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隻手套造成外太空災難?《地心引力》中描繪過最糟情形

距今為止,世界各國迄今累計發射了超過數千顆衛星。一顆衛星如果在“壽終正寝”後仍沿軌道飛行,就存在和新衛星相撞的危險,屬于太空垃圾。如果發生這樣的事件,将會造成外太空災難,好萊塢大片《地心引力》曾經描繪過太空垃圾可能造成的最糟糕情形。

一隻手套造成外太空災難?《地心引力》中描繪過最糟情形

是以,國際條約規定,軌道高度在2000千米以下的衛星須在結束使命25年内落地銷毀。衛星結束使命前會收到讓其降低高度的指令,最終墜向地球。當然,因故障失控而隻好等着自然墜落的衛星也不占少數。從上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每年約有200枚火箭和衛星墜落,最近每年也有50枚左右。其中大部分在大氣層燃為灰燼,每年隻有數枚衛星的零部件落到地面。

一些失去效用的衛星,仍在軌道上飛行。雖然它們最終會因飛行速度減小,重返大氣層而與大氣層摩擦燒毀,但恐怕要在幾十年到幾百年以後。在近地空間裡,還飄浮着許多火箭的殘餘部分,如火箭被丢棄的金屬外殼、運載火箭的末級殘體、散落下來的發動機和各種銜接部件等。

目前能有效地控制失效衛星墜地威脅的方法有幾種:可以把退役衛星轉移至不妨礙其他航天器運作的軌道,或者也可以将退役衛星引導墜入指定海域;體積較小的衛星可以任其自由墜落,在大氣層中完全燒毀;如果衛星墜至距地球很近的太空軌道時,用反衛星武器将其炸成碎片。這種方法通常隻對涉密衛星使用,因為這個方法如果實施得不好,衛星碎片向上飛,産生更多的太空垃圾;還有一種方法就是使用航天飛機等大型載人航天器捕捉退役航天器,帶回地面,不過由于美國航天飛機退役,現在這種方法已經無法實施了。

太空中的垃圾不止失效衛星一種,它的來源非常廣泛,還有報廢的火箭助推器;甚至航天員作業時留下的航天服、工具鏟、老虎鉗、相機、牙刷;航天器表面材料的脫落,表面塗層老化掉下來的油漆斑塊;航天器漏出的固體、液體,以及航天器碰撞過程中産生的碎片等等,甚至還有宇航員遺棄的生活垃圾。

太空中的小個兒垃圾最主要的是是有意或無意爆炸産生的航天器殘骸,這類的絕大多數太空垃圾來自蘇聯和美國太空戰的“預習”。其中蘇聯就曾進行了19次衛星攔截、爆炸試驗,給太空帶來了500到1000塊大小不等的碎塊垃圾。無意的爆炸,如1973年間,美國有7枚火箭在軌道上爆炸。1986年,歐洲發射的“阿麗亞娜”火箭剛進入軌道就發生爆炸,其碎塊中大于10厘米的就有564塊,還有2300多塊小于10厘米的。

還有就是航天員漫不經心的過失。如1982年,航天員瓦倫丁·列勃捷夫在進行例行的太空行走時,他剛剛打開“禮炮7号”空間站的減壓艙門,由于近乎真空的太空所具有的巨大吸力,把航天員們不慎留在減壓艙内的一些螺栓、墊圈和一支鉛筆,都吸入太空,成為了太空垃圾。

更令人遺憾的是,蘇聯的一些航天員還把在太空生活中産生的生活垃圾丢入太空。人們還發現,有一隻美國航天員遺失的手套,竟在在太空裡飄浮遊蕩了20多年。

英國薩裡大學太空中心最新公布視訊顯示,其主導的“清理碎片”衛星成功完成撒網像大海捕魚一樣捕捉太空垃圾測試。其實,随着太空出現越來越多的垃圾,各國科學家都在研究如何清理。

為了節省燃料,美國德州農工大學提出“彈弓-衛星太空清掃器”能夠捕獲太空垃圾,再将太空垃圾投向地球大氣層燃燒,之後使用動量航行至下一個太空殘骸目标進行清除。

英國科學家則提議建造“立方太陽帆”,使用小型人造衛星帶動太陽帆捕獲太空殘骸至低軌道。這個項目最初計劃于2011年實施,但目前依然未能開始。

美國弗吉尼亞州雷神bbn科技公司的丹尼爾·格雷戈裡還提出一種大膽的計劃–在大氣層制造“爆炸”,使人造衛星殘骸進入低軌道燃燒。他們進行的研究測試表明這個方法足以擾亂低地球軌道太空殘骸的運作路徑。

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征七号首飛時曾經搭載了“遨龍一号空間碎片主動清理飛行器”,也是在探索太空垃圾清除相關技術。

清除太空垃圾關系到我們未來能否自由進入太空,不能任由它們漫天飛舞,各國科學家正在行動,相信一定能夠讓太空還原幹淨的星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