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數字時代專業排行:資訊安全收入高軟體工程就業好

軟體工程、資訊安全會持續走熱;學前教育人才會繼續稀缺,特别是高素養的學前教育人才;房地産類專業難以像過去穩定吃香;健康護理、體育和汽車領域,在未來五年仍會是香饽饽。

21世紀最性感的職業是什麼?資料工程師。這是幾年前外國媒體提出的概念,從近三年的就業調研資料看來屬實。

又一年聯考落幕,如何挑選專業,中國家長愛看的仍是成本效益,即關心最好就業和賺錢最多的專業。

21世紀經濟研究院梳理近五年的高校專業以及就業資料發現,相關專業人才在市場的受追捧程度,跟中國經濟産業轉型密切相關。經濟大勢,以及科技發展最新趨勢,引導高校就業市場冷熱。

2017年聯考人數達940萬,從往年錄取率推演,今年将有700多萬人進入高校。21世紀經濟研究院認為,大資料和人工智能時代,軟體工程、資訊安全會持續走熱;随着二胎的放開,學前教育人才會繼續稀缺,特别是高素養的學前教育人才;房地産市場四年後的走向,跟調控政策密切相關,預計難以像過去穩定吃香;而健康護理、體育和汽車領域,在未來五年仍會是香饽饽。

大資料熱:軟體工程逆襲

麥可思資料顯示,在大學生大學畢業就業率前十的專業中,軟體工程專業在2015屆大學畢業生中排名第三,在2016屆大學畢業生中登頂第一。

軟體工程專業畢業生不僅吃得開,還吃得香。在2012-2016年大學畢業生半年後月收入前十的專業中,軟體工程已經連續3年排名第二。

在高收入專業排行榜上,與計算機相關的“軟體工程”、“網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資訊工程”等專業連續多年榜上有名。收入最高的是“資訊安全”專業,其畢業生半年後月收入連續三年排名居首。

21世紀經濟研究院發現,軟體工程、資訊安全專業吃香,得益于近年相關産業的發展,網際網路、大資料産業,成為中國近年來最熱門、最具發展前景的行業。程式員、資料工程師的薪酬加碼也在大資料時代不斷的升溫。

中國發展大資料已成國家戰略,而發展最大的瓶頸還是技術和人才。國内的各大網際網路公司,都在不遺餘力地去矽谷挖大資料工程師。大資料圈内,經常會被一些高薪招人的文章刷屏。比如,2016年萬達以50萬-70萬元年薪招聘大資料架構師、大資料研發工程師和算法工程師。

資訊安全和大資料、軟體工程一樣都是香饽饽,2017年《網絡安全法》實施,包括資料安全在内的網絡安全,上升到新高度。

360負責人周鴻祎最近提到,一個國家網絡安全的實力,最終取決于它能否批量産生傑出的技術人才,未來的網絡戰争,最終還是要落實到技術人才的較量。然而,今年我國高校教育培養的資訊安全專業人才僅3萬餘人,網絡安全人才總需求量則超過70萬人。

21世紀經濟研究院認為,在未來五年,軟體工程、大資料和資訊安全等相關專業,會持續成為香饽饽,資本、政策湧向大資料産業。而未來在大資料應用基礎上的人工智能、區塊鍊、智能制造等新風口,無不跟軟體工程、資訊安全等專業相關。

二胎和樓市熱:學前教育和建築類就業平穩

從2012年到2017年,學前教育專業的就業率相對較高,四度上榜高職高專專業就業率top10。21世紀經濟研究院預測,随着二孩政策的逐漸推進,學前教育的人才需求,隻增不減,中國家庭在學前教育上的投入也會越來越高。

2016年中國新增人口增長率為5.9‰,達到了近十年來的最高水準,其中新生嬰兒數增長7.9%。越來越多家庭也開始擁抱“二胎”。新生兒數量的增長會讓整個學前教育市場需求水漲船高,高素質的學前教育人才成為稀缺品。

以山東省為例,截至2016年底,山東省二孩出生人數80萬,占全國二孩出生人數的10%左右,位居第一位。據山東媒體報道,二孩的逐年增加,與之相關的各大行業也日益暴露出人才缺口巨大的問題,就幼師行業來看,目前山東省具有幼師資質人員僅有不到2萬餘人,幼師類求職者也僅有五千餘人。

随着山東地區學齡前兒童的逐年增多,幼師資源的緊缺将變得更加嚴峻。又一年畢業季,學前教育的幼師專業畢業生或将被哄搶。

房地産方面的人才,在過去五年就業相對穩定。

麥可思資料顯示,“建築環境與裝置工程”專業在近五年的就業率排行榜上有不俗的表現,多年榜上有名。不過随着房地産調控政策的不斷出台,未來五年房地産相關的建築專業就業情況,受調控政策影響較大,恐怕難以回歸過去五年的穩定狀态。

消費更新:汽車、體育類看好

除了上述熱門專業,還有不少高職類專業受追捧。回顧中國曆年的就業報告,汽車專業人才需求缺口不僅沒有縮小甚至不斷擴大,2016年來,汽車專業的就業缺口更是超過百萬。

面對汽車專業人才的缺乏,各大企業更是高薪招人。據獵聘釋出的《汽車行業中高端人才大資料報告》顯示,在制造行業主要細分行業的平均薪資排名中,汽車/機車行業名列第一,平均年薪為13.70萬元。

另一個熱門高職類專業就是健康護理和社會體育專業。21世紀經濟研究院認為,中國人在消費更新中,最願意為美麗和健康買單,相關消費增長迅速。

以體育産業為例,過去兩年是資本大佬在體育産業攻城略地的兩年,阿裡、萬達、蘇甯等憑借平台、資源、技術等優勢不斷争奪ip和版權。同時,資本寒冬下的體育産業的融資依舊不減,從2015年9月到2016年9月,共有近300餘家機構和個人參投體育創業公司,超過200億的資金通過這些機構注入220家體育創業公司。

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體育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任鮑明曉教授也指出,中國體育産業亟待補強人才短闆,目前最稀缺的就是七大類人才,他們分别是職業經理人、創新ip設計和營運人才、體育與相關産業融合發展所需要的人才、體育綜合體和體育特色小鎮管理和經營人才、智慧體育軟硬體開發與營運人才、戶外運動休閑管理和經營人才、冰雪産業管理和經營等各種人才。

未來體育産業三萬億的大蛋糕也正缺乏真正的人才來瓜分。

本文轉自d1net(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