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演過8次毛澤東,特型演員侯京健:《覺醒年代》不同于以往

他是特型演員,從2010年起就先後在《鐵肩擔道義》《毛澤東》《秋收起義》《偉大的轉折》等多部電視劇中扮演毛澤東形象,被譽為“偉人專業戶”。

他的戲路卻不止于此,曾是2008版《鹿鼎記》中光明磊落的楊溢之,《新神雕俠侶》中聰明機敏的馮默風,也曾是《北上廣不相信眼淚》中的不靠譜好丈夫南海。

他就是85後青年演員侯京健。他演過八次毛澤東同志,這次不同于以往。

演過8次毛澤東,特型演員侯京健:《覺醒年代》不同于以往

重大革命曆史題材劇《覺醒年代》正在央視綜合頻道黃金時間熱播,這部口碑之作目前豆瓣評分8.9,不少觀衆評價“心潮澎湃”。劇中,侯京健再次扮演青年毛澤東,重回百年前,回望和李大钊、陳獨秀、周恩來等中國先進分子和熱血青年追求真理的澎湃歲月。從受到《新青年》雜志啟發到堅定共産主義信仰,電視劇将毛澤東不斷探索救國之路的思想變化曆程呈現出來,雖然扮演這個角色已經駕輕就熟,但侯京健坦言,要塑造不同時期毛主席的形象,不容易。

“今年是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這部電視劇作為獻禮片在央視播出,它所承載的重量,演員所擔負的責任,實際上都給我們形成了不小的壓力。”侯京健坦言,結合劇本,隻有通過将人物形象塑造得更加生動、豐滿、立體,才能展現毛主席思想變化的過程,才能讓觀衆體驗到,中國共産黨成立的艱辛,所經過道路的崎岖,“體驗到當時中國處在那樣一個内憂外患的環境之下,革命先驅憑借光明之心和信仰,走出黑暗,走向勝利的振奮和喜悅。”

在《覺醒年代》中,青年毛澤東出場的第一場戲,是在一個雨天。毛澤東冒雨奔跑在街道上,懷中夾着一沓包裹着的《青年雜志》,入目所及,潦倒的乞丐貧弱不堪,而一旁的汽車中,坐着富人家的小孩。社會的貧富差距昭然若揭。

這也是侯京健印象最深的一場戲。“當時心裡就有個想法,這個表演不能那麼簡單,要跟以往的表演不太一樣。”

這個場景,劇組調集了近六百人的場面,在170米長的一條街道上,組織了大量的攤點。“毛澤東同志一出場是下雨天,所有的人群都是往這邊去的,隻有‘我’一個人逆向行走。”侯京健說,這麼簡單的一條街,首先看到了小商小販,再往前走,就有賣孩子的;繼續向前,有窮人要飯,有軍閥騎着馬沖擊百姓,“這一條街,就反映出當時社會的百态和整個社會的不公”。

演過8次毛澤東,特型演員侯京健:《覺醒年代》不同于以往

侯京健回憶,“淋雨”這場戲,從早上八點多鐘起來,一直拍到沒有天光,大概十多個小時沒有再換過衣服。“我們講究的是還原,講究的是真實,講究的是細節,如果我把這衣服脫下來曬幹了,再次噴水、再次灑水,可能身上的水印會不一樣。每天的工作量非常大,而且每一場戲我們摳得都非常細緻,每一個鏡頭都非常走心,是以在整個拍攝過程之中還是比較辛苦的。”

青年毛澤東的出場可以形容為“迎雨奔跑,踏水而來”。在侯京健看來,這樣的出場也頗具象征意義。“這是一溝絕望的死水,泥濘污濁,但是,被青年毛澤東一腳踏開,不複存在。冒雨前行,象征着他不畏艱險、毅然無懼,同時也意味道路曲折、崎岖無比。”

顯然,此時的毛澤東,已經找到了迎擊這一場風雨的辦法,那就是他懷中夾着的《青年雜志》,也就是後來廣為人知的《新青年》。

侯京健印象深刻的還有另一場安源煤礦的雨戲。這場戲大雨如注,其中有一部分是真實的雨,下得山坡上全部是泥水。“演員全部要塗抹得除了眼白和牙齒是白的,其他地方全是黑的。在這麼一個環境下,我們全組沒有一句怨言,大家兢兢業業地在大雨當中,淋了接近四個小時,為了拍這樣的鏡頭。”

盡管演過很多時期、不同階段的毛澤東,但面對《覺醒年代》這個劇本,侯京健仍然感受到不小的挑戰。“這部劇的時間線從1915年開始,毛澤東同志那時候還在湖南上學,到後來去北大當圖書館管理者,認識李大钊、陳獨秀等人,接觸馬克思主義……可以說他的思想啟蒙、轉變全都展現在這一時期,是以尺度拿捏非常重要,需要诠釋的情緒變化也非常豐富。”

他說,青年時期的毛澤東有一股求學的韌勁兒,自小就愛看書的他,對知識的渴望是極其強烈的,這也造就了他獨特的性格魅力。“當面對一些困難時,主席身上那種不屈服的精氣神如何去把握,這對我來講也是一個挑戰。”

侯京健多次演過毛澤東,但他并不排斥被“标簽化”。他認為,所謂的“型”是觀衆給的,他并沒有把自己框在某個形象中。“如果被貼上标簽,說明演得很傳神,某種意義上來說其實是一種肯定。”

而每一次飾演毛澤東,他都能從自己的表演中找到不足和可加強的地方,能夠對偉人的一生有更多了解,對于他自己來說,也是另外一種成長。“怎麼和角色融合?就是在演戲的時候盡量做到想毛主席所想,心裡充滿光明,并且心中刨除雜念,甚至不去考慮表演的技術,盡力‘走心’。”

欄目主編:施晨露 文字編輯:張熠

來源:作者:張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