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化生效”是中藥通過體内多種不同中介環節的轉化而産生功效,是中藥特有的複雜功效機制 ,本文着力探索中藥經體内微生态系統的轉化而生效、由藥物在體内的二次産物發揮療效、通過對器官或系統的特定調理而呈療效、作用于“本”由“本”轉化出療效、“助人生生之氣”轉化為功效、調動和發揮機體的自主調理機制而呈現為療效。“轉化生效”是中藥在功效學上自主創新的戰略性突破方向。
中藥有特異功效,更有非特異功效,非特異性是中藥功效的突出特色,在其複雜的作用機制中,最重要的是通過體内多種不同中介環節的轉化而産生功效,可稱為“轉化生效”。
“轉化生效”中藥特有的功效機制和規律,是中藥在藥動學和藥效學上的重大發現和創造,它與中醫的治療原理相表裡,是中醫的治則、治法在藥物功效學上的貫徹和展現,是中醫特有的治療方式是以能在臨床收效的藥學支柱,2000多年的臨床實踐證明了其有效性和普适性,在藥學上具有重大科學價值和應用價值,是中藥在功效學上自主創新的戰略性突破方向。
1
經體内微生态系統的轉化而生效
人體内寄生着一個龐大的微生态系統,幾百種微生物定植于機體的不同部位(生态區、生态位),在正常情況下與機體共生,參與人的生理、病理過程,特别在代謝中起重要作用,是内服中藥在體内轉化生效的重要環節。
消化道微生物可對口服中藥進行轉化,由其二次代謝産物發揮功效。例如中藥所含的多種苷類成分,因其分子量大,親水性高,不易被腸道直接吸收,隻有在腸道内被益生菌水解成苷元,才能被腸道吸收發揮藥效作用。關于腸道細菌對苦杏仁苷類、香豆素類、黃酮類、蒽醌類、萜類等的代謝作用和代謝産物已有不少研究。有學者認為中藥真正的有效成分是經腸内菌代謝的産物。
有些中藥的作用是以腸道微生物為中介而發揮的。例如,對蘆荟苷瀉下作用的大鼠實驗發現,蘆荟苷對普通大鼠完全無瀉下作用,對無菌大鼠也無瀉下作用,但使無菌大鼠單一地感染人的代謝菌,則可引起劇烈腹瀉,顯示蘆荟苷的瀉下作用是由人的代謝菌轉化出來的。
有些中藥的抗細菌感染功效,是由微生态系統轉化而來的。例如,細菌易位是腸道細菌感染的重要原因,其機制是腸道黏膜的異常改變使定植于此的原籍菌不能生存,而由外籍菌移位來定植。研究發現在大黃的多種作用中,有一種重要作用是促進腸蠕動、清除腸道内細菌和内毒素、改善和保護胃腸黏膜屏障、糾正細菌易位,由此可治療由細菌易位而發生的腸道感染性疾病。
有些中藥在實驗中并無抗菌作用卻能夠治療細菌感染性疾病,顯示其抗菌作用是轉化出來的。一些有清熱解毒、抗細菌感染作用的中藥在體外實驗雖可抑菌,但濃度要很高,在體内難以達到這樣的高濃度,其抗細菌感染作用并非直接來自藥物本身;穿心蓮、金荞麥、白花蛇舌草無論在體外或體内均無明顯抑菌活性,卻可治療感染性疾病;穿心蓮水溶性黃酮部分體外抑制痢疾杆菌的作用較強,但對痢疾患者卻無效,抑菌力很弱的内酯部分的療效反而明顯。有些中藥被微生物轉化出的代謝産物,對另外的微生物有抑制作用,能夠調節微生物之間的互相作用,或調理微生物的定植條件,具有恢複微生态平衡、消除感染的效應。總之,體内微生态系統對中藥進行轉化而生效的面紗需要揭開。
2
由藥物在體内的二次産物發揮療效
