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一”的快遞都收全了嗎?
近日,鹽城師範學院非遺平台團隊完美直播了一場精彩的“帶貨”。
阜甯大糕、醉蟹、濱海香腸、益林醬油、藕粉圓子、伍佑糖麻花、何首烏、東台發繡、錢氏木雕、大豐瓷刻... ...應有盡有!
兩位校園主播表示通過此次直播平台可以使更多的人認識鹽城這座城市,了解鹽城的非物質文化遺産,進而将鹽城的非遺産品,通過網絡平台的形式在全國推廣開來。本次直播活動既保護了非物質文化遺産,又在傳承的過程中為它注入了新的活力。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都有哪些“非遺”代表

伍佑糖麻花
伍佑糖麻花是江蘇鹽城伍佑鎮特色傳統名特産,狀如雙龍盤旋,小巧玲珑。以香、甜、酥、脆著稱,是居家饋贈佳品。因坯形如繩,俗稱油繩。相傳有200多年曆史。清乾隆皇帝下江南路過淮安府時,鹽城縣令曾以此進貢,大獲贊許。由于用料講究,工藝求精,素以香、甜、酥、脆聞名。加之狀如雙龍盤旋,小巧玲珑,色澤赤紅鮮亮,入口油而不膩,甜中有香,成為居家、旅遊、饋贈佳品。今又增添了精美輔料,使色、香、味更突出,年産量猛增到數萬斤,已獲省優質産品合格證書。
直播現場!
醉蟹
醉蟹是江蘇裡下河地區的傳統名菜,也是江南地區普遍流行的美味佳肴。以螃蟹為制作原料,加以米酒香料精鹽等醉制而成,口味鹹鮮适中。特點:芳香無腥,蟹味鮮美 。
因最早制作此蟹的童氏家族居住在中莊,故人稱“中莊醉蟹”。這種醉蟹,色如鮮蟹,放在盤中,栩栩如生;其肉質細嫩,味道鮮美,且酒香濃郁,香中帶甜,營養豐富。
藕粉圓子
藕粉圓是江蘇省地方傳統名小吃。清中葉,有位湖垛(今建湖縣城所在地)出身的禦廚師,精心制作一種帶有民間獨特風味的宮廷點心——藕粉圓子,皇帝吃後大為贊賞。數年後,這位廚師告老還鄉,便将制作藕粉圓子的方法帶回家鄉湖垛一帶,随之這宮廷點心便在湖垛傳開.....
圓潤透明的藕粉圓子泡在濃湯之中,半浮半沉,看上去像一個個漂動的茶色圓球,夾在筷子上柔韌而富有彈性,吃在嘴裡細嫩爽口,有嚼頭,餘香不絕。著名作家巴金率通路團莅臨建湖城時,曾品嘗其味,交口稱贊。1958年江蘇省名菜名點評比中享譽全省。經濟學家費孝通品嘗後,在報刊上撰文評價,稱之為“珍品”。
濱海白何首烏
江蘇省濱海縣種植的白首烏,經印敏、單敏等研究,其原植物為蘿摩科,鵝絨藤屬的耳葉牛皮消。耳葉牛皮消在濱海縣由原始的野生種逐漸馴化為當地特有的栽培種。
濱海白首烏粉的傳統加工方法是:秋末冬初将收獲的白首烏塊根,用清水洗淨,用竹刀去皮、石磨磨碎,用粉篩或細紗布吊漿過濾去渣(同于做豆腐吊漿方法),将粉漿靜置缸中自然沉澱,再用清水反複攪拌洗滌沉澱1一2遍,然後将首烏澱粉用沙布吊團爽水,曬幹後即成首烏粉産品。曆史上因其數量稀少,主要用于進貢朝廷和饋贈親友,剩餘部分供家庭主人和長者享用。
濱海特色香腸
濱海香腸作為鹽阜地區傳統地方名産之一,曆史悠久,選用優質豬腿精肉,采用傳統工藝,結合現代科學方法,經天然風蠟幹燥精制而成,口味醇香獨特,鹹淡适宜,營養豐富,不含任何防腐劑,在濱海乃至全國屬獨有的地方性肉制品,與廣式、四川香腸相比,獨具特色。
