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網絡安全法實施刺激市場需求 人工智能時代安全需與時俱進

資訊安全春天到來。6月1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以下簡稱《網絡安全法》)正式施行,明确了加強對個人資訊的保護,打擊網絡詐騙。這是我國首部網絡安全法,在網絡安全曆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目前網絡安全正成為幹擾政治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安全的熱點話題,随着大資料、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飛速的發展,全面加強網絡安全尤顯迫切。

《網絡安全法》劍指資訊保護痛點

正式施行的《網絡安全法》共七章七十九條,内容涵蓋了網絡空間主權、關鍵資訊個人資訊保護規則、關鍵資訊基礎設施重要資料跨境傳輸的規則等,确立了保障網絡的裝置設施安全,網絡運作安全、網絡資料安全,以及網絡資訊安全等各方面的基本制度。

随着網際網路應用的普及,個人資訊的洩露令人堪憂,輕則騷擾不斷,重則遭受詐騙蒙受損失。針對個人資訊保護的痛點,《網絡安全法》從源頭杜絕個人資訊洩露,在資訊收集使用、網絡營運者應盡的保護義務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網絡營運者不得洩露、篡改、毀損其收集的個人資訊,未經被收集者同意,不得向他人提供個人資訊。個人發現網絡營運者違規收集、使用其個人資訊的,有權要求網絡營運者删除其個人資訊。

與網絡安全息息相關的不僅是個人,還有網絡營運者。《網絡安全法》規定網絡營運者應當加強對其使用者釋出的資訊的管理,對洩露個人資訊的相關機關、組織、個人加大懲罰力度,特别值得關注的是,提供公民個人資訊違法所得五千元以上可入罪。将倒賣個人資訊處罰金額予以明确,這對目前社會中的個人資訊洩露将起到很好的震懾作用。

針對驗證難、追責難的困局,《網絡安全法》還明确了網絡資訊安全的責任主體,确立了“誰收集,誰負責”的基本原則。《網絡安全法》實施後,網絡空間打擦邊球或利用灰色地帶赢取利益的時代即将終結。

網絡安全産業迎發展契機

網絡空間治理真正步入法制化時代。2014年2月,國家成立“中央網絡安全和資訊化上司小組”,加強頂層設計的意志,研究制定網絡安全和資訊化發展戰略、宏觀規劃和重大政策;加快增強網絡空間安全防禦能力,加快用網絡資訊技術推進社會治理。2017年5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布了《關于辦理侵犯公民個人資訊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幹問題的解釋》,明确“公民個人資訊”的範圍,如使用者姓名、身份證件号碼、通信位址、住址,賬号密碼、财産狀況、行蹤軌迹等,都受法律保護。6月1日《網絡安全法》正式實施,我國網絡安全的頂層設計得以法制化,網絡空間監管有了基礎法律保障。《網絡安全法》的落地實施,将成為中國網絡資訊安全産業的分水嶺,促進網絡資訊安全産業的發展,在新技術變革以及政策強化的雙重驅動下,網絡安全産業将迎來高速增長。

據前瞻産業研究院提供的《中國資訊安全行業發展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資料顯示,2014年,我國資訊安全産業規模為740億元,預計到2015年才突破千億關口。業内普遍認為,在網絡強國戰略寫入“十三五”規劃這一大背景下,随着我國首部網絡安全法規的出台,将加速網絡安全産業的發展,這一産業的潛在發展空間将達千億級别。工信部印發《軟體和資訊技術服務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其中首次明确提出資訊安全産品納入目标中,提出到“十三五”末達到2000億元,年均增長20%以上,遠超全行業平均13%的增速。

人工智能時代網絡安全挑戰巨大

人工智能被認為是下一個科技浪潮,未來人工智能應作為工具應用于更多場景,協助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不過,由于人工智能基于網絡和大資料,機器學習是一個收集“過程資料”的過程,人工智能機器在消耗資訊和資料的同時,就涉及到對個人資訊的搜集、歸類、提取、分析使用以及涉及到授權别人使用等。在人工智能的網絡時代,我們在享受網絡大資料帶來的友善快捷的同時不得不正視網絡資訊安全的重要性。據思科預測,到2020年全球物聯網裝置數量将高達150億-500億個,越來越多的智能裝置連接配接入網,萬物互聯意味着不僅資訊共享,客觀上也意味着擴大了潛在的攻擊點。

可以說,人工智能是把雙刃劍,既友善了生活也增加了資訊洩露的風險。是以,《網絡安全法》的實施隻是我國網絡空間治理的一個裡程碑,未來人工智能時代安全邊界不斷延伸仍然需要法律和技術與時俱進。公安部網絡安全保衛局副局長李彤就在2017中國國際大資料産業博覽會上透露,目前公安部正在制訂網絡安全保護條例,拟将大資料、雲平台、物聯網、工控系統納入,并進一步完善等級保護措施,重點加強對國家關鍵基礎設施和大資料的安全保護。

保護網絡和資料安全是發展人工智能的前提,如果人工智能涉及到危及個人資訊的風險,那麼就要在法律上針對風險設立相應的制度,但人工智能也可以為網絡安全保駕護航。用人工智能也可以抵禦安全威脅,用大資料分析與算法能優化安全防護能力,比如人工智能+大資料應用正在全方位保障金融業安全。終歸結底,人工智能的隐患在于人。人工智能、網絡技術的蓬勃發展,需要人要有所忌憚和底線。如何完善法律加強監管,建立健全網絡安全資訊共享機制,并利用大資料等創新方式予以制衡,成為需要思考的問題。

本文轉自d1net(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