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不少網友的微信朋友圈被一張測試圖刷屏了,圖檔内容是人物姓名和性格标簽。隻要輸入自己的姓名、生日,就能生成相應的性格标簽。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不知不覺中自己的隐私資訊可能已經洩露。如果被不法分子利用,就可能進行精準推銷,甚至是詐騙。
如今,資訊安全已經滲透到日常生活當中,網上購物、網上支付、網絡約車等新興生活方式,在帶給人們友善、快捷和舒适的生活體驗的同時,也帶來一些讓人頭疼的隐患和麻煩。電信詐騙、盜刷信用卡等侵犯個人隐私事件屢有發生,造成不同程度的人身财産損害。
面對資訊安全陷阱,群眾有必要學會基本的防範常識,避免陷入不法分子編織的圈套。
要增強資訊安全意識,不輕易透露個人資訊。一些不法分子為了擷取他人隐私,常常打着誘人的幌子騙取信任。這時候,需要人們擦亮眼睛,時刻保持警惕。比如,盡量不要将姓名、身份證号碼、家庭住址、電話号碼等個人資訊釋出到網絡上,不要打開不明來源的網址連結,不随便掃二維碼等。總之,要妥善保管好個人資訊,不給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機。
要嚴格遵守相關法律法規,自覺做到不逾矩。為保障資訊安全,國家出台了《計算機資訊網絡國際聯網安全保護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其中對使用者的行為提出了明确要求。我們要自覺遵法守法,用法律法規規範自己的言行。
一旦人身财産安全受到侵害,受害者要敢于維權,勇于拿起法律武器,讓不法分子付出代價。在個人資訊安全方面,不少受害者常常抱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心态,認為自己損失不算大,不願意主動站出來,同違法犯罪行為作鬥争,這在一定程度上縱容了不法分子,進而埋下了更大隐患。
資訊安全與個人利益息息相關,每個人都應該增強責任意識,保護好自己的資訊。
====================================分割線================================
本文轉自d1net(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