研究發現,有些中藥的治療功效是由其在體内吸收、代謝的過程中産生的二次産物所發揮的。有人做的“六味地黃丸的體内直接作用物質及藥代動力學研究”,分析、鑒定出口服六味地黃丸後11個血中成分及其生藥來源,其中有4個成分為代謝産物,這些代謝産物可維持長時間的血藥濃度平台期,與口服單體化合物的體内行為明顯不同。發現1号成分52hmfa是由地黃、澤瀉、山茱萸三味中藥共同作用而産生的新的代謝産物,可明顯地改善實驗動物的血液流變學、血小闆聚集率、細胞黏附因子等,有很好的補腎功能,顯示52hmfa為六味地黃丸治療衰老和血瘀的主要藥效物質基礎。這一機制如被确認,将證明方藥在進入體内的代謝過程後,會由兩味以上中藥産生新成分;中藥不僅由腸道微生物代謝産生新成分,而且由生理、生化過程産生新成分,并由其發揮特有治療功效。這是一種更加深刻的轉化機制,應當予以揭示和闡明。
3
通過對器官或系統的特定調理而呈現療效
早有研究發現,補腎方内的各藥均不含類皮質激素樣物質(或其前體),但呈現出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對于腎上腺皮質激素不足的病症有治療作用,如果在實驗中切除動物腎上腺,該方則不再發生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顯示腎上腺在藥與效之間起了轉化作用。而有些助陽藥,臨床上有明顯增強性功能的作用,但在切除性腺的動物身上則無這種激素樣作用,顯示性腺在藥與效之間起了中介轉化作用。近年有研究發現,二地鼈甲煎能抑制睾丸間質細胞凋亡,可能是中藥補腎治療ed的機制之一;左歸丸、右歸丸能不同程度地改善下丘腦2垂體2腎上腺皮質的組織結構,延緩其老年性變化,由此而産生的效應難從左歸丸、右歸丸的藥理成分直接說明。
關于中藥的抗惡性良性腫瘤研究發現,中藥不僅可幹預癌細胞的正常代謝、破壞癌細胞的結構、抑制癌細胞的生長,還可通過改善血液理化特性、調節人體免疫功能,來增強抗癌能力,抑制緻癌化學物質的緻癌作用,防止癌細胞轉移;有些中藥通過對免疫細胞及因子進行良性調節,幹預惡性良性腫瘤免疫逃逸,發揮扶正抑癌的作用。
運用中藥的特定作用,對器官或系統、網絡的結構或功能進行某種特定調理,由其轉化出預期的治療效應,這種超出西藥藥理的作用機制特别值得闡明。
4
作用于“本”,由“本”轉化出療效
許多中藥具有雙向、多向調節作用,有人用“多靶點”來解釋,難符其實,應當回到中醫的治療原理來了解和研究。“治病必求于本”,“一推其本,諸證悉除”,将藥物作用于“病之本”,“本”被推動、扶正了,原來任何方向上的異常都可調整過來,故“諸證悉除”。在這裡“本”是藥物作用的“靶點”,是藥與效之間的轉化中樞,“諸證悉除”是“本”被“推”所産生的效應。
中藥的非特異作用、多向性作用,許多是通過“推其本”而産生的。當歸既能抑制子宮平滑肌,使子宮弛緩,也能興奮子宮平滑肌,使其收縮加強;鹿茸的中等劑量能增強心髒的收縮,有強心作用,而大劑量使用則抑制心髒的收縮,使心率減慢,血壓降低;腎氣丸中之熟地黃,原本補陰,無助陽之效,作用于人體,則表現出升陽作用;左金丸之黃連,原本瀉心,無清肝之效,作用于人體,則表現出瀉肝火作用。
桂枝湯對體溫、汗腺分泌、心率、胃腸蠕動、免疫功能等有更複雜的調節功效;發熱者有退熱作用,低溫虛寒者有溫經作用;下利者可止利,便秘者可通便;高血壓者可降壓,低血壓者可升至正常;心率快者可減慢,心率慢者可提高至正常;取微汗解肌可發汗而不傷正,對自汗出者可止汗而不留邪等。已發現桂枝湯的這些複雜作用,是通過對丘腦、神經、消化道、機體整體功能等與病變有關的機制的調理,然後産生的治療效應。
