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花神咖啡館很舊但依然賓客滿座,隻因名流的浪漫故事還在流傳

作者:世界真的很大

陳丹苗

花神咖啡館很舊但依然賓客滿座,隻因名流的浪漫故事還在流傳

電影《花神咖啡館的情人們》

到了巴黎,如果你是一個至情文青,左岸的咖啡館一定是逃不過的地方。之前,不管你是否看過薩特的存在主義,還是聽說過他跟情人海湟波娃的故事;你也許不喜歡波伏娃的《第二性》,也看不慣杜拉斯“如果不成為作家,就成為妓女”的作派;又或許你不知道貝克特的名字,但是聽說過一出叫做《等待戈多》的話劇。還有那個年代一連串如今依然發光的名字,如伏爾泰、莫裡哀、雨果、波德萊爾、羅曼·羅蘭、畢加索等等,都曾經在左岸的咖啡館裡面,打發着自己年輕而又躊躇滿志的時光。

花神咖啡館很舊但依然賓客滿座,隻因名流的浪漫故事還在流傳

薩特和波伏娃在花神咖啡館

在左岸拉丁區聖日耳曼大街上的一衆咖啡館裡,“花神咖啡館”、“雙偶咖啡館”、“ 德瑪格餐廳”和附近的“裡普啤酒館”,都是因了名人的到訪而一直享有名氣。其中最為耳熟的是花神咖啡館(café de flore),它位于聖日耳曼大道和聖伯努瓦街(rue st. benoit)轉角,長期以來一直以其知識分子精英主顧著稱。這家百年老店,創立于1887年,法國第三共和時期,以古羅馬女神flore為名。開張初期,生意日複一日,平靜無奇。自從法國小說家、文藝評論家、現代派的先鋒于斯曼和詩人、象征主義的旗手雷·德·古爾蒙光顧,花神漸漸發展為文藝界人士的聚會之地。

花神咖啡館很舊但依然賓客滿座,隻因名流的浪漫故事還在流傳

巴黎左岸著名的花神咖啡館

雷·德·古爾蒙其人,才氣橫溢,才情逼人,一身跨界于記者、詩人、小說家、劇作家、雜文家和文藝評論家。雖然如今的中國人知道他的不多了,但在當年尤其是五·四之後,他和他的詩歌在中國都頗有名氣,周作人也曾翻譯過他的詩歌《死葉》。德古爾蒙每天晚上6點鐘來到花神,服務員給他送上當天的報紙,他便有闆有眼地讀起來。他的雜文集《結束語》的大部分篇章和《亞馬遜信劄》的部分文字,都是在這家咖啡館的小桌上寫成的。當然,在花神咖啡館的顧客中,最為國人熟知的是哲學家薩特和波伏娃。2006年一部電影《花神咖啡館的情人們》,便是以伏波娃和薩特的故事為題材拍攝的。薩特這樣記述他在花神的日子:我們每天上午9點來,直到晚上8點。晚飯之後,就在這裡接待約好的客人。我們在花神的感覺就像在家裡一樣。波伏娃是這樣描述:特别是在冬天,我總是盡量一開門就到,以便占據最好的位子,即靠近爐子煙筒的地方,因為這個位子最暖和。而花神的老闆卻認為:薩特是我最壞的顧客了。他隻點一份飲料,就能磨蹭好幾個小時,在紙上塗塗寫寫……”

花神咖啡館很舊但依然賓客滿座,隻因名流的浪漫故事還在流傳

電影《鋼琴師》

到了上個世紀60年代,光顧花神的群體出現了變化,先期的藝術界仿佛淡出,電影界開始“入侵”,同樣也是人才濟濟。光顧花神的有美國導演洛塞(joseph losey)。洛塞與英國劇作家哈羅德•品特合作了三部影片,是《仆人》(1963)、《車禍》(1967) 和《幽情秘史》(1971),都在英國、歐洲以及美國的藝術影院獲得了好評。另一位導演是猶太人羅曼·波蘭斯基。波蘭斯基70年代加入了法國國籍,是一位大師級的導演。1992年,斯皮爾伯格曾請他執導《辛德勒的名單》,他覺得心理上承受不了猶太人遭迫害的傷痛,拒絕了。10年後,已年近古稀的波蘭斯基看到了同樣涉及屠殺猶太人題材的《鋼琴師》,終于決定拍成電影,影片獲得第7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獎提名和最佳導演獎。

花神咖啡館很舊但依然賓客滿座,隻因名流的浪漫故事還在流傳

花神咖啡館的情人們

一個雨天,我們慕名而去。那是一棟至今看上去還很時髦和雅緻的四層小洋樓,典型的法國式建築風格。咖啡館招牌上面簇擁着茂盛的翠綠色植物和紅色的花朵,招牌下面是伸出街面一兩米寬的白色遮陽布。門口撐起了幾把闊大的白色太陽傘,太陽傘底下的小圓桌已經坐滿了顧客。店内由舒适的長椅,鏡牆、桃花心木護壁組成溫馨柔和的畫面。二樓為英國式裝飾,簡樸且幽靜,是獨思的好地方。彌漫在咖啡香濃的氣味下,看着這個頗有口碑的咖啡館和裡面喝咖啡的各色人等,想着從前那些大師們喝咖啡的時光和談戀愛的日子,很有點意思。其實,從本質上來看,花神咖啡館跟其他的咖啡館并無什麼很大的差別。唯有上樓過道間張貼的一些老照片和發黃的海報,在提醒着人們它曾經光芒的痕迹。而在這裡一杯咖啡的價錢,通常比其他館子的貴一倍,但是顧客仍然源源不斷。

花神咖啡館很舊但依然賓客滿座,隻因名流的浪漫故事還在流傳

咖啡館的酒水單和咖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