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Facebook的秘密,如何靠正确的增長名額殺出重圍?

“north star metric” 北極星名額,又叫做“omtm" one metric that matters, 唯一重要的名額。

之是以叫北極星名額,是因為這個名額一旦确立,就像北極星一樣,高高閃耀在天空中,指引着全公司上上下下,向着同一個方向邁進。

一、為什麼北極星名額那麼重要?

找到公司的北極星名額,是做增長的第一步,也是至關重要的一步。為什麼這麼說?

第一,做增長涉及到公司營運的方方面面,沒有一個明确的名額指引,很容易眉毛胡子一把抓,而無法有效地集中火力抓住重點。

第二,當公司到達一定規模,一個共同的目标可以幫助把團隊調整到同一個方向上,并且明确任務的優先級。

第三,設定一個名額,能夠大幅提高行動力。如同yc聯合創始人paul graham所說:一旦你標明了你的目标,你隻有一件事可以做,努力達到那個目标。通過這一個目标,你可以知道公司的狀況,有針對性地上線各種項目和試驗,然後觀察有無成效。

二、這兩家矽谷企業怎樣選擇北極星名額

如果上面的陳述還是讓你覺得太枯燥,一起來聽聽關于北極星名額的兩個故事吧。

(一)美劇《矽谷》中的pied piper

最近大熱的hbo美劇,sillicon valley 矽谷,剛剛出了三季,已經充分地俘獲了廣大馬工和非馬工的心。我的很多程式員朋友都在追,一緻的評價是非常寫實,而且幾乎有點太寫實了: 從某搜尋引擎大公司内部的浮誇文化,到形形色色的奇葩風險投資人,再到pied piper從一個程式員richard的業餘項目跌跌撞撞成長為獨立的公司,走過融資燒錢幾度瀕臨破産又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全過程,簡直可以稱為一部活脫脫華麗麗的矽谷真人秀。

Facebook的秘密,如何靠正确的增長名額殺出重圍?

  圖1:《矽谷》第一季海報

在第三季的倒數第二集,當投資人和公司員工興奮地開party慶祝pied piper的重大裡程碑500,000個安裝使用者時,公司的ceo richard卻處在巨大的恐慌中。為什麼?因為在這500,000次安裝使用者裡,隻有19,000, 也就是不到4%的日均活躍使用者(dau)。安裝數不用解釋,日均活躍使用者(dau)在這裡指的是每天至少登入pied piper 平台一次的使用者,使用者下載下傳多固然好,但是這裡面有很多是因為剛剛上市的宣傳,媒體報道和品牌效應,而高下載下傳低活躍使用者比例恰恰說明了産品還存在巨大的問題。在接下來的劇集裡,richard和他的團隊走上了想法設法增加dau的漫漫長路,無所不用其極,甚至還一度采用了從印度皮包公司買點選的辦法。

Facebook的秘密,如何靠正确的增長名額殺出重圍?

  圖2:安裝量和dau兩個名額的差距

richard 自帶主角光環,piped piper很可能會逢兇化吉。在現實世界中,如果你選擇了一個錯誤的名額作為公司的北極星名額,而你卻不自知,你會把公司置于一個十分危險的境地。

(二)facebook如何突破myspace重圍

早在facebook成立之前,美國社交網絡的老大是myspace。myspace曆史久,使用者多,還有東家加大金主新聞集團撐腰,從任何一個角度看都應該可以輕易碾壓由幾個大學辍學生創辦的facebook,最終卻輸得一敗塗地。其中的原因當然不隻一個,但是有一個有趣的差別是:myspace公司營運的主要名額是注冊“使用者數”,而facebook在mark的指引下,在成立的早期就把“月活躍使用者數”作為對外彙報和内部營運的主要名額。

Facebook的秘密,如何靠正确的增長名額殺出重圍?

  圖3:myspace與facebook的較量

你可能聽說過所謂的虛榮名額,“vanity metric"。 我們并不能說注冊使用者數是一個徹頭徹腦的vanity metric,但它卻有”虛榮“的成分在。怎麼講?如果myspace号稱自己有100萬注冊使用者,這裡面有多少是5年前注冊的,有多少注冊之後從來沒有二次通路過,有多少試用了幾次就成為了僵屍使用者,有多少仍然使用但是半年才上線一次?100萬的注冊使用者可能在投資人那裡看起來好看,在員工那裡說起來好聽,但在公司的内部營運上,它也可能讓myspace錯誤估計了形勢,走偏了方向,抓錯了重點,最終在和facebook的較量中敗下陣來。

Facebook的秘密,如何靠正确的增長名額殺出重圍?

