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孫正義的物聯網戰略難度不小

新聞背景:孫正義所上司的日本軟銀集團近日再次成為資本市場與科技界的焦點,其計劃以243億英鎊,約合人民币2155億元的價格将英國晶片巨頭——arm公司收入囊中,但到目前為止,此項收購動作仍然需要英國政府以及公司股東大會的投票。

物聯網領域的潛在價值

在這之前,便有蘋果等巨頭公司發出要約,但皆因價格及戰略問題擱淺。而孫正義此次收購的最主要目的則是為未來布局物聯網埋下伏筆,那麼物聯網産業真正形成落地效應還需多久?孫正義的回報又有哪些呢?

物聯網(iot,internetofthings)--顧名思義是指“物物相連”的網際網路,對這一概念大家也許并不陌生。從2005年正式推出“物聯網”概念開始,它便被認為是繼計算機、網際網路與移動通信網之後的世界資訊産業第三次浪潮。

哪些行業率先實作了萬物互聯的價值?事實上,實作萬物互聯價值領先的行業涉及高科技、電信等。但是制造、能源、零售等行業目前還有大量的萬物互聯潛在價值未被開發,是以這幾個行業未來有大量開發ioe價值的可能性。

需要注意的是,孫正義的軟銀集團在投資領域恰好聚焦在以上行業,而孫正義本人也是技術出身,他的投資嗅覺無疑也是看好這幾大重點領域的超級含金量。

而據idc統計顯示,2020年全球物聯網市場規模将從目前的6000多億美元增長到1.7萬億美元。交易宣布之後,軟銀股價非但沒漲,反而有小幅下滑,這也從側面說明投資者對物聯網的前景還并沒有達到充分看好的程度,起碼,在技術走進現實中還需要更多的資源投入,沒有5-10年的發展期很難形成較高的接受度。

iot的核心價值要點與挑戰

先來看看要真正實作iot的價值,需要掌握三個核心要點:首先要投資高品質的資訊基礎設施的平台和工具。其次,能夠有一些實用性的技術方式讓企業推進資訊化創新。其次,要有一個非常好的資訊管理的經驗和流程進行分享,同時建立有效的資訊管理模式。

顯然,arm在移動領域的應用與技術積累無疑是通往萬物互聯世界的最有價值的平台。

在技術上,孫正義看到的路徑主要聚焦在人工智能與機器人應用上,但如果我們從行業的角度來看,幾乎任何一個行業領域都将與使用者實作最短、最高效以及最有應用價值的連接配接,暫且先不說商業模式的颠覆,就單從技術演進來講,未來必将是端到端的應用傳輸,服務傳輸,一大批身處中間地帶的傳統商業服務提供者将被淘汰,那麼,問題來了,物聯網的宏圖偉業真正實作還需要邁過哪些門檻呢?

首先,rfid和高精度的傳感器與射頻技術已經具備了較強的應用實力,可一旦落到區域與行業上還依舊沒能達到全面鋪開的程度,一是受成本影響,而是軟體能力不能跟上,三是相連裝置不比對。

其次,資訊傳輸上,基礎設施中的許多硬體裝置并未具備統一标準,尤其是在功耗、自适應以及傳輸協定上還需要更多的生态合作夥伴給予技術與對接資源的支援。

第三,也就是商業規模化應用還尚需時日,其中最主要的是牽扯到各個國家的,各個行業的安全級别,僅靠晶片廠商唱獨角戲是不可能的,擺在孫正義面前的依舊是通過阿裡模式那樣,從終端的使用體驗與習慣開始慢慢推進相關的技術服務。

====================================分割線================================

本文轉自d1net(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