益林醬油
益林醬醋廠産品。所生産的特優醬油、特優醬油醬油,用傳統工藝配制而成,已有150年曆史。色質鮮豔晶亮,濃度脂香濃郁;鹹味适口醇和。遠銷日本和東南亞。兩次被評為江蘇省優質産品。
自古以來,“鎮江香醋、益林醬油”堪稱江蘇調味品之魁,益林醬油正是益林的特産。
醉螺
伍佑醉螺被稱之為黃海灘塗“軟黃金”的泥螺,由伍佑人幾經加工醉制成為伍佑醉螺,受到大江南北越來越多的人喜愛,而成為著名的土特産,這是中國食文化的奇葩,伍佑人的驕傲。
伍佑醉螺選用海灘中的泥螺腌制而成。明代民間早已有制作。其特點殼軟透明,酒香濃郁,鹹甜适度,細嫩鮮美,為佐酒佳肴。裝壇密封後不變味、不變質,一年後啟封壇口,仍是香氣撲鼻。
阜甯大糕
阜甯大糕,已有400多年曆史,糕片白如雪,薄如紙(單片可點燃),甜如蜜,柔如雲,上口香甜、滋潤。主要以糯米粉精制而成,制作出白如雪、軟如棉、薄如紙、甜如蜜的阜甯大糕。寓含着大吉大利、步步登高的祝福,深受人們喜愛。
清乾隆年間,乾隆南巡江南,住宿淮安府,阜甯縣令以糕點進貢皇帝,乾隆吃後,贊不絕口,賜名“玉帶糕”。
阜甯、射陽及周邊一帶在新年以及婚慶佳節都要借阜甯大糕祈福,含有步步高升之意。且在大年初一有不吃大糕不能說話這一習俗。
東台發繡
發繡,在古代又稱墨繡,以人的頭發作為原料,結合繪畫與刺繡制作的藝術品,是江蘇東台特有的民間傳統工藝品種之一。
發繡最早起源于唐朝上元年間,是以頭發絲為原料,結合繪畫與刺繡制作的藝術品,剛開始是為了表達對佛祖的虔誠,後到元明時期題材逐漸廣泛。發繡多為國家收藏珍品或外交禮品
發繡,融書、畫、印、繡、裱、刻等諸多門類于一藝,聚參、滾、旋、纏、套、施等數十種針法于一幀,是生産,更是創造;是工藝,更是藝術,是以人的秀發為原料,用中華民族的獨特技藝弘揚真善美的不朽藝術;具有獨特的文化價值、藝術價值經濟價值和收藏價值。
大豐瓷刻
大豐瓷刻精細的鑿刻,将深淺不一、疏密不同、長短不齊、有粗有細、有實有虛的刀法和技法結合,在瓷體表面再展書畫筆墨之韻,再傳金石雕刻之趣,風格立異,極具魅力。被工藝美術專家、文化學者喻為“瓷器上的刺繡”。
大豐瓷刻技藝傳承以小海鎮為基地,以當代瓷刻藝術家、省非遺“大豐瓷刻”代表性傳承人陳銀付為領軍人物,他自國小習書畫,幾十年的創作生涯讓他積澱了深厚的藝術造詣。在繼承傳統瓷刻藝術的同時進行創新,将國畫、油畫、書法、篆刻等藝術結合起來,充分展示了繪畫的藝術美,篆刻的立體美,以及瓷器的肌理美。技藝傳承人在刻瓷過程中,注重基本技法的傳承,注重工具及輔材的改良,用獨特的鑿刻技藝賦予瓷刻作品獨特的構成形式和審美效果,被工藝美術專家、文化學者喻為“瓷器上的刺繡”。
錢氏木雕
木雕藝術起源于新石器時期的中國,距今七千多年前的浙江餘姚河姆渡文化,已出現木雕魚。秦漢兩代木雕工藝趨于成熟,繪畫、雕刻技術精緻完美。施彩木雕的出現,标志着古代木雕工藝已達到相當高的水準。
來源:鹽城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