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碗烏雞湯,“帶飛”雲南鹽津鄉村産業更新:東華大學科技扶貧、産業扶貧、消費扶貧,助力雲南鹽津縣鄉村振興

一碗烏雞湯,“帶飛”雲南鹽津鄉村産業更新:東華大學科技扶貧、産業扶貧、消費扶貧,助力雲南鹽津縣鄉村振興

今年春節期間,雲南省昭通市鹽津縣企業家周海和東華大學的範金輝副教授等老師們,一直在為一碗雞湯忙碌。他們正一起為這款雞湯出口到歐美、俄羅斯等地做最後的準備。

一碗烏雞湯,“帶飛”雲南鹽津鄉村産業更新:東華大學科技扶貧、産業扶貧、消費扶貧,助力雲南鹽津縣鄉村振興

十分鐘自加熱,就能吃上一碗帶有大山深處原始滋味的天麻烏骨雞湯。這款營養美味的友善食品去年10月上市,至今已賣出了三、四萬份。而最初靈感則是來自東華大學多學科師生組成的鄉村振興團隊。他們幫助當地的企業家和農戶,把祖輩賴以生存的天麻和烏骨雞從簡單的原材料供給,更新為高附加值的生态美食。

從2005年開始定點扶貧至今,來自上海高校的智慧,通過智力扶貧、産業扶貧、消費扶貧,幫助當地實作了電商從無到有的突破,正“帶飛”雲南鹽津鄉村産業更新。鹽津縣2017年獲評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稱号,2018年實作脫貧。

颠覆傳統的“種藥”和“吃雞”,新思路讓土特産不土

天麻烏骨雞湯是鹽津當地的特色美食,也是一味滋補健體的古方藥膳。然而,從雲南大山抵達城市餐桌的消費終端,即使是物流發達的今天,一隻3-3.5斤的生鮮烏骨雞售價也要200元/隻,幾乎是普通菜場裡的一倍。如何讓這個“黑鳳凰”飛出大山成了一道難題。

2005年,當東華大學和鹽津縣正式結對扶貧時,在當地從事特色中草藥種植和銷售的周海第一批來東華大學參加“鄉村振興骨幹人才教育訓練”。一堂堂由管理學院、材料學院等各學科老師聯合教授的課程,為周海播下了一顆夢想種子——為鹽津縣打造一款“土生土長”拳頭産品。

一碗烏雞湯,“帶飛”雲南鹽津鄉村産業更新:東華大學科技扶貧、産業扶貧、消費扶貧,助力雲南鹽津縣鄉村振興

2020年,在周海和對口幫扶的東華大學老師以及在當地挂職副縣長的副教授範金輝等多次讨論中,一款颠覆傳統“種藥”和“吃雞”的自加熱天麻烏骨雞湯誕生了。

“我們把最優質的天麻和烏骨雞加工成速食産品,不僅保存期限達12個月,而且還友善運輸和銷售。比起以前賣原材料,一隻雞做6罐雞湯,50元一罐的售價讓産品附加值也變高了。”周海告訴記者,有來自深圳的老餮顧客反複回購,覺得“比菜場裡買雞現做的湯更好喝”。

一碗烏雞湯,“帶飛”雲南鹽津鄉村産業更新:東華大學科技扶貧、産業扶貧、消費扶貧,助力雲南鹽津縣鄉村振興

讓土特産不土,除了内在的高品質,外在的高“顔值”也同樣重要。

今年寒假期間,管理學院副院長楊帥和同僚們實地考察後發現,“不僅要向更多人推廣這裡的生态農業美食,更要為鹽津的特色産品打造品牌,為産業培養别具一格的競争力。”她告訴記者,現在改變鹽津縣土特産樸素但落伍的包裝,已經成為設計學、營銷學等專業課程的大作業,由學院專家共同策劃推進。正在校園舉辦的“扶貧創意營銷大賽”也通過向大學生集思廣益,既讓學生了解當代鄉村産業,也為貧困地區發展帶去青年智慧。

一場直播帶來20萬訂單,企業電商銷售額從5%提高到30%

為當地農産品更新換代,還必須要為當地産品打開銷路。去年,一場直播為周海帶來第一筆20萬的大訂單。在一場動員全校師生的“院長代言、教師帶貨、學生帶熱度”消費扶貧活動中,東華大學工商管理系系主任劉東勝也“變身”主播,向網友推廣鹽津縣的各色農産品。當天,農業銀行的掌銀電商負責人剛好看了這場直播,很快通過劉東勝聯系到鹽津縣。

