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登海 西安報道
從“引進技術”邁向“自主創新”,近年來,陝西省一直在科技自立自強的道路上砥砺奮進、不斷開拓。
站在“十四五”的起點,陝西省啟動建設秦創原創新驅動平台,聚焦立體關聯“孵化器”、成果轉化“加速器”和兩鍊融合“促進器”三大目标,以創新驅動高品質發展,以建構科技成果産業化平台為創新驅動加力加速,加快把創新優勢轉化為陝西發展優勢。
作為西鹹新區五大組團之一,秦漢新城乘上了秦創原這輛正加足馬力向前進發的科創快車,把秦漢新城打造成為大西安北部的科技創新高地。
業内受訪專家認為,在秦創原之前,陝西自由貿易試驗區秦漢新城功能區已經有了四年的探索發展,随着秦創原建設的加速推進,秦漢新城将實作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雙新驅動”。
融入秦創原 打造“四中心兩基地”
“我國每年有數萬項科研成果,但是成果轉化率卻很低,導緻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是我國産學研合作的内在機制存在着科技創新與産業發展的‘兩張皮’現象。”業内專家認為,陝西作為科教大省,擁有100多所高校、1500多家科研機構、300多家國家級園區平台、70多個國際創新合作平台以及上百萬專業技術人才,如何發揮這種優勢,讓科研接地氣,将科研成果進行有效轉化,是陝西省着力破解的關鍵課題。
秦創原的設立,正是解決了這樣的弊端。該平台是陝西最大的孵化器,是全省創新驅動發展總平台,肩負着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建設共性技術研發平台、實作校地校企合作、創新人才教育培養、推進政産學研深度融合等重大使命,承擔着打通科技創新工作“最後一公裡”堵點的重要作用。
秦漢新城主動作為、聚力創新,以更大氣魄、更大力度、更開闊視野和更快的步伐,積極全面參與秦創原創新驅動平台建設工作,潛心打造叫得響的産業園區,謀劃招引更多示範性項目,吸引科創領域人才、平台、項目等要素聚集,努力推動創新驅動發展盡快見效成勢,助力新城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為推動秦創原創新驅動平台建設貢獻力量。
在秦創原創新驅動平台的總體架構下,秦漢新城提出了打造“四中心兩基地”的基本思路:依托陝西省人民醫院西鹹院區、空軍軍醫大學科教研發優勢,打造生命科學創新中心;依托新能源汽車産業叢集,打造智能制造創新中心;依托豐富曆史文化遺存,打造數字文化創新中心;依托陝西省内軍工優勢,打造軍民融合創新中心。以文化遺産保護技術創新、視覺傳達藝術、資料流量分析等為産業方向,着力建構數字文化創意全産業鍊,打造新絲路數字文化(創意)産業基地;以西安外籍人才(秦漢新城)服務中心為依托,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打造離岸人才創新創業基地。
創新型企業争相入駐
随着秦創原“四中心兩基地”建設,秦漢新城科技創新進入空前密集活躍期。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陝西銷售公司(中石油陝西銷售)的氫能科技發展項目是其中的代表性項目之一,目前已經落地。
“氫能作為實作脫碳的重要解決方案,在助力實作‘碳達峰、碳中和’目标發揮着重要作用,但是西安還未能形成能源生産及其深加工的産業鍊。秦漢新城非常重視新能源項目的開發建設,基于此,我們達成了合作的共識。”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陝西銷售公司總經理劉國強介紹,陝西省西鹹新區秦漢新城開發建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和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合資成立了西鹹新區秦漢新城中油氫能科技有限公司(中油氫能科技)。該公司将發揮自身優勢,全面參與區域内汽車服務行業建設,打造服務于大衆的“人車生活圈”,積極貫徹落實國家新能源戰略,依托中國石油産業資源和創新優勢,快節奏開展氫能産業科技創新。
中石油陝西銷售的氫能科技發展項目落地,也為陝西省高等學校科技創新及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高品質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劉國強介紹,中油氫能科技已經與西安石油大學等科研機關達成了共識,将圍繞高效化、清潔化、低碳化、智能化的科學産能與科學用能新方式,着力推進新能源科技創新和技術變革。
