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繡春刀》:這不是江湖,這是漿糊;這不是武俠,這是無俠

作者:毒舌電影
《繡春刀》:這不是江湖,這是漿糊;這不是武俠,這是無俠

毒sir評分:★★★☆

《繡春刀》好看,但不過瘾。

比起七月那班作家轉型,或者是演員跨界拍的ppt,word,十萬個冷笑話,《繡春刀》電影品質一目了然,故事紮實,人物完整,場面排程也更像回事,而不是盡整些呆闆的特寫,或者是炫技式的長鏡頭。

寫實是這部電影最大的特點,它完全不同于90年代由徐克掀起的浪漫武俠,擯棄了上天入地的打鬥,也沒有一掌劈掉半座山的絕世神功,電影的每個細節都站在地上,對明朝曆史嚴謹的考究,官服,武器,建築,甚至說話的口音,都有源可依。而情節推動的力,也不是一般武俠世界中國難家恨,練功報仇,或者是師門恩怨,他的故事非常地氣,就是一出屌絲逆襲失敗的故事。

三個男主角,盧劍星(王千源飾)為孝,一輩子隻為能當上百戶,繼承父親官位,不讓母親失望。沈煉(張震飾)為情,為了給心愛的女人贖身,“帶她去吃好吃的”,铤而走險。靳一川(李東學飾)為義,因為出身陰暗,活得膽戰心驚,事無主見,一切都是“聽兩位給哥哥的”。三人雖是錦衣衛,但卻有着與普通人别無二緻的卑微欲望。他們靠出賣自己的技能(武功)領取俸祿,以當今烈日下搬磚,電腦前碼字的民工白領一樣辛苦無奈。

如果說《劍雨》還原江湖,給出了俠客們私下的另一重身份,告訴我們俠客日常也需要吃飯穿衣,躲雨避日,那《繡春刀》則走的更遠,整部電影,充滿芸芸衆生裡瑣碎的困苦與艱難。原來俠客也不是人人都愛,也來俠客也會得病,也來俠客也想升職,原來俠客們也會“窮”,甚至,原來,根本就沒有什麼俠客。

在400年前的明朝末年,我們看到一個原汁原味的今日社會,它甚至有意模糊了道德的邊界,正因如此,電影跳脫了慣例二進制對立的俠義情懷,而多了一份與普通男人同甘共苦的默契。

這是電影最大的優點,也是電影最大的軟肋。

這就不是一部武俠片。

武俠是什麼?武俠是“這腔熱血隻要賣與識貨的”的義薄雲天,是“物不得其平則鳴”的鐵肩道義;武俠是令狐沖劍舞螢火的飄逸,是東方不敗對酒當歌的霸氣;武俠有時甚至得靠一首歌來提氣,比如《滄海一聲笑》。有時得靠一句話來壯膽,比如“我要打十個”。而這些,在 《繡春刀》,通通沒有,俠義在蠻橫的現實面前如喪家犬一樣垂頭喪氣,路陽的江湖,少了直抒胸懷的豪邁,也沒有快意恩仇的痛快,始終讓sir喜歡不起來。

這也說明,為什麼大多數人看過後,會認為周一圍飾演的丁修是一大亮點,因為在這個如漿糊般黏糊的江湖,他的桀骜不馴和獨來獨往是完全獨立于體系外的存在,他随心所欲,自有一套道德标準,先不論對錯,至少,看上去像想象中的江湖人士。

即使是武打場面,電影也“過分”遵循實體規律,剛猛有餘,但精彩不足,我們可以看到盧劍星斬馬刀的威猛,靳一川雙短刀的靈巧,手弩、藤牌,火繩槍也還原史實,但這些“亮點”,更多是由武器承載,下了功夫,但非招式取勝,由手持攝影和快速剪輯建構的“諜影重重”風格,雖然在打鬥的殘酷性做得到位,但連貫性與觀賞性卻難以叫人拍掌。

對于目前日薄西山的中國武俠片現狀,《繡春刀》的反武俠,是一種新鮮的嘗試,但對于大多數無法忘記《笑傲江湖》,《新龍門客棧》,甚至是《葉問》的武俠片迷,這種創意是否受落,是否能破局,為接下來的武俠片指明新路,則見仁見智。

浏覽更多真話影評,請添加毒舌電影官方微信 dsmovie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