如今,鹽津縣與中國農業銀行合作在農行掌銀建立扶貧專區,上架30餘種農産品,幫助銷售近50萬元。

周海還在東華大學師生的幫助下搭建了自己的“微店”,“我們這裡一戶家庭隻要種一畝草藥就能脫貧,如今單是和我們企業合作的200多戶從事種植和養殖的農戶,一年純收入就從3000多元提高到了10000多元。”周海說,如今還有年輕人返鄉就業,“今年我還專門招聘了一位負責電商管道的年輕人,我們打算自己發掘山裡的原生态‘土味網紅’”。

在東華大學老師們牽線搭橋下,鹽津縣與阿裡巴巴、上海光明都市菜園等簽訂合作協定,啟動農村淘寶“千縣萬村”計劃,促進“網貨下鄉”和“農産品進城”雙向流通。當地還成立了“中國縣域電子商務經濟發展聯盟(鹽津分盟)”“中國電子商務會農村電子商務人才培養基地”。

“觀念的轉變最重要”,激發當地發展的内生動力

加快提高鹽津縣的産業發展和自我造血功能,需要的不僅是幫扶,更需要幫助當地農戶“更新”觀念。

楊帥在和當地的養雞農戶交流時發現,當地人普遍認為烏骨雞的生長必須超過8個月營養價值才高。但随後楊帥聯合食品科學的老師和農業專家聯合調查發現,長到5個月的烏骨雞,重量就幾乎不再增長并且肉質更加鮮嫩,更符合現在長三角消費者的口味。她說,這些細緻科學的調查以及農戶是以提高的收入,可以幫助當地人更願意接受科學農業,而不是一味地憑經驗。不過,她也坦言:“要說服當地人改變觀念還需要下功夫,我們正在準備更充分的市場調研和方案。”

從無到有的新技術、新管道和思維新模式,讓很多像周海這樣的當地人感受到“觀念的轉變最重要”,他們也更願意積極嘗試創新。

一碗烏雞湯,“帶飛”雲南鹽津鄉村産業更新:東華大學科技扶貧、産業扶貧、消費扶貧,助力雲南鹽津縣鄉村振興

今年,東華大學對接中醫專家,為鹽津縣引進有較高藥用價值和較好的市場前景的“四倍體蒲公英”種植和開發項目,并設立20萬元資助專項,推進20畝“四倍體蒲公英”試種植工作。東華大學還組織專家為鹽津玄武岩纖維研發等項目提供科技支撐,累計投入近100萬元。紡織學院專家聯系玖雍民族文化創意公司推廣火草相關産業,設立“火草絨纖維材料及其紡紗關鍵技術研究”專項,提升當地産業發展水準。

一碗烏雞湯,“帶飛”雲南鹽津鄉村産業更新:東華大學科技扶貧、産業扶貧、消費扶貧,助力雲南鹽津縣鄉村振興

而陳泉源教授曆時五年,為鹽津研發“兩污”治理科技示範工程項目,在鹽津縣牛寨鄉敦厚村和落雁鄉牛塘村小岩扶貧安置點建設的農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工程,覆寫21個村社群,幫助當地3000餘人解決了生活垃圾及污水排放問題。

一碗烏雞湯,“帶飛”雲南鹽津鄉村産業更新:東華大學科技扶貧、産業扶貧、消費扶貧,助力雲南鹽津縣鄉村振興

“放假回家我發現,家鄉的路燈越裝越多了,建立的廠子也越來越多,老鄉們的種植養殖的技術提高得非常快。”正在東華大學就讀應用化學專業鹽津籍學生肖俊,和她的同學利用假期為縣裡的學弟學妹們介紹多姿多彩的大學生活和外面的世界。2019年6月,東華大學資助鹽津學生來滬參加“行走教育”,通過走進東華附校課堂、上海學生家庭等活動開拓視野。2020年6月,鹽津縣易地搬遷安置點水田新區第二國小的學生們,用上了 “雲智能”平闆電腦教學裝置。

作者:儲舒婷

編輯:吳金嬌

圖檔來源:東華大學、受訪者供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