《内經》講“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益火之源,以消陰翳”,是典型的“推其本”治法。它不是直接“制陽光”和“消陰翳”,也不是“壯水”、“益火”,而是深及“陽光”之病本“水之主”“,陰翳”之病本“火之源”,通過“壯水之主”而“生水”以“制陽光”,通過“益火之源”而“升火”以“消陰翳”。在這裡找不到藥與“陽光”、“陰翳”之間的特異關系,更提純不出對“陽光”、“陰翳”有特異作用的物質成分。中醫的許多藥治都在用這種方法,是一種進階治療藝術,中藥功效也在這種治療中藝術地發揮,這是更有創新價值的功效機制。
5
“助人生生之氣”轉化為功效
中藥與西藥的一項重要差別在于,它不是消滅敵人的“魔彈”,而是推動和調理人的生命活動的“生生之具”(前“生”是動詞,後“生”為生命)。清代李冠仙總結得好:“氣虛者宜參,則人之氣易生,而人參非即氣也;陰虛者宜地,服地則人之陰易生,而熟地非即陰也。善調理者不過用藥得宜,能助人生生之氣。”不能從人參提純出“氣”的有效成分,也不能從熟地黃提純出“陰”的有效成分,其功效是“助人生生之氣”的結果。
已有研究發現,人參是通過對中樞神經系統、内分泌系統、心血管系統、代謝系統、免疫系統等的良性調節,才轉化和表現出多種重要功效。前蘇聯學者拉紮雷夫曾把這類藥物及其作用稱為“适應原”,它能調理和改進機體的适應功能,“增強非特異性防禦能力狀态”。已知人參、紅景天、刺五加、冬蟲夏草等屬于這類藥物,黃芪、黨參、五味子等有“适應原”樣作用。這類中藥的作用功效應當從“生生之具”、“助人生生之氣”來了解和研究。
6
調動和發揮機體的自主調理機制而呈現為療效
機體具有自主調理機制,依靠、調動、發揮機體的自主調理來防治疾病是中醫治療學的一大特色。張景嶽總結道:“凡治病之道,攻邪在乎針藥,行藥在乎神氣。故治施于外,則神應于中,使之升則升,使之降則降,是其神之可使也。若以藥劑治其内而髒氣不應,針艾治其外而經氣不應,此其神氣已去,而無可使矣。”這裡的“神氣”、“髒氣”、“經氣”,實際是指機體的自主調理機制。從“八字金丹”所講“有病不治,常得中醫”,張仲景所論“凡病陰陽自和者必自愈”,到柯琴的“欲其陰陽自和,必先調其陰陽之所自”、徐大椿的“病有不必服藥論”、“約略治之,自能向愈”等,所講的都是藥物要由機體的自主調理機制應而效之。
中藥的升、降、浮、沉和歸經,需要考慮中藥“應”于“髒氣”和“經氣”的作用機制。升、降、浮、沉不是藥動學的轉運、分布現象,不是藥達病所,而是效現病所,是藥效學的藥效現象,是在病所呈現的藥物作用效應。這種效應不是藥物的直接特異作用,而是由“髒氣”所“應”而“使”之的結果。中藥的歸經同樣不是藥物沿經絡轉運、分布的藥動學現象,有人采用标記法測定中藥有效成分循經的分布、貯積部位,或按西藥的受體學說沿經絡尋找中藥的受體,都不成功。
中藥的歸經應是藥效學現象,是藥物對機體的作用呈現的循經效應,是中藥作用由“經氣”所“應”而“使”之的結果。針灸的“氣至病所”是針刺與經絡互相作用的“得氣”效應,中藥的歸經效應需要考慮中藥與經絡的互相作用機制。
中藥如何依靠、調動、發揮機體的自主調理機制而愈病,是一個更加高深的課題,需要首先認識和掌握機體的自主調理機制,然後研究中藥如何對其進行調理和生效。
【來源:吉林衛生健康】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将及時進行處理。郵箱位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