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大熱天穿着密不透風的防護服,身背七十斤噴霧器執行消殺任務,短短幾分鐘就全身大汗淋漓
n海都記者 陳晉 陳江燕 馬俊傑 文/圖
有這麼一群人,在大熱天穿着密不透風的防化服、背着消殺箱,在福州的農貿市場、隔離點等重要場所穿梭,確定疫情防控落實到每個角落。他們全天24小時待命,負重70斤消殺器械來回奔走,站在離病毒最近的地方,堅守一線,逆風前行。炎熱的天氣,讓人喘不過氣,但消殺員蘇文涵要每天24小時待命,一旦有任務,第一時間背上“武器”出現在現場,迅速開展消殺,讓自己先入“險境”,把安全帶給市民。

蘇師傅和同僚背負70斤重的器械,進行消殺工作
昨日下午1:40,接到任務後的蘇文涵帶着徒弟胡永年,來到晉安河旁的中渼集市,他們依次穿戴好醫用防護口罩、一次性衛生帽、一次性衛生手套、防護服、膠鞋、長袖橡膠手套、護目鏡,然後開始配制消毒液,再将配制好的消毒液倒入噴霧器中,開始消殺工作。
穿戴着密不透風的防護裝備,加大了消殺工作的操作難度。記者看到,作業僅僅開始幾分鐘,蘇文涵就全身大汗淋漓,防護眼鏡上布滿水霧,視野模糊。
近一個小時的消殺工作完成後,蘇師傅脫去防護裝備,一身汗水
按照消殺流程,要保證噴頭掃過的物體表面濕潤,意味着這個位置消殺足夠徹底。市場的地面、櫃台與地面的接觸死角、攤點四周等表面都要全面進行消毒。消殺完畢後,消殺員需要在戶外酷熱的環境下進行清洗,以盡可能減少身上的污染,這一套洗消作業需要近一個小時,蘇文涵早已習以為常,但剛入門不久的徒弟胡永年時常全身酸疼,手臂僵硬。
“這套噴霧器加上消毒水,差不多要70斤重,每天都是背着它到處跑。”蘇文涵笑着說,福州的天氣潮濕悶熱,每次進行消殺,肩部都會被沉重的噴霧器械勒出血印,加上穿着密不透風的防護服,每次工作都像是“蒸三溫暖”,有時消毒水嗆出的淚水和汗水一起流下,将衣衫濕透,一次性手套脫下後,能直接倒出汗水。用蘇文涵的話說,感覺每個毛孔都在往外流水。
脫下手套,蘇師傅的雙手滿是汗水
45歲的蘇文涵老家在莆田,是一名榮民,15年的軍旅生涯造就了他堅忍、頑強的毅力。
“做消殺已經五六年了,特别是今年疫情防控期間,從大年初一至今,每天都是24小時待命,有時隻能睡2~4個小時。”蘇文涵告訴記者,今年2月,他和徒弟負責隔離區的消殺工作,一整套消殺流程下來,至少兩個小時。
由于消殺任務繁重,蘇文涵常常是剛到家還來不及坐下,又被叫到現場開工。“做消殺,最重要的就是穿上防護服,這‘東西’完全密閉,即使在冬天,也會悶得人直流汗。”蘇文涵調侃,每天披甲上陣流那麼多汗,也在幫他做“減肥”運動。
當天下午3時,蘇文涵和徒弟忙完手頭的工作,脫下身上的防護服,摘下滿是汗水的護目鏡,癱坐在路邊台階上,不停地大口喝水。
蘇師傅脫下防護服,再脫下能擰出汗水的上衣,這才算真正透了口氣
跟随蘇文涵消殺的過程中,記者雖和噴霧器保持了一定的距離,但記者的眼睛仍因近距離接觸到噴灑出的消毒液而感到些許不适,消毒液的氣味也十分難聞。說到此,蘇文涵顯得特别淡定,他說:“常和消毒液打交道,對這個味道早已經習慣,偶爾也會有些消毒液噴灑進眼睛,拿清水洗洗就好了。”
休息沒有多久,蘇文涵便又站起身,叫上徒弟,兩人迅速地将消殺裝置整理、收拾幹淨後,準備前往下一個工作地點。
編輯:郭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