“金字塔尖” 。
任正非還舉例說,蘋果公司很有錢,但是太保守了;華為沒有錢,卻裝成有錢人一樣瘋狂投資。如果蘋果公司不敢投錢,就隻能跟着我們,我們就會變得像蘋果公司一樣有錢。
這側面也印證了手機業務必然會占據很大的投入成本。但華爾街日報沒有解讀出的是,華為今年不僅會在消費者業務加碼,一定還會在推動5g、iot等營運商業務層面有大動作。
其實從2015和2016年的業務收入構成來看,兩年上半年同期的收入構成均是由企業業務、消費者業務、營運商業務三大業務構成,而2014年企業業務隻是一語帶過。
而華為的業績報告中,還有以下表述:
“2014上半年,華為的營收主要受益于全球lte網絡投資增長,而華為p7為代表的手機業務開始在全球70多個國家上市,意味着消費者業務主推全球化政策。”
“2015上半年,受益于中國4g網絡建設持續投資和全球資料流量增長驅動,營運商業務的領先優勢再加強,值得一提的是華為隻用了一年時間,已經在全球消費者業務市場,基本上坐穩了中高端手機市場的地位,同時開始發力企業業務。”
“2016上半年,‘開放’成了華為營收最大的關鍵詞,開始把重心傾向于客戶、合作夥伴的聯合創新,華為首席财務官孟晚舟把營收歸結于華為構築的全球化均衡布局和聚焦管道戰略。”
對比上述報告中的細節,我們發現:2014、2015上半年業績釋出時,華為均表示緻力成為ict基礎設施領域的行業上司者,而今年華為把未來目标改成了堅持長期投入,以客戶為中心,聚焦管道戰略。
何為管道政策?簡單來說就是“上不碰内容,下不碰資料”,隻是負責資訊流量的傳送,并不知道送出去的是什麼,隻要傳送了就要收費,包括資訊垃圾。
總體來看,我們可以預測華為營收增長的勢頭幾年間不會改變,但基于投入的新業務,營收的重心會有所改變。
至于研發以及業務投入導緻利潤率下滑的讨論,任正非或許已經給出了最好的答案:我們不是上市公司,每年攻擊城牆口的炮彈投入是200-300億美金。沒有任何一家上市公司願意這麼大的投資,因為股東不會同意。我們公司要生命,不要錢。
====================================分割線================================
本文轉自d1net(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