  圖4:facebook突破myspace重圍

相比之下,從“使用者數”到“月活躍使用者數”,看起來隻是多了三個字,卻確定了facebook内部的任何決策都是指向真實持續的活躍使用者增長。我最佩服mark zuckburg的一點是,他不僅把月活躍使用者數作為内部的北極星名額,還堅持對外彙報同一個名額,以此來確定監督公司的營運政策永遠誠實地對使用者價值負責,而不是追求簡單粗暴的短期增長。要知道這一點并不容易做到,現在很多公司仍然選擇對投資人披露一個注過水的“半虛榮名額”,以求數字好看。

名額從來都不隻是名額,它代表了管理層對使用者價值和公司成功關系之間的了解,也會指導每個基層員工在日常工作中的一次次決策和執行。走正,和跑偏之間,也許隻有一個北極星名額的差別。

三、如何找到北極星名額

說說我自己的經驗吧,我最近加入了一家做個人金融類的app公司,主要負責使用者留存。我入職之後做的第一件事情不是大張旗鼓地開始做增長實驗,而是開展了一系列資料分析和内部讨論,最終我的第一個建議是停止使用公司現有的留存名額,轉而使用一個新的名額,得到整個團隊的認同之後,然後才開始針對新名額的增長實驗。通過上面兩個故事,我想你不難明白我為什麼要把這個作為第一步。

(一)衡量北極星名額的6個标準

那麼,如何找到一個合适的北極星名額呢?

首先聲明,這個過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也可能需要多次的嘗試和改版。開始之前,把你腦子裡有的一些名額寫下來,問自己下面一些問題,可能會幫助你找到大概的方向:

1.你的産品的核心價值是什麼?這個名額可以讓你知道你的使用者體驗到了這種價值嗎?

比如說,我現在公司做的是投資app,那麼使用者的核心價值就是投資,是以這個北極星名額應該和投資有關;

2.這個名額能夠反映使用者的活躍程度嗎?

在上面的例子裡,myspace的“注冊使用者數” 就沒有反應使用者的活躍程度;

3.如果這個名額變好了,是不是能說明你的整個公司是在向好的方向發展?

比如說,對于uber來說,如果隻是把注冊司機數作為北極星名額,顯然就忽略了乘客這一方面。是以uber的北極星名額應該能夠反映司機和乘客的供需平衡,是以“總乘車數”就是更為合适的一個名額。

4.這個名額是不是很容易被你的整個團隊了解和交流呢?

一般來說,建議選一個絕對數作為北極星名額,而不是比例或百分比:比如說,“總訂單數”就比“訂單額超過100元的訂單比例”好了解

5.這個名額是一個先導名額,還是一個滞後名額?

比如說,saas公司喜歡使用收入作為北 極星名額,這不是一個壞名額,但是它确是一個滞後名額。有的使用者很可能已經停止使用幾個月了,卻還在付月費。在這種情況下,”月活躍使用者數“可能是一個更好的先導名額。

6.這個名額是不是一個可操作的名額?

簡單地說,如果對于一個名額,你什麼也做不了,那它對你來說相當于不存在。

(二)3個案例搞清北極星名額

幾個北極星名額的例子:

Facebook的秘密,如何靠正确的增長名額殺出重圍?

  圖5:北極星名額案例

(三)在業務實踐中不斷優化

最後,不要苛求完美,不要試圖一步到位,尋找北極星名額也不是一道隻有唯一解的數學題,很多名額之間都有相關性,選哪個并沒有本質差別。

Facebook的秘密,如何靠正确的增長名額殺出重圍?

  圖6:通過資料分析工具持續監控北極星名額

借助資料分析工具,如國外的mixpanel、和國内的growingio,來持續監控你的北極星名額,在業務實踐中不斷優化。你的目标是為你的團隊找到一個最适合現階段的聚焦點,讓大家在日常工作中能夠齊心協力向着一個方向前進。

畢竟,任何方法論都是為了幫助你更好地達成目标。不管是北極星,還是南極星,隻要能照着我們走到終點,都是好星星。

本文轉自d1net(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