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四鰓鲈|既非四鰓,也非鲈魚,卻有故事

作者:海洋探秘

故事,要從四鰓鲈的得名講起。

傳說,呂洞賓有一次下凡到松江秀野橋旁飯館喝酒,一盤塘鳢魚吃得津津有味,但總覺得腥味太重,肉質太粗。他問店主這叫何魚。店主如實告訴了他。他還要見見活魚。店主便從後廚用盤子托了6條活魚來。呂洞賓一看覺得此魚好生醜陋,便一時興起,要來了一支毛筆和一碟朱砂,飽醮筆端,往魚的兩頰上描了條紋,又在兩鰓的鰓孔前各畫兩個紅色鰓狀。他将魚買下後,放生在秀野橋下。這6條被放生的塘鳢魚相傳為松江四鰓鲈的最早祖先。

四鰓鲈|既非四鰓,也非鲈魚,卻有故事

自古,四鰓鲈因松江而名,名聞四方,因秀野橋而美,美滿九州。

四鰓鲈|既非四鰓,也非鲈魚,卻有故事

四鰓鲈魚

此圖一出,有的海米已經忍不住敲桌子了:“有沒有搞錯?這就是四鰓鲈魚啊?果然長得很醜!”

探秘君想說:“大家不要以貌取魚。人家雖然其貌不揚,但是味道甚美。不然的話,江上往來人這麼多,也不能但愛鲈魚美啊!”

鲈魚味道美不美,一看古人佳句便知。

“此行不為鲈魚鲙,自愛名山入剡中。”唐人李白雖說此行不為鲈,但是不是有點“此地無銀三百兩”呢?

“故鄉歸去來,歲晚思鲈莼。”宋人陸遊愛鲈。

“買得鲈魚四片腮,莼羹點豉一尊開。”清人鄭闆橋也愛鲈。

四鰓鲈|既非四鰓,也非鲈魚,卻有故事

毛主席也喜歡吃四鰓鲈魚。有一次,古牧向主席彙報工作時聊道:“主席,我覺得鳜魚最好吃,它們是吃活東西長大的。主席覺得什麼魚最好吃?”毛主席答道:“依我看,松江四鰓鲈味道應該不錯。我經常在書中聽古人提起,都說它好吃,沒有河魚的土腥味。”古牧聽後,立即安排人到上海松江尋找松江四鰓鲈送往北京。毛主席品嘗後果然大加贊賞,稱其确實沒有土腥味。

看來,四鰓鲈魚之美确實名不虛傳。不過,名聲不假,名字卻有問題。從科學的角度講,四鰓鲈魚其實并沒有4鰓,也不是鲈魚。這一點,博物君張辰亮在他的《海錯圖筆記》中有明确的論述:“按今天的分類學命名法,松江鲈不能算鲈魚,應該叫‘某某杜父魚’才對,但古人一直稱其為鲈,科學界也就沿用古名了。四鰓鲈号稱有4個鰓,其中兩個隻是鰓蓋上的褶皺。”

四鰓鲈|既非四鰓,也非鲈魚,卻有故事

《清宮還錯圖》中的四鰓鲈

的确,四鰓鲈魚屬于鲉形目中的杜父魚科,和現在的鲈魚(鲈形目)差别很大。說到這裡,探秘君倒真想起來,四鰓鲈魚和其族親水滴魚(軟隐棘杜父魚)确有幾分相似。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我看這下還有誰敢說四鰓鲈魚醜。呂洞賓的朱砂,多少還是為四鰓鲈提高了幾分顔值的吧!

四鰓鲈|既非四鰓,也非鲈魚,卻有故事

水滴魚

雖說四鰓鲈魚“除卻松江,到處都是”,但是由于環境被破壞,松江鲈數量大減。這被博物君和很多愛松江鲈的人看在眼裡。好在,還有一位愛吃鲈魚的英國女王。

1986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來到上海,點名要品嘗松江四鰓鲈,一時之間忘了魚的名字,就說要吃“尼克松魚”。市政府派遣專人到松江調撥四鰓鲈,用來招待英國貴賓,但松江政府無法提供四鰓鲈。市政府派出300餘艘漁船外出捕撈,結果還是一無所獲。英國女皇隻能留下無盡的遺憾而去。

英國女皇沒有吃到松江四鰓鲈,政府覺得很沒有面子,有損國家形象。很快,這件事引起了國家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為了養殖和發展松江四鰓鲈,上司人作了重要批示。

四鰓鲈|既非四鰓,也非鲈魚,卻有故事

經過努力,四鰓鲈魚終于實作了人工養殖。但是,養出來的四鰓鲈價格昂貴,卻再無“江南第一名魚”之美味。不知道,這是不是一個永遠的遺憾。

這就是四鰓鲈,一種有很多故事的魚。

end

往期也精彩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海錯圖筆記》張辰亮

繼續閱讀