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企業協作

2016 第十八屆 cence企業協作及通信大會(cence.d1net.com)于6月14日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盛大舉行。6月15日還有2016 ccs企業雲計算高峰論壇(ccs.d1net.com),這也是國内面向政企客戶的最重要的一個雲計算會展。cence企業協作及通信大會上,移動社交下的協作将成為主要議題。

以下是現場速遞。(聲明:本稿件來源為現場速記,可能有筆誤和别字,僅供參考)

主持人:感謝張總的精彩分享,下面有請新毅資本合夥人、新毅金融cto肖鵬為大家分享“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企業協作”。

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企業協作

新毅資本合夥人、新毅金融cto肖鵬

肖鵬:大家下午好!分享以前,大概簡單介紹我個人,我現在主要是兩塊工作,一個是做投資,是以在座的如果有好的創業項目可以找我。我主要投的方向是金融、科技,第二個是投智能硬體,反正與網際網路比較相關的項目。我本人是技術背景,我做了很多年的技術,到現在為止還在做技術,是以基本上主要的以前研究的技術的方向是企業的架構的規劃,我是架構師,基本上到現在的一些大型架構我還能夠做,大概是這樣的。

後面有我的微信号,我講三部分,我的了解,這個不一定很對,但是我自己認為協作已經發展到3.0的時代了,1.0、2.0、3.0我都親自經曆過,我做過這方面的規劃。我大概以我自己的經曆分享一下我們怎麼去了解這個協作的。

我認為協作1.0大概是2003-2008年,那個時候主要是基于pc網際網路時代。特别是各種通訊方式的融合。它的驅動是各種通訊方式的割裂,嚴重的影響了溝通效率。随着技術的發展,軟交換的出現,就是ietf、sip協定和itu h協定簇的并行。2005年我主管亞太區的統一通信,就是uc時代。我們發現一個問題,有郵件,有即時通訊,包括可能有傳真,還有這種視訊,其實每個人你會發現有很多,會有郵件、e-mail位址、即時通訊的号、手機号、電話号碼,是以很麻煩,每一種通訊方式是割裂的。是以,當時我們想能不能有一種方式把所有的通訊方式整合在一起,是以就算你發現隻有一個uc id号,這樣不管你在哪兒,比如在會場不友善接電話,可能一個客戶打電話進來以後,它會把客戶的電話轉化成文字的方式發到你的郵箱裡面,這樣重要的資訊就不會漏掉。

當時我們出于這樣一個驅動力,是以我們做了統一通訊,就是uc的。我的了解,那個時候還沒有講到真正的協作的時候,是以,uc1.0,大概是驅動的。那個時候基本上ietf還不是一個處于領軍的地位,即時通訊這個層面,國際電信是主動通信方面的協定,那個時候sip協定其實不是很吃香,軟交換和硬體其實最早是通過網關的形式來連接配接的,再和其他的像郵件系統、傳真、即時通聯系起來,大概是這樣的。我覺得那個時候絕大部分還是外商,就是外資企業的成本,包括微軟、polycom、tandberg等。

1.0時代我認為架構是這樣的,把所有的系統基本上通過這樣一個mcu的方式連接配接起來了,所有業務的郵件、即時通訊通過網關的方式連接配接起來,這樣把所有的電話、視訊,包括3g手機,然後各種通訊的工具,各種通訊終端,和終端都會連接配接起來,這樣建構了一個uc的頻道。

2.0時代,我認為是2008-2014年。2008年以後發生一個很大的變化,這是原來ietf,就是internet工程業務組的地位越來越上升了,這時候有網際網路飛速的發展,是以國際電信聯盟的地位慢慢下降了。這個年代的特征,網際網路的飛速發展。但是,這個時候因為移動網際網路還不是非常的普及,還是基于pc網際網路一個時代。但是,這個時候一個典型的特點,就比1.0時代有一個什麼不同?它開始應用系統互動了,我們說的應用系統,除了郵件、即時通訊以外的應用系統,erp系統,比如供應鍊的管理系統等等這些應用系統的融合。是以,現在可能很多人很難想象,為什麼通信能夠和應用系統結合。一會兒我講一個案例,怎麼和應用系統結合。這個驅動是業務複雜度的提高,跨地域的業務協同,因為我們很多時候打完電話以後,或者郵件發完總會把這個東西轉換到業務系統,比如流程的審批,或者有cti的方式,把語音的指令轉化到流程的審批,這個時候你會發現僅僅是通訊層面的融合是不行的,需要跟業務系統的結合,和業務系統高度的整合到一起,是以提高整合的效率。第二,好像2008年以後,2008到2012年左右,當時很多公司大概削減了很大的差旅費用,大量的利用内部的專線,自己的電話系統和軟視訊系統,這樣降低差旅成本。大概會用到一些典型的産品。

當然,可能這裡面就說,我為什麼沒有列特别多國産的産品,2.0時代國産的産品還很少,還是以國外廠商為主的。當然,coremail政府機構用的比較多,但是真正我們企業級裡面用的比較多的還是像domino exchange,它有很多現成的網關,比如你用思科就有系統結合的時候,不需要二次開發。比如oracle ebs,有專門針對通信系統開發的控件。