西安石油大學校長李天太表示,西安石油大學将大力為新成立的中油秦漢氫能科技發展有限責任公司貢獻人才資源和科技創新動力。學校将繼續瞄準國家重大需求和科技發展前沿,在新能源新材料,産能儲能節能,地熱、氫能、太陽能的轉化和應用,以及碳減排、零碳、負碳、碳經濟方面進行移動研究和技術攻關,為陝西經濟社會發展,為早日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作出高校應有貢獻。
事實上,氫能科技發展項目隻是秦漢新城積極參與秦創原建設中的一個縮影。在前不久舉行的秦創原秦漢新城推介會暨平台項目簽約儀式上,秦漢新城簽下了涉及生物醫藥、裝備制造、數字經濟、人工智能、資訊技術、新能源和新材料等領域的20多個項目。
科技創新、制度創新要兩個輪子一起轉
在秦創原之前,陝西自由貿易試驗區秦漢新城功能區在制度創新方面已經有了四年的探索發展。自貿試驗區秦漢新城功能區自2017年挂牌以來,始終堅持以制度創新為核心,以培育可複制可推廣案例為方向,以促進重點産業集聚發展為目的,在探索中發展,在發展中探索,各項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
現如今,在自貿試驗區秦漢新城功能區的基礎上,秦漢新城依托秦創原,持續探索科技創新與制度創新深度融合路徑,形成了助力産業貿易深度融合的“雙新驅動”新模式,為秦漢新城塑造開放型科技創新策源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國家上司人強調,科技創新、制度創新要協同發揮作用,兩個輪子一起轉,隻有把科技創新與制度創新、政策創新結合起來,才能發揮綜合配套的作用,使科技創新較快駛進快車道。”業内受訪專家表示,秦漢新城疊加了自貿區制度創新優勢和秦創原科技創新優勢,堅持兩個輪子一起轉,不僅有利于建構企業創新的政策體系,還能有效激發市場配置資源的活力與動力。“利用好科技創新、制度創新協同優勢,可以把金融創新、産業創新、商業模式創新、企業管理創新等融合在一起,打好創新的‘組合拳’,為創新營造良好的‘生态鍊’”。
例如,秦漢新城利用自貿區制度創新優勢,首推“實驗室持有人制度”,打開了行業發展桎梏的鎖鍊,突破了原有審批架構下“非企業自建實驗室不可獲得第三方醫學檢驗實驗室的資質”的限制,把平台入駐的科技研發企業變身為開展臨床診斷業務的“實戰派”。這使得第三方醫學檢驗機構無需再自建實驗室,隻需以持有人身份獲批醫學檢驗資質,即可簽約在共享實驗室開展相關檢驗業務,降低了非公立醫療檢測機構的準入門檻,促進了醫療檢測行業在秦漢新城快速集聚。同時,該做法反推企業進行了科技創新,進而助力生物科技類企業快速發展。
據介紹,該平台搭建以來,已入駐企業17家,主要涉及基因檢測、免疫檢測、細胞免疫治療等領域,目前平台已經發展成為西北地區最大的微生物測序中心。
事實上,近年來,國内多個城市都希望依靠創新增強城市競争力,站在這一新賽道上,秦漢新城“班行秀出”,自貿試驗區秦漢新城功能區曆經四年的探索,在制度創新上砥砺深耕,在營商環境上不斷優化,在企業服務上不斷提升,已經成為陝西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強力引擎。而秦創原秦漢新城“四中心兩基地”的設立,打通了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後一公裡”,消除科技創新中的“孤島現象”。
相信不久的将來,在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雙新驅動”下,秦漢新城将彙聚創新資源,凝聚創新力量,集聚創新優勢,形成以創新為引領的現代化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其城市綜合競争力也将在創新引領下不斷提高。
據介紹,依托科技創新與制度創新的“雙新驅動”優勢,截至目前,秦漢新城已累計建成6個雙創載體,4項改革創新經驗獲批向全國各省市複制推廣,8項案例在全省複制推廣,3項案例納入全省最佳實踐案例,扶持獎勵科創企業60多家,持續引導企業探索技術革新,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儲備庫不斷充實,各行業龍頭陸續入駐,進一步提升了創新氛圍。圍繞科技創新鍊重構布局産業鍊,培育産業發展新業态,實作“創新鍊”與“産業鍊”無縫對接。
秦漢新城方面表示,下一步,秦漢新城将依托秦創原“四中心兩基地”,持續健全“政産學研金”等服務要素,完善科技成果轉化的政策體系和服務産業發展的支撐體系,并在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領域率先探索制度層面的新突破,全面激發科研人員創新能力,加強科技創新進階供給,推動兩鍊深度融合,助力新區乃至全省科技創新與産業貿易高品質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