我覺得2.0時代大概會是這樣的一個架構,剛才我們列了它的一個協作的平台,把所有的元件、子件都結合在一起。這是我們舉的一個例子,跟sap的内部審批流程內建。内部是把即時通訊內建進去了,直接點一下綠色的按鈕,會跟這個發起一個即時通訊的會話,告訴他這個地方有一個什麼審批的東西可能有些不清楚的地方,他可以在這兒發起一個即時通訊的會話,這個流程裡面發起一個即時通訊的會話。這是我們和視訊的內建,及時頭訊和視訊和電話在一個界面裡面會內建,是以任何一種方式,都可以很靈活的發起不同的通訊方式。

我舉的一個例子,當時我所在的公司,大概2009年部署完了,這個公司大概有八九十個城市有分支機構。我們當時所有的分支機構全部用sdn連接配接起來,是以告别了整個内部的完整的視訊、電話、郵件,包括sap系統的一個內建。2008年以後有經濟危機,當時需要把差旅成本削減20%到30%。是以,通過這麼一個系統的內建和差旅費用一年大概省了1200多萬。現在的時代應該是一個3.0的時代了,3.0時代,現在已經是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了,因為智能終端的普及,是以協作與傳統的坐在辦公室裡的那種方式可能轉到手機上來了。是以,它是智能手機的一個普及,移動網際網路的出現。這個時候的特點我覺得就是通信和業務高度的融合。

盡管在座各位不同意我的觀點,但是我認為國際電信聯盟,就是硬交換和逐漸小時,基于saas平台的視訊或者語音交換,這就是軟交換的出現會逐漸的,如果以前完全像硬交換的方式很難做saas平台,是因為技術路線的限制。包括現在開源的比如xmp協定,搭建了saas平台,是以這種協定大量的架構的出現,慢慢會取代傳統的通訊方式,這是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特點。我認為它最大的驅動就是業務驅動,因為我代表一個企業的觀點。就是企業的組織形态已經是一個大統一的組織,比如海爾是一個非常非常大的集團公司。當現在到這個時代,很難靠一個大的集團來管很多部門,稻盛和夫也提出阿米巴的經營模式。大的形态有很多要共享,比如戰略要共享,盈利資源要共享,是以這個時點和後面的職能部門之間緊密的協作關系,是以以前那種打個電話,或者個郵件,單一的那種溝通方式很難達到業務的高度協同了。是以,這種組織協調的内部,驅動了你的協作必須是一個高效的協作方式。

我們以前協作真正的是和内部,外部的客戶隻是打個電話。但是,“網際網路+”的時代,企業邊界的淡化,弱化你企業内部的邊界,其實你很難知道,你企業的邊界在哪裡?在供應商那裡,還是在你的客戶那裡。是以,按照德魯克定義的組織形态,其實它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也就是企業的邊界在模糊,是以我們協作的内容其實要跨整體的,就是從我的供應商到我的客戶,是以以前封閉的内部的通訊方式已經受到嚴重的挑戰,需要有内部和外部的溝通。是以,這種内外地的溝通也驅動我們的通訊方式和協作方式的變化。當然,還有網際網路技術的成熟,社交媒體的出現,這是我認為的觀點。

我舉了幾種代表性的産品,不是給某個廠商做廣告。比如我們現在用的比較多的企業微信号,企業公衆号,可能在座大部分都熟悉企業服務号,企業推廣、公衆号和服務号。但是,我們看到其實有微信企業号的,微信企業号實際上是企業内部的管理系統,把内部的資訊打通了。裡面也有很多功能,企業通訊錄、員工生日、日志資訊、打卡簽到,這個裡面的功能取決于你開發什麼功能都能做到,微信隻是一個連接配接器。

現在用的比較多的釘釘,比如裡面有審批、簽到、日志,還有語音,但是沒有形成視訊。現在因為你看網絡直播,yy全部用開源的架構,可以同時幾十個人在裡面都沒有問題,技術上完全沒有問題,隻是因為現在成本的問題。因為最大的成本是流量成本,做分發的時候流量成本非常高,如果需要完全可以把視訊內建進來,包括現在微信隻是點對點的視訊,沒有有mcu的方式,多點視訊的方式。

現在我們用的是雲之家,把很多應用內建進來了,是以它裡面有很多應用,它的應用可以不斷的添加進去,它實際是一個典型的協作平台,然後它不斷的添加應用的方式,加到他的平台面。比如我們上班用的簽到,我們可以開電話會議,至少還比較清晰的說,它不是用手機,找手機的信道,它找的是ip的信道。然後這裡面可以做即時通訊,它有一個好處,把微信打通了,是以可以把内部的,如果需要把内部的要拿過來也可以,因為有的聊天隻限于企業内部,但是可以把外部的客戶拉進來的。

然後雲之家簽到,它是基于位置的,是以不能代替你打卡了。然後有工作彙報,因為這個工作彙報隻在乎你的消息裡面是可以內建的,比如我給範總發個消息,我要範總做一個什麼事情,或者完成什麼工作,範總那個消息是可以轉換成任務的。然後,你拜訪客戶之後,直接把客戶的辦公樓的位址新增加一個客戶,把你的crm弄進去了。然後可以做對客戶的拜訪,非常精準位置的客戶拜訪,這樣不光是說對銷售的一個考驗,還可以說時間長了你積累了很多新的客戶的資源,也是擷取新客戶的管道來源。還有把郵件內建進來了。這是我的聯系方式,大家可以掃一下我的微信,友善的時候大家可以交流,謝謝!

本文轉